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报道了MDPI (中国) 物理 & 数学科学委员会的成立及其相关活动。该委员会汇聚了众多国内外顶尖学者和行业精英,共同探讨了物理与数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未来发展趋势。文章介绍了委员会的成员、科委会第一次会议的内容以及各位院士和专家的简介。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MDPI (中国) 物理 & 数学科学委员会的成立
该委员会旨在利用MDPI在开放获取期刊领域的卓越优势及其广泛的国际平台资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物理和数学学界搭建一座交流互鉴的桥梁,推动学术领域的深度合作与交流。
关键观点2: MDPI首席运营官和中国区总经理的致辞
Alistair Freeland先生和刘国水博士分别致辞,对委员会的辛勤付出和卓越贡献表示高度赞赏,并强调了科学委员会成立的重要性和其对服务中国学者、促进物理和数学领域研究成果传播的价值。
关键观点3: 科委会第一次会议
会议就科学委员会如何更高效、更精准地服务于中国学术界,为青年学者提供支撑,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院士们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
关键观点4: 委员会成员及简介
介绍了孙昌璞院士、段文晖院士、袁亚湘院士、张继平院士、赵刚院士、邹冰松院士等成员的背景和学术成就。
正文
MDPI (China) Physical & Mathematical
Sciences Committee
11月8日上午,备受瞩目的“MDPI首届物理&数学学科峰会”正式拉开帷幕。此次峰会汇聚了众多国内外顶尖学者和行业精英,共同探讨物理与数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未来发展趋势。
在开幕式上,MDPI (中国) 物理&数学科学委员会聘任仪式成功举办。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孙昌璞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袁亚湘院士、北京大学张继平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赵刚院士、清华大学邹冰松院士,
MDPI首席运营官Alistair Freeland先生,
MDPI中国区总经理刘国水博士,MDPI出版总监李颖莉博士
出席
了聘任仪式。
Alistair Freeland先生与刘国水博士为出席的委员们颁发了聘书。
MDPI (中国) 物理&数学科学委员会的成员有:
主席
孙昌璞院士
委员
段文晖院士
袁亚湘院士
张继平院士
赵刚院士
邹冰松院士
秘书
李颖研究员
合影留念 (左起为:Alistair Freeland先生、赵刚院士、袁亚湘院士、孙昌璞院士、张继平院士、邹冰松院士、刘国水博士。段文晖院士、李颖研究员由于行程原因无法到场)
孙昌璞院士表示,MDPI (中国) 物理&数学科学委员会的成立,将充分利用MDPI在开放获取期刊领域的卓越优势及其广泛的国际平台资源,致力于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物理和数学学界搭建一座互通有无、交流互鉴的桥梁。通过这一平台,期望能够以更加纯粹、平实且自由的方式,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在学术领域的深度合作与交流,共同促进全球学术事业的繁荣发展。
随后,
MDPI首席运营官Alistair Freeland先生上台致辞。他首先向委员会的每一位成员致以诚挚的谢意,对他们的辛勤付出和卓越贡献表示高度赞赏。
他强调,科学委员会的成立,是MDPI成长和发展历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此举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学者,促进中国物理和数学领域优秀研究成果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提升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
Alistair Freeland,MDPI首席运营官
最后,MDPI中国区总经理刘国水博士致辞。他表示,MDPI科学委员会的成立不仅标志着MDPI与国内高校及科研单位合作的深化,更将为期刊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开放前沿学术社区的构建。刘博士强调,MDPI将充分利用科学委员会的专业优势,共同探索物理与数学学科的新领域,推动学术研究的繁荣与创新。展望未来,MDPI与科学委员会将携手并进,共同打造一个兼具高学术价值与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出版平台,为全球学术界的发展贡献力量。
11月7日,MDPI (中国) 物理&数学科学委员会顺利召开了第一次闭门会议。
闭门会议由MDPI物理学科出版协调人阳京京女士主持,孙昌璞院士、段文晖院士、袁亚湘院士、张继平院士、赵刚院士、邹冰松院士、总经理刘国水博士、出版总监李颖莉博士、副总经理张潇毅先生、编辑与出版流程委员会主席张晓岑女士、出版伦理道德委员会主席梁金玲女士、特刊委员会主席黄新亚女士、出版人李琳女士出席了会议。
在会议上,大家就科学委员会如何发挥其独特优势,以更高效、更精准的方式服务于中国学术界,为青年学者的茁壮成长提供坚实支撑,同时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国内外数学、物理学科领域的科研创新与进步等议题开展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积极为科学委员会的发展建言献策。院士们凭借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为科学委员会的未来规划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
MDPI将与科学委员会的专家们紧密合作,携手推动国际学术交流迈向新高度,为中国及全球学术界注入新活力,助力科研进步与学术繁荣。
理论物理学家,主要从事量子物理、数学物理和量子信息理论研究。1984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1992年于南开大学获博士学位,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981年至1992年在清华大学学习,先后获得学士、硕士与博士学位。1992年至1994年在钢铁研究总院从事博士后研究。1994年至今在清华大学任教。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计算物理和计算材料学方面的研究。
数学家,主要从事运筹学研究并取得了系统成果,在信赖域法、拟牛顿法、非线性共轭梯度法等方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1981年毕业于湘潭大学数学系,1986年于英国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大学数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代数学研究。1977年考入山东大学数学系,1982年至1987年在北京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89年赴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1992年至1995年在巴黎高师和德国美因兹大学任访问教授和高级洪堡研究员,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0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任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和教育部科技委数理部常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