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生物制品圈
资源分享,行业交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BioArt  ·  Mol Cell ... ·  昨天  
生物制品圈  ·  双雄争霸迎来群雄逐鹿,即将上市的十款减肥药 ·  4 天前  
生物制品圈  ·  mRNA 疫苗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与未来 ·  5 天前  
生物制品圈  ·  冻干过程二次干燥:挑战与考量 ·  4 天前  
生信宝典  ·  Cell |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生物制品圈

双雄争霸迎来群雄逐鹿,即将上市的十款减肥药

生物制品圈  · 公众号  · 生物  · 2025-02-16 11:38

正文

图片

我们正身处在一个减肥药爆发的时代。

据学术期刊Nature统计,全球范围内,除了8款已获FDA批准的减肥疗法,目前还有115种减肥疗法正处于研发阶段,其中61项正处于1期临床阶段,46项正处于2期临床阶段,8项正处于3期临床阶段。


在GLP-1类疗法的成功基础上,当前减重药物的开发也朝着靶点多元化、口服剂型 (相比于注射剂,患者的依从性更好) 以及突破减重效果瓶颈这三项趋势前进。


此前,同写意曾经盘点了 2024年度最吸金的30款药物 ,其中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以势如破竹之势,直逼K药的“药王”宝座。减肥药的竞争,正在追赶中加速。


未来几年内,有十种药物将陆续上市,加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1
双雄争霸,承前启后


1月2日,礼来宣布,GIP/GLP-1受体激动剂替尔泊肽 (Zepbound) 正式在中国上市,其中就包括减重适应证。

替尔泊肽是全球首个且目前唯一获批用于2型糖尿病和长期体重管理的每周一次GIP/GLP-1受体激动剂。在礼来之前,2024年11月,诺和诺德中国宣布,减重版司美格鲁肽正式在国内上市。该药是全球首个且目前唯一用于长期体重管理的GLP-1周制剂。

“双雄”展开争霸赛,也是各大公司群雄逐鹿的起点。

减肥药研发的激增得益于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及其竞争对手药物替尔泊肽的巨大成功。这些药物释放出了一个全球市场的潜力,预计到本世纪末,该市场的规模将超过1000亿美元。

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虽然均为GLP-1药物,但它们在一个关键方面有所不同—— 替尔帕肽不仅模仿GLP-1,还模仿一种名为胃抑肽 (GIP) 的补充激素。 这种激素能进一步加速能量代谢,影响身体储存和燃烧营养物质的方式,因此替尔泊肽的双重作用被认为是其卓越减肥效果的原因。礼来的临床试验显示, 替尔泊肽使用者平均减重20%,优于司美格鲁肽的14%。

因此,更多公司选择吸收替尔泊肽的启发,开发其他针对GLP-1和GIP受体的药物。至少有五种替尔泊肽类疗法正在临床试验中,另一些候选药物 (如安进公司的MariTide) 则采取相反策略:阻断GIP信号同时激活GLP-1。

杜克大学代谢专家Jonathan Campbell用公路油耗比喻这两种机制:激活GIP如同猛踩油门快速耗能,而阻断GIP则像拉着手刹行驶,通过代谢低效实现减重。改疗法预计将于2028年上市。

未来即将上市的十款减肥药物,数据来源FDA;同写意制图

而不论是在已获批的减肥疗法还是在研疗法中,GLP-1类药物 (包括靶向GLP-1、GIP或胰高血糖素等肠促胰岛素信号通路的药物) 的占比都超过了三分之一。已获批的8项疗法中有3项是GLP-1类药物,在研疗法中有约36% (42/116) 的疗法属于此类疗法。

它并不完美——需要每周注射一次,且副作用明显,其中恶心、呕吐和腹泻尤为常见。长期来看,肌肉质量下降和停止治疗后的体重反弹也是问题。此外,对于服用这些药物的人来说,10-30%无法获得相应疗效。

因此,其余开发项目逐渐走进大药厂们的视野。包括胰淀素类似物、胃和胰脂肪酶抑制剂、阿片受体拮抗剂、大麻素受体抑制剂等。例如,礼来和诺和诺德研发的新兴路径药物,计划在2028年以后上市。


2
不同的路经,相同的追求


除了业内熟悉的GLP-1,许多公司选择将开发策略同时针对多个途径。

例如,联合疗法CagriSema将长效胰淀素类似物与司美格鲁肽配对。据该药物的生产商诺和诺德称,在为期68周3期试验中,参与者通过这种方法平均减掉了近 23% 的体重。

如果正在进行的试验取得成功,CagriSema以及结合GLP-1和胰高血糖素活性的药物可能最早在2026年或2027年获得监管部门批准。

然而,它们的光芒可能会被另一个竞争者所掩盖,在2期临床测试中,礼来公司的retatrutide (因其能够靶向 GLP-1、GIP 和胰高血糖素受体而被称为“三G”) 在48周后平均体重减轻了24%,为肥胖治疗树立了新的标杆。

不同药物的减重效果;图源:Nature

大药厂们也在探索每周注射一次的替代品,注射这一方式难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在制造方面也面临挑战。

每月注射一次的药物正在研发中,但GLP-1口服药 (由礼来生产的orforglipron药物引领) 可能率先问世,最早明年上市。在一项为期36周的2期研究中,参与者通过每日一次的口服选择减掉了高达15%的体重。

不得不承认,GLP-1仍然是肥胖症药物研发的基石,但这一情况在大规模基因测序面前出现了转机。目前,更多新兴靶点正如雨后春笋。

2023年,再生元的科学家分析65万人的DNA,发现了一种与低体重相关的罕见基因变异。

次年,Alnylam的研究人员领导了一项研究,确定了一种名为 INHBE 的基因突变。这种突变与低腰臀比有关,目前,各公司正试图开发能够复制这些基因变异代谢的药物。

除此之外,大麻素受体CB1也重新受到关注,最初是在研究人员发现大麻引起的食欲刺激 (俗称“饥饿感”) 作用后开始研究。

2000年代后期,一种旨在抵消这种影响的药物曾作为减肥疗法在欧洲短暂销售。 但抑制大脑中的大麻素受体与某些人患抑郁、焦虑和自杀倾向的风险增加有关。因此这种名为“利莫那班”的药物在不到三年后就退出了市场,竞争对手也放弃了类似的候选药物。

如今,改技术被大厂重新拾起,诺和诺德基于大麻素受体CB1研发的monlunabant,试图通过阻断外周器官 (而非大脑) 的CB1信号实现减重。尽管2期试验仍报告焦虑等副作用,但研发者仍预测“终将找到疗效与安全性平衡的剂量”,该药物也预计在2028年后上市。

十年时光流转,热潮中的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或将不会孤单太久
参考文献: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