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可进入主页查看一个2003年入市老股民分享投资经验的文章!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昨天后台有小伙伴给我留言说发现了一只每年最多分红12次的基金:红利国企ETF(510720),说让我也关注一下。
今天我就来研究研究
红利国企
ETF
(
5107
20
)
这只基金,这只基金是跟踪的上证国有企业红利指数(
SH:
000151)的产品,
根据《国泰上证国有企业红利交易型开放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合同》,“基金管理人可每月进行评估及收益分配。
在符合基金分红条件下,可安排收益分配”。
这也就意味着本产品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最高可实现月度分红。
不看不知道,这一看真香呀!
上
证国有企业红利指数自2009年6月30日成立以来稳步上涨,特别是最近几年逆势持续上涨明显:
自2021年至今
上证国有企业红利指数上涨
+49.73%,
而同时期的沪深300指数下跌了
-27.69%
,
上证国有企业红利指数在这段时间内
相对于沪深300指数来说超额收益达到了惊人的
+77.24%。
数据来源:雪球
,截至2024/6/6,指数过往表现不代表未来。
上证国有企业红利指数是从
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实际控制人为国务院国资
委、财政部、地方国资委、地方人民政府、地方国有
企业的上市公司证券,且
过去两年连续现金分红且每年的税后现金股息率均大
于0,
过去一年日均总市值排名在上证180指数的样本空间
的前80%,
过去一年日均成交金额排名在上证180指数的样本空
间的前80%的上市公司中,
按照过去2年的平均税后现金股
息率由高到低进行排名,选取排名在前30名的证券
作为指数样本。
筛选出的指数成分股主要集中在
煤炭、银行、交通运输、
传媒、石油石化、钢铁等行业,其中1000亿元以上的高市值国企占比40%,都是股息率较高的上市央国企公司。
从历史数据来看,这些央国企一直是资本市场的分红主力。
根据中信建投研究所测算,2022年国央企分红总额超过14000亿元,过去5年复合增长率(CAGR)在13%左右,
央企连续5年分红的企业数量占比接近50%。
市场上红利指数很多,而
上证国有企业红利指数股息率显著
高于同类主要红利指数。
Wind数据显示,
截至2024年6月7日,上证国企红利指数近12个月平均股息率为5.66%,而红利低波为5.29%,中证红利为5.16%,红利低波100为5.24%,深证红利为2.79%。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4/6/7,指数过往表现不代表未来。
新“国九条”明确指出,
对多年未分红或分红比例偏低的公司,限制大股东减持、实施风险警示。同时
加大对分红优质公司的激励力度,多措并举推动提高股息率。
增强分红稳定性、持续性和可预期性,推动一年多次分红、预分红、春节前分红。
分红是真金白银的打到你的股票账户上,只要能够持续稳定分红的公司最起码比不分红的公司多了一层安全垫。
每年都能够收到分红是非常高兴的事情,每年能够收到两次分红就更好啦,我持有一家龙头公司,这几年都是每年能够收到两次,每次收到分红都是心情舒畅。
没有想到现在跟踪
上证国有企业红利指数的
红利国企ETF(510720)竟然根据基金合同基金管理人可每月进行评估及收益分配,在符合基金分红条件下,可安排收益分配。也就是说,每年分红最高可达到12次!想一想每年最多能够分红12次,好高兴。
对于投资者来说,借道高频分红的指数化投资工具投资红利资产,具备省时、省心、省力的优势。
“月月可分红”的
红利国企ETF(510720)也许是个可以考虑的
选择。
随着A股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上市公司越来越重视分红,高股息策略得到更多关注。
上证国企红利指数本身具备红利和“中特估”的双重属性,在新国九条的背景下也有望继续有所表现。
小伙伴们,如果你也喜欢
上证国有企业红利指数
的话,
不妨也可以关注一下
红利国企ETF(510720
),该基金于4月30日成立,刚刚在5月进行了第一次分红,5月27日为分红权益登记日,现金红利发放日为5月31日,每10份基金份额分0.031元。接下来6月份的第二次分红也马上来临,根据最近的公告显示,这次每10份基金份额分0.041元。这次分红的权益登记日是6月12日,现金红利发放日为6月18日。
免责声明
尊敬的投资者:
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基金”)是一种长期投资工具,其主要功能是分散投资,降低投资单一证券所带来的个别风险。基金不同于银行储蓄等能够提供固定收益预期的金融工具,当您购买基金产品时,既可能按持有份额分享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担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损失。
您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产品法律文件和本风险揭示书,充分认识本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本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