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打造《有知有行·投资第一课》这个产品的 MVP 时,我们犯了一个错误,在第一个版本中并没有加上音频的功能。
这和我自己消费内容的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我喜欢看书,喜欢看长文,喜欢看电影和纪录片,但不喜欢听音频。
说来奇怪,从 2007 年第一次接触 Podcast(播客)至今,我尝试过很多次,却始终无法爱上它。就连偶尔看得到 App 的课程,我也会坚持看文字而不是听音频。
你也许会觉得这是使用场景的问题,并不是。事实上,我有很多通勤的时间,比如上下班路上,或是出差途中。
但在这些场景,我通常会做另两件对我来说更重要的事:冥想和思考。
我很珍惜这些我可以拒绝任何信息输入和刺激的时刻,去想一些事情。比如这周周报应该写什么、怎样写,比如有知有行 App 的产品应该怎样改进……
回到我为什么不喜欢听音频的原因,我觉得有以下几个:
第一,声音的信息密度远低于文字。对于一个追求信息输入效率的人,自然更喜欢文字;
第二,相对于看文字,听声音没有掌控感,很被动。我不知道下一秒可能会说什么,更重要的是,刚刚听过不错的内容想重听一下,还需要拉进度条,好麻烦;
第三,听音频的时候我经常走神。这对我来说太难了,要知道我看书可是一页不放弃,看电影更是不会错过每一帧。听音频每次走神错过了几秒,我还得强迫症拖动进度条回去……
但我很好奇,声音和文字在传播内容上究竟有什么不一样?做播客、听播客,和写文字、看文章有什么不同?
我决定花一些时间尝试一下。
1
2 月份,我答应了 UX Coffee 的 Riceman 和志珊来做一期播客。
选择 UX Coffee 没有特殊的原因,因为当时我自己想尝试,但不想总是聊投资,产品是另一个我喜欢的话题,就决定聊聊这个。
Riceman 人在美国,志珊在广州,为了保证播客的声音质量,他们寄来了一支话筒,我则在公司选了一间相对来说隔音比较好的办公室。
录制之前,他们并没有给我一份提问纲要。但很明显,Riceman 和志珊进行了很详细的前期准备。
我们一共聊了将近 3 个小时,我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故事,也聊了在打造产品和公司过程中的那些选择和取舍。
很多回答,都是问题到耳边后脑海中浮现出的第一个句话。
也许不完美,措辞也不华丽,但足够真实。
2
5 月初,《晚风说》的主理人 Jade 约我录一期播客。
和 Jade 的缘分来自于她写的一篇我很喜欢的文章——《认识你自己,才是投资这件事的终极乐趣》。
在这篇文章中,Jade 认为投资中真正迷人的,并不是手机屏幕上的浮赢浮亏,而是探索事物的本质的乐趣,和不断观察自我、修正自我的契机。
她把这称作「正念投资」。
说来有趣,由于我经常写正念、冥想与投资有关的文章,我的读者朋友也打趣说我所传递的投资理念是正念投资,这就是缘分吧。
Jade 刚好从大理回北京,我们就选择在有知有行的办公室面对面来录这期播客。在「录音室」和「夕阳茶室」之间,Jade 选择了后者。她笑着说:晚风说向来是不太注重录音质量的。
我懂她的意思。
事实上,一个舒服的环境,更能让对话双方打开彼此,也有可能做出更好的作品,相比内容,录音质量就没那么重要了。
我俩之前没有沟通过播客的内容。我本以为,由于我们都对正念、冥想感兴趣,她约我是想要录一期有关冥想或是个人经历的播客。
没想到,开始录制后的第一个问题是:能不能分享一下投资的机会给晚风说的听众们?
其实我当时愣了一下。
于是,我又开始聊回投资了,我们录了一期有关投资的播客。
3
录完这两期播客,我对写文章和录播客,有了更深的感受。
先说写文章。
在写每周的周报之前,我通常都会在脑海中打很久的腹稿。
我描述过这个过程:就像把网状的信息点,用树状的结构进行梳理,最后在一团乱麻中的找到那个线头,线性地把文字写下来。
就拿今天要写的「播客」这个主题来说,我先会在脑海中寻找一下要写的点,这些信息是网状的:比如我为什么不太接受音频的内容,比如录播客的感受,比如这两期播客的介绍,比如文字和声音的不同点……
然后我需要思考怎样把这些要表达的信息,形成一个合理的结构:我大概会先写一下我不喜欢听音频的原因,然后讲讲我录播客的两次尝试,最后带入到文字和声音的比较。
最后,再用线性的文字把这些思考穿起来。
录播客则很不一样。
两次录制的过程,在我看来,都像是在聊天。
我不必去关心整体的结构,只是顺着聊天的节奏,跟着主持人的问题,把我脑海中第一时间想到的东西说出来。
这些答案很有可能不是最好的。如果是写作,我大概率能想到另外的故事,或组织更好的语言。
但声音真实,有体感,有温度。
因为我只是对谈的嘉宾,这个感受很不全面。我想,作为主持人和制作者的 Riceman 和 Jade,还会有更多的工作需要完成,其中的很多体验是我还未曾感受的。
当然,无论是文章还是播客,都需要创作者的内在不断变得更加丰盈,状态变得更加松弛。这样当你在被打开的时候,才能流淌出优秀的作品。
4
最近一周,我花了很多时间,听了很多各种各样的播客,比如《故事 FM》、《日谈公园》、《声东击西》、《得意忘形》、《歪波音室》,当然,还有我们的《知行小酒馆》。
对于播客和文章,我也有了更多的感受:
1)相对于文章,播客的信息密度确实是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