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很有声望的创业者说,为了解决人口萎缩的问题,放开生育还不够,应该大力鼓励代孕。
我就很困惑:没了十月怀胎之难和一朝分娩之痛,"母爱"还存在吗?如果这都变味了,那一个人口稠密的社会又会发生什么?
记得有个老师是这么教学生的,每当生日,不能回家要父母给自己花钱,而是记住,自己的生日就是母亲的受难日,所以生日这天,要"一日护蛋",也就是在肚子上裹一个鸡蛋,行住坐卧都要时刻防止把鸡蛋碰碎。常常一天之后,孩子们就切身体验到母亲之大不易,孝心就自然生起来了。护蛋一天都这么难熬,何况怀胎十月,几年之中时时刻刻的照看婴儿。
反过来看,如果没了十月怀胎和一朝分娩,"母亲"这个身份,"母爱"这种情感,就难免大打折扣了,而母爱是世俗里最无私的情感,每个人都是被母爱养大的,这才是人间的"基本盘"。梅花香自苦寒来,美好而深刻的东西都是从对等浓烈的磨砺和付出里来的,不是从随随便便和轻轻松松里来的。
所以回到那个想法,以代孕来增加人口,这实在是体现了创业者的职业习惯,关注数字,而不是太关注数字背后的人心变化,有可能干出表面上添砖加瓦实际上釜底抽薪的事情。
这其实是商业本身的特点,不闭环。完成一个数字的增长,用户数也好,利润也罢,每个季度出财报,但因此而导致的人心的变化,商业和企业本身是不负责的,也常常是不关心的,只能溢出到社会,让社会去消化,让政府去兜底。这就是"不闭环"。
腾讯游戏的老大stevenma曾经在采访里说,现在的人为什么喜欢玩游戏,是因为高度的社会分工,导致大部分的人只是一颗螺丝钉,不能完成闭环的工作。
比如一个流水线上的工人,他既不知道原料从哪家来,好不好,也不知道谁会最终消费这个产品,到底满意不满意。就是盲人摸象,两眼一抹黑。于是他们只能去到游戏里完成一个闭环的工作,我要做谁,选择谁作为同伴,把一个具体的目标实现了,就算失败了,怎么失败的,自己也清楚,并且可以积累经验逐步提高。
stevenma说,150人的村庄是一个人真正能够理解的社会关系,而现代社会的高度分工导致的问题是,人的生活都是切片的,我们都是200个长度环节中的一个环节,你做的事情和最后的结果也许有关系,但你不知道关系在哪里。
这就是不闭环。大部分人都成了井底之蛙,不晓得从天空俯瞰大地是怎样的感觉。
闭环不闭环,是很丰满的东西,高维度低维度都可以用。
比如杰克马几个月前在上海滩的激烈演讲,事后看出来是一场失误。但杰克马也算是中国企业家里聪明绝顶、触类旁通的人了,可正是如此,他的失误恰好体现的是职业身份的局限性,一个做企业的人很难跳出自己的立场和思维惯性,去俯瞰整体的社会生态和国家需求。
在自己的小循环里越聪明,这个聪明就越成为看大循环的障碍。在国家管理者眼里显而易见的风险,一个极力开疆扩土的企业家却看轻了。孔老夫子讲"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除了教人做份内事,不要越俎代庖,我猜可能还有一层意思,人很难有那个能力和视野能够做好份外事。
比如常有大企业的高管,带着光环出来创业,但不成功,因为就算是大企业的二号位,也不是闭环的,一家企业从底层到高层,逐渐接近闭环,但只有一个人是真正闭环的,那就是一号位,只有扣板机、担风险、赔上身家性命的那个人才是真正闭环。所以,个体户是个美好的职业,再小,他也是相对闭环的。
二战时纳粹德国杀害了百万计的犹太人,但有趣的是,最后受审判的纳粹份子,很少能意识到自己杀了人。他们中,有些是写文件的,有些是开车的,有些是看守,有些是递枪的,有些是造毒气的,他们都认为自己只是接受命令,只做了200个环节中的一个环节,他们都认为自己是无辜的。
这也是分工导致的不闭环,副作用是,大家都不为结果负责,道德就消失了。想想现在高科技产品令人上瘾,或者电商平台卖假货,可能参与的企业员工们也是类似的感觉,我就是个设计网页的,你就是写了一部分代码,他就是个小秘书,我们能为这些陌生人上瘾受骗负责吗?
商业的不闭环,其副作用是人心变化,会溢出到社会。另一个东西,科技,也是不闭环的,其副作用是污染,会溢出到大自然。
比如,用化肥农药加速产出粮食,可土壤污染了,肥力减弱而耐药性增强,明年就得用更大剂量的化肥农药。目前的科技是没办法把污染的土壤恢复正常的,只能等,等个十年二十年不种粮食,地就荒着,让自然的能力来化解污染。
再比如,核电站,科学家们一定是以为修得固若金汤了,可地震一来还是瞬间捣毁了。核泄漏产生的污水,日本是科技强国了吧,也处理不了,只能排到海里,还是留给大自然用几十年几百年来自我清净。
这就是只管生,不管养。只拉屎,不擦屁股。媒体喜欢说的都是商业和科技解决了什么问题,但很少提他们制造了多少垃圾和麻烦。而大众之所以偏听偏信,是因为鸵鸟的天性,不喜欢的就当不存在,今朝有酒今朝醉,不见棺材不落泪。
最近有一个奇事。英国的研究人员在无塑料环境中收集了6位健康妈妈的胎盘,在4个胎盘中检测到了微塑料颗粒,并且遍及胎盘的几乎所有部位。这些颗粒都是经过染色的蓝色、红色、橙色塑料,可能最初来自包装、涂料、化妆品,被母体吸收。大部分颗粒在0.01毫米之内,足够小,可以进入血液中。
这个事情把科学家也惊呆了。以前觉得遍及地球每个角落的塑料垃圾,有大自然花几百年去化解他们。但其实人自己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以前北方雾霾严重时,人就是行走的吸尘器,现在,每个人都是行走的塑料吸收降解器,包括胎儿,还没出生就上岗了。
当一个事情不闭环,有副作用溢出到外围,那就意味着,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就会连带产生一个新的问题。要解决这个新问题,又会发生更新的问题。如此往复,不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