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上面 免费订阅本账号!
为防失联,请加小号:think_live1,那里有大号没有的精彩,你懂得!
醍醐灌顶!
金一南介绍
金一南,1952年出生,1972年入伍,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主任(副军)、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国家安全战略,国际冲突与危机处理。曾赴美国国防大学和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学习,2001年3月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赴美国国防大学讲学。现为解放军报特约撰稿人,中央电视台特约军事评论员,中国军事统筹学会战略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金一南教授以《苦难辉煌》《心胜》《浴血荣光》等畅销著作蜚声海内外。其广阔的视野、全新的理念、磅礴的气势,给人以历史认知的大升华大智慧,赋予每个人乃至整个民族以精神力量。主要著作还包括思想漫谈《竞争--生存与毁灭的抉择》,反映党史军史的长篇著作《狂飙歌--前所未闻的较量》,军事随笔《军人生来为战胜》等。曾因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引起广泛关注。
印象:军人气魄 学者智慧
4月初,春光明媚的星期二。金一南教授比在电视上见到的更精神。我们都是“50后”,又都当过工人,同龄人的心是相通的,交流起来就多了几分心领神会。
金一南给我最强烈的印象,就是他的军人气质。不,应该说是军人气魄!一个标准的军礼,显示着虎虎威风,那么阳刚、坚毅。还有他的学者智慧。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与智者交流,你会有如醍醐灌顶般顿悟的幸福。
文如其人。这话对于金一南,再恰当不过了。因为他经历过人生的磨难,才理解了苦难中铸就的辉煌,才梳理出历史价值的精髓,才领悟了心胜的至强之道。
有人说金一南是幸运的。他出身将门,父亲金如柏,1930年参加红军,1955年授少将军衔,原人民解放军炮兵政治委员。然而,将军除了给儿子一腔军人的热血,并没有给金一南的人生任何荫庇,他的人生路走得极为艰难。初中毕业,“文革”风暴席卷全国,父亲遭受残酷迫害,金一南这个“黑帮子女”被分到一个街道小厂,当了一名烧瓶工。
他说:“父亲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有了军人意识—我是军人的儿子,血管里流淌着军人的血液。军人生来为求胜,不畏艰险不低头。”烧瓶车间是烟与火的熔炉,金一南把身心投入进去经受熔炼。烧瓶子,他也要烧得最好。双手的拇指、食指、中指,被烫得发白,长出茧子。时至今日,他依然能赤手从蒸锅里端滚烫的饭碗。
因为瓶子烧得好,他被选中去学车工。当时正备战备荒“深挖洞”,他白天去挖防空洞,夜里回车间学车工。凌晨时分,其他人都走了,只有金一南车床前的那盏灯还亮着……
1972年冬天,金一南终于实现了当一名军人的夙愿,来到北京军区某通信团。当兵就当最好的兵。全团技术竞赛,他取得优胜,被破格提干,成了一名无线电技师。
当技师,就做最好的技师。读书钻研,绘制出一大摞线路图。当时,团里有一部比较先进的电台,能够掌握这么复杂技术的没有几个人,“技术能手”金一南是其中之一。
军体训练他也争强好胜。技师金一南,居然当上了连队的军体教员。而且,他和战友们在部队运动会上夺得军体项目团体金牌。那年,他30岁。为此,他流了多少汗?吃了多少苦?他没说。我也没问。因为我知道,吃苦是福。磨难是人生的财富。
他的人生积累期很漫长。三十而立,他似乎没“立”。此时,他与后来从事的学术研究好像还没有丝毫联系。四十不惑,他似乎还“惑”着。虽然几经周折,他已经来到国防大学图书馆工作,然而,他真正迈上大学讲台时已经46岁!可谓大器晚成。
有人对他井喷式的学术成果感到惊讶。其实,金一南的人生经历诠释了一条朴素的真理—厚积薄发。金一南痴迷于图书馆这个书的海洋,如鱼得水,如饥似渴,“海量”阅读。他到底读过多少书?他没统计,也无须统计。他是纯粹的读书人、爱书人,只要喜欢,古今中外所有的好书,都能“啃”得津津有味。
一个人读过多少书,他的学识根基有多么深厚?其实是掖藏不住的。读一读他写的书,你就能看到冰山一角。
他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问题,问题又促使他更深入地思考和阅读。比如,一张《1936年世界各大国陆军实力比较》的表格,深深刺痛了他的心:当时,中国陆军220万人,世界第一;日本陆军只有25万人,世界第八!对比中日两国装备,金一南更感到芒刺在背:中国陆军主力师装备颇具世界先进水平,与日军相比,并不像“敌强我弱”这样一个传统结论描写得那样悬殊。
思想的火花,智慧的萌芽,就是这样孕育着,成长着……积蓄,就像天池的一泓湖水,越来越深厚,直到有一天寻到了一个出口,便奔腾直下,一泻千里,一发而不可收拾……
这就是所谓的人生机遇。但是,机遇只青睐有准备的人。犹如少年金一南戴着红领巾,站在红旗下,唱着队歌高呼:时刻准备着!他时刻准备着,而且,早就准备好了。所以,这人生的机遇不可能属于别人,只能属于金一南!
1998年,美国国防大学校长切尔克特第一次到中国国防大学访问。校长邢世忠亲自召集会议,研究怎么接待这位美国将军。金一南当时的身份是图书馆情报室主任。会上,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讲中美关系的原则、对于一些国际问题的表态口径。别人都讲完了,金一南说,我想给大家补充几个材料。第一个是切尔克特近期在美军刊物上发表的几篇文章……校长睁大了眼睛说慢慢,你慢点讲!随后,金一南给大家讲了切尔克特的经历:当过美军陆军参谋长的发言人;海湾战争时,他是美军参联会主席鲍威尔的作战处长;他是海湾战争期间最早知道下达战争命令的4个人之一—美国总统布什、参联会主席鲍威尔、前线总指挥施瓦茨科普夫,还有一个就是切尔克特!那天,切尔克特来到国防大学,走进大厅就看到自己的大幅照片。他愣在那里,这说明中国国防大学对他的了解……一时间,当时46岁的金一南成了“香饽饽”,好几个教研室争着要他,官司一直打到校领导那里。随后,便是他走上讲台,硕果累累。
他的著作为什么那么受读者喜欢?因为他能给人以思想和智慧,文笔犀利,视野广阔,思维独特,另辟蹊径的大智慧,常常令人眼前一亮,大彻大悟!比如,他真诚地告诫年轻朋友,切莫误读了“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如果整天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连士兵也当不好的人,怎么可能当将军呢?思想的火花凝结着他的人生感悟,是他心血和汗水的结晶。“金一南智慧语录”被许多人记在小本子上,记在心里,就在情理之中了。
心胜则兴 心败则衰
记者:您是著名军事战略思想家,首次提出全新概念—心胜:真正的力量,发自内心。《心胜》不仅对军人,而是向每个人、每个组织乃至整个民族发出精神呼唤。您写《心胜》的“触点”,是2006年随海军编队“出征”的经历?
金一南:那次我随海军编队横跨太平洋参加中美联合军演,返航途中遭遇狂风巨浪,处境险恶。编队全体官兵各司其职,齐心合力抗击风浪,终于使舰队安然抵达。这一切身体验,让我感到“心胜”力量,要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一支军队的强大、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要有这样的精神支撑。促使我非要写《心胜》不可,但这只是一个“触点”。
记者:一个概念或理念的提出,往往需要很长的酝酿期,您的成长历程,其实就是一部战胜自己的“心胜”历史。您曾将自己比作一根豆芽菜—大砖头没能压住,从砖缝里钻出来了。这个心路历程孕育催生了《心胜》的诞生?
金一南:是的,这本书不仅是写给读者的,也是写给我自己的,为了回答我内心的很多问题。“心胜”是内心的一盏明灯,在黑暗中能照亮前行的路,不管面对多少苦难,都坚信能活出自己的价值。
古代哲学家老子认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的“自胜”就包含了战胜对手首先要战胜自己的意思。这是“心胜”的一部分,但还不是全部。“心胜”的核心是我在书的扉页上的那句话:“战胜对手有两次,第一次在心中。”“心胜”并非胜利的全部,却是迈向胜利的第一步。
人活着必须要有精神。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从物质到精神莫不如此。我们有太多苦难,太多挫折,太多失败,太缺乏胜利激情对心灵的滋养和陶冶。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功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了新元素,成为提升民族精神的新平台。精神是什么?是内心的力量,内心的光明。内心有力量,精神才有定力。内心有光明,力量才有指引。毛泽东当年在井冈山搞工农武装割据,才几个人、几杆枪?却能发出史诗般的预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靠的是什么?是对中国国情的深刻了解,是强烈的历史进取心。再看看那个瘦骨嶙峋的圣雄甘地,没有一兵一卒,也没有权力,随身带一只山羊,以羊奶为食,周游贫困乡村和污秽城市,以自己蒙受苦难的方式唤起别人觉醒。就是这个看似弱不禁风、穿着单薄、终生主张非暴力的人,摧毁了大英帝国在印度的殖民体系。再看看穷困潦倒于英国的马克思,因为交不起房租,多次被房东撵得搬家,连衣食住行都成问题,当时没有人认为这个整天泡在大英博物馆的《莱茵报》前编辑能有什么力量。但马克思主义却掀翻了多少王座、颠覆了多少独裁者、解放了多少民众、改变了多少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毛泽东、甘地、马克思,完全不具备今天我们认为取胜所必备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当他们内心怀着百折不挠的执著走向世界的时候,表面看一无所有。但今天全世界都承认,他们给他们的国家和民族、给全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制胜的力量来自哪里?来自他们的精神,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信仰,他们的人格。一句话,来自他们的内心。真正的胜利到来之前,他们已经实现了心胜。
记者: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渴求内心的力量。正如白岩松所说,如果只面对军队,就委屈了《心胜》这本书。可以说“心胜”是应运而生,是历史和时代赋予中华民族的精神召唤。
金一南:我在《苦难辉煌》一书的序中写道:物质不灭。宇宙不灭。唯一能与苍穹比阔的是精神。没有精神的崛起,任何民族的崛起都是不可能完成的。如果除去个人富足便不再为其他事物感动,我们该怎么获得挺直身躯的脊梁?在这个高速发展、充满梦想、充满变化的时代里,到处都充满了对力量的期待。不少政要的力量期待,多属于物质期待,设想GDP发展到某日,国家拥有了何等财富,一切头痛问题便可迎刃而解。有些军人的力量期待,多属于装备期待,设想先进武器发展到某日,三军拥有了一流装备,前面所有障碍便都所向披靡……这些期待并非没有道理,却不容易实现。一个人,一支队伍,如果内心缺乏力量而期待外在力量弥补,那么不管外部力量多么壮观,恐怕都难以支撑。新中国发展到今天,中华民族发展到今天,我们必须具有与我们往昔奋斗、现实地位和未来目标相适应的精神状态。中华民族一代接一代地“心胜”,才能最终成为世界上一个强大的民族。
重要的是发现问题的焦点
记者:您是战略思想家,是影响高层决策的专家。说起战略思维,有些读者可能觉得距离我们比较远,其实,您的许多关于战略思维的思索,对于每一个从事具体工作的人都有很大的启迪作用。比如问题意识,您对“圣树”现象的切入,就很有思想的震撼力。
金一南:那棵被封为“圣树”的苹果树在英国伍尔索普。据说当年牛顿就是在这棵树下,被坠落的苹果砸到,悟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如今,参观者络绎不绝,望着这棵枝丫及地的“圣树”以及树旁带有皇室标记的铜质徽章,想象着当年牛顿双手叠在脑后,在冥想中完成物理学最伟大发现的情景,心中的虔诚与激动可想而知。
但这是一个错误。当人们把焦点集中在这棵苹果树上的时候,忘记了一点:伟大发现的地点并不简单等于这一发现的原因。当年牛顿思维的焦点和起点,是那个至今早已了无踪迹的苹果。它为什么从树上坠落?这才是引起伟大发现的问题所在,而不是牛顿坐的地方或那棵苹果树有什么非凡的灵光。从这个意义上说,牛顿的问题意识的确强烈。在此之前,苹果悄无声息地不知坠落了多少年,没有任何人将其看作是问题。唯有牛顿把它当作问题。物理学上最伟大的发现,人类第一次找到宇宙和谐运行规则,才由此开始。
记者:我们只记住了那棵静态的苹果树,而忘掉了动态的苹果。
金一南:是啊,不过进一步说,这一现象绝不仅仅发生在英国。20世纪90年代北京某次学术研讨会上,讨论美国新军事战略,与会者包括参与制定这一战略的两位美国学者。我方有学者发言深入展开分析:美国新军事战略的三大框架、四大要素、五大特点,娓娓道来,把两个美国人听得目瞪口呆,赞叹道:你们的理论概括真厉害,总结出这么多我们没意识到的东西!可惜好景维持不长,午餐前这两个美国人开始心存疑惑,午餐后他们已经在小心反问了:研究问题真的应该是这样吗?这样的方法真的是研究问题的好方法吗?虽然现场无人回答,但大家还是感觉到了症结所在:全神贯注于挖掘意义,最后丢掉的必然是研究问题。
平时我们见过很多这样的现象:对问题视而不见或不屑于去发现,对概括成绩、挖掘优点和升华意义却兴致盎然、颇富创造力。这其中丧失的不仅是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精神和心理,更是积极提出问题、主动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实际能力。舍本逐末,创新和发现从何而来?
对看似“常理”进行反思
记者:读您的书时常让人眼前一亮有所顿悟。我觉得您论述问题的切入点非常巧妙,比如,通过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分析,不仅把战略思维的整体性与全局性揭示得淋漓尽致,而且让人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输、可以败,什么时候不能输、不能败。这对于每个有事业追求的人来说,非常有启迪作用。请您向读者做个简单介绍好吧?
金一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这是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两句话。前一句的意思是大家谁也不是神仙,难免不时犯错。后一句的意思是谁也不可能像弓一样整天绷那么紧,有放松才有紧张,没有放松也就没有紧张。这两句话都无可非议,但是把帕累托的“二八定律”拿过来对照,问题就显露出来了。
记者:“二八定律”揭示了多数与少数的微妙关系,大部分财富流向少数人手中。
金一南:意大利学者帕累托从大量经济统计中发现一组颇有意思的现象:80%的产出,来自20%的投入;80%的存款,来自20%的客户;80%的堵塞,发生在20%的路口;80%的工作,由20%的人员承担;80%的医疗资源,消耗于20%的疾病;80%的销售额,来自20%的顾客……帕累托由此得出结论:80%的结果,归于20%的起因。
我们进行对照思维,问题就来了。如果你在那80%的范围中松弛一下未尝不可,犯点儿错误可能也无碍大局。但是要特别注意,一旦进入关键性的20%范围,你的任何松弛都可能因过于懈怠而错失良机,犯下的任何错误都可能因小失大,撼动全局。在“重心”和“枢纽”处的松弛和犯错,其意义与非“重心”和非“枢纽”处的松弛和犯错,从性质到意义都会完全不同。不是不允许犯错,不允许松弛,而是说平时你可以松弛一下,这个阶段你必须全神贯注地紧绷。平时你可以出一两个错误,这个阶段你必须全力以赴避免出错。因为此刻,可能使你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也可能让你陷入“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困境。
从空间上讲,战略思维是总揽全局的思维,表现出思维的整体性和全面性。一个具有战略思维的人必须具备这样一种能力:知道重心在哪里,枢纽在何处。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可以输、可以败,什么时候不能输、不能败。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可以适当放松,打个小盹儿,什么时候必须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其核心正如毛泽东所说:“总之,一个原则,就是注意于那些有关全局的重要的关节。”
记者:正因为如此,您对“领导就是服务”进行了深入解读?
金一南:“领导就是服务”,也是许多同志常说的话。这句话也无可非议。问题是怎么服务?服务什么?领导,特别是一个部门、一个地区的主要领导,千万不要以为领导的服务就是搞好生活保障、弄好福利待遇,就是排列好职务晋升次序、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千万不要忘记,前瞻与预见,是领导者提供的最大服务。这种前瞻与预见从来不全神贯注于前方的庆功、颁奖、表彰、剪彩,而是全神贯注于前方可能出现的风暴、冰山、悬崖、沟坎,以及风暴与冰山、悬崖与沟坎之后还有的绚丽与灿烂。唯此,领导者才能在心理准备、组织准备和力量准备之上,产生大眼光,生成大境界。(文字来源:天津网)
没看够?更多好文在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