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欣媛
编辑|刘南豆
过去一年,中国电影市场强劲复苏,逐渐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在市场表现亮眼的同时,巨大的变化也随之而来,重塑着行业的未来格局。
观众口味趋向高质量口碑化作品,电影宣发形式也日趋多样,电影内容制作应对市场变化将如何调整?在考虑国内观众回归影院的同时,如何让华语电影出海,寻找到下一个增量市场?AI汹涌而来,科技创新赋能电影产业优化转型,还是带来不可控的行业危机?
6月16日,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举行“光影之路 焕新启航”为主题的开幕论坛,邀请到头部电影人从内容供应、出海方向、AI应用三个方向共话中国电影的未来。其中包括,中国电影界协会副主席,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健儿;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长田;IMAX 中国CEO孟丹青;阿里影业总裁李捷;博纳影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于冬;华人文化集团副总裁、华人影业总裁、东方梦工厂总裁应旭珺。
“光影之路 焕新启航”开幕论坛现场照片
以下是
毒眸(id:DumoreDumou)
根据现场论坛发言的整理——
多元化内容供应
王健儿
要实现中国影视产业的持续发展,破除产业的壁垒,最终的解决之道还是强化IP开发。
IP有跨界、整合和合作的能力,跟各种各样的商业品牌进行合作,这能够大大拓宽中国电影的商业回报。开辟IP新的商业赛道,给艺术价值留出更多的空间,是接下来中国电影要探索的方向。
王健儿
(图源:上海国际电影节官方)
现在观众的选择很多,内容也很丰富,同时创作者一代接一代,视野也越来越开阔,这是一个整体向好的态势。在这样一个形势下面,电影人要对IP进行系统性的开发,从理念到操作、到价值评估,逐步完善一套好的规划,来引领这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电影多元化发展趋势背景下,现在的电影类型结构其实还不太合理,动画、科幻等类型电影在整个电影票房中占比太低。
以动画片为例,国际上,美国等电影发达市场占15%-20%,但是在中国可能是7-8%,所以发展动画电影是中国电影人下一步要做的一个事情。科幻电影代表着一个国家电影工业的水平,我们现在每年类似《流浪地球》的电影比较少,这块仍有很大的运作空间。
孟丹青
寻求多元化内容是未来行业重要的一部分。并不是说看短期票房,而是怎么能够吸引另外的观众群体。
这类观众可能很多年都没有来电影院看电影,但是因为他们喜欢演唱会、电竞比赛、体育等其它文娱活动,而多元化的电影融合性产品吸引他们来到电影院,他们在电影院的体验很好,那么下一次就会想到去电影院看电影。
曾经
IMAX在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做了一个NBA比赛,100%的票全部都卖完。当地的院线透露,80%参加那个活动的是三年都没有去过电影院看电影,但是因为这个比赛他们就来了。
拓宽华语电影海外道路
李捷
观众在过去几年表现出来巨大的变化,传统意义上认为很好的类型和题材,观众似乎并没有那么喜欢,而一些以前明显有天花板题材的,悬疑、罪案这些题材在这两年又得到观众的热捧。
观众对热点的关注、审美的趋势,6-12个月就有剧烈的变化,但是电影制作的周期是2-3年。这就必然出现一个问题:电影制作方怎么样在一个长周期中,又要契合观众短周期的变化。
在我看来,有几类电影是具备有抗周期性的:品质感的电影;大制作的电影和工业化的电影;跟个体命运、家国情怀、时代的共鸣相关联的电影。
另外一个很大的变化是,中国观众不爱看海外电影了。我认为让中国的观众能够看到全世界各个国家不同类型、不同文化、不同表达方式的好电影,是行业非常重要的一个点。阿里影业有一个计划叫“好片尽在淘票票”,协助更多来自于全球各地不同的电影,进入观众视野,这些电影都有助于培养电影观众对电影的喜爱。
于冬
电影离不开商业、艺术、技术、人文,缺一不可,无论什么类型、什么题材,都要解决这四个方面。当然可能有所侧重,但是在一部电影里面要呈现给观众的一定是这四个元素,缺一不可。
于冬
(图源:上海国际电影节官方
)
过去十年博纳影业一直在拍很多的主旋律电影,但是如何把这些主旋律的题材选题结合到商业电影、类型电影中,融入艺术元素和新的技术表达,塑造的人物有人文故事、人文情怀,这是博纳一直在摸索和升级的。
下一个十年,是我们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最关键的十年。在类型电影上更加国际化的表达,是我们未来几年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让中国电影填补世界电影的空白,也希望中国电影能够在本国市场形成盈利之后,在海外市场继续扩大它的影响力跟辐射力。
应旭珺
从制造和发行的角度来讲,中国电影都需要更多的走出去。中国公司和中国电影人要积极全面的以极其开放的态度参与到整个世界电影的大循环当中。比如,参与好莱坞的各种编剧工会、行业工会等,这样的话就会有权力去跟国际制片公司、国际制片人、国际导演以及演员去做谈判。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在内容创新方面,以“中国主控+国际资源”的模式进行推进。一边,在世界市场上去购买英文小说的IP,由中国公司主控开发;另一边,和国际大公司达成合作之后,再在全世界范围内挑选合适的编剧、制片人和导演、演员,从而在全球进行发行。
应旭珺
(图源:上海国际电影节官方
)
这种模式特别适合科幻以及奇幻,比如说《巨齿鲨》这样的怪兽深海冒险片,以及“三体宇宙”的开发。这样的话文化壁垒相对少,世界共通、全球共通的一个共情的门槛就会比较低,而且有可能以英文或者以大部分英文夹杂着中文或者其他世界语言的方式,在全球得到发行。
另外,在专业层面的交流也是非常重要。不仅我们走出去,还要把外面的电影人引进到中国来,让他们亲身体会到中国电影的进步,从而让他们再到世界去传播,这也是一个中国电影文化走出去的非常重要的部分。
除此之外,建立非常有效以及发达全面的全球发行网络是必要的。不仅仅是院线电影,还有各种各样的新媒体平台,这些都是随着新技术不断产生的各种发行渠道。现在的观众越来越细分,能够找到喜欢中国电影内容、喜欢华语内容的这类观众,也是更加能够有效实现中国电影走出去这样一个目的。
技术驱动行业变化
王长田
对AI过度的期望是不现实的,同样恐慌也是不现实的。现在主流的电影工作者已经在应用AI,但实际运用过程中发现,目前远远达不到电影级作品的需求,而真正要成熟应用到电影中,我觉得可能还需要两三年的时间。
很多人觉得它可能会颠覆行业,但是我认为它很难颠覆电影。电影是以创意为核心的东西,AI是一个生产工具,而精神产品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很难用工具来自主做出决策、进行生产。如果离开了人类,我认为AI的价值要大打折扣,实际上对电影行业来讲,它就是一个我们提高效率的工具,我们不能指望AI来自动生成一个作品。
事实上我们现在的很多AI应用,都是一个暂时性的尝鲜。但是如果把它变成电影——持续两小时的、不断反转的、不断有人性表达的、有情绪变化的这样一个东西的话,其实它是做不到的。
王长田
(图源:上海国际电影节官方
)
王健儿
AI不仅仅是工具,可能会成为我们之后创作的伙伴。今年上半年上影组织了全球青年AI马拉松大赛,有十几个国家、80多个城市、700支队伍参赛,跟这些创作者交流的过程当中,可以普遍性地感受到AIGC是不可控的,它随机性很大。
有的创作者谈到,比如说《哪吒闹海》这个IP用AIGC去生成形象的时候,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那个结果,但是它出来一个新的形象,而这个形象是他之前想都没有想到过的。这就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创作灵感,它不是一个工具去完成我要的东西,它会给出我们没有想到的东西。
于冬
博纳今年成立了自己的AI工作室,开始积累数字资产。数字资产不光是人物的造型问题、创造数字人的问题,拍摄的所有东西,包括景、道具,全部会形成数字资产。过去我们叫底片、素材,后来叫工程文件,现在是你的数字资产。
这方面的积累,对于电影公司来讲至关重要。你现在找寻以前的东西的时候,会发现很多东西最后就是一个拷贝,很多已经流失了或者是在后期公司,而后期公司又搬迁,又损耗。
我们经历电影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就是我们数字资产的形成。这些将来可以表现电影更加丰富的格局跟形态,未来是怎么样的,一定会有更多想象空间,这些给了电影更大的空间,不要说改变广告行业、图片摄影、短视频、动画电影,它正在影响和改变我们的大银幕电影。
李捷
AI是这两年大家看到的一个最大的变量。对于传统的电影产业来说,我们经常讲技术革新在过去20年一直影响的是搜索、信息、门户、交互和社交,从来没有影响到电影。但是从GPT-4发布之后,大家都有一个共识,终于在技术革新中,在制作领域和内容创作领域有一个大的变化。AIGC是目前现在最主要的方向。
李捷
(图源:上海国际电影节官方
)
目前阿里文娱在几个方向都在做大的投入,一个是在AIGC领域,无论是在创作端,还是在制作端,包括基于数字人,包括基于整个文本、视频、特效、后期方面,都有各个团队在做。我们未来三年会大规模的应用,但是会很谨慎地去改变这个行业的一些创作方式。
大规模用AIGC,并不会去改变创作的本质。电影还是以创意和创作者为核心的艺术,它并不是以技术和科技驱动的艺术,这是它的本质。所有的技术是为我们所用,从工具端改变。
我们更看好的是在拍摄端,类似于虚拟拍摄+AI这种方式。我们目前希望虚拟拍摄能够先从更具像的角度解决电影实拍的很多问题,特别是科幻电影,灾难电影,一些非现实主义写实的电影,虚拟拍摄将会有巨大的表现。其实,虚拟拍摄这个技术是比较成熟的,但是过去没有AI的情况下,这个技术的应用和普及难度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