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随着天文望远镜口径的增大,相关星表的篇幅也越来越臃肿。比如,1888年出版的星云和星团新总表(NGC, New General Catalog of Nebulae and Clusters of Stars)中就包含了梅西耶天体在内的全天7,840个各类深空天体。1896年和1905年又接连出版了NGC星表的两个增补表,即IC I和IC II星表(Index Catalogs),共包含5,386个深空天体。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天文学家又陆续出版了一系列针对不同类型深空天体的专门星表。比如1989年的PGC星表(Paturel’s Catalog of Principal Galaxies)就是一个专门的星系星表,其中包含了巡天系统采集的73,197个星系的数据。此外还有专门为北天星系编纂的UGC星表(Uppsala General Catalogue of Galaxies),专门针对形貌奇特的星系编排的Arp星表(Atlas of Peculiar Galaxies),以及专门的星系群星表:Abell星表。后者仅星系群就收录了4,073个之多。1959年,美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斯图尔特·沙普利斯(Stewart Sharpless, 1926~2013)曾发表了两个专门的发射星云星表Sh1和Sh2(Sharpless catalog),其中包含了北半球可见的313个发射星云(更准确地说是H II区)。另外,还有两个专门针对南天发射星云的RCW星表和Gum星表,以及专门统计反射星云的vdB星表(van den Bergh Catalog)等等。如今,许多在线销售的电子星图软件包中都收录了以上星表中的大部分深空天体,有些软件还提供浅显易懂的文字说明,可以满足天文爱好者的各种观测需求。
早期的天文学家曾将那些云雾状天体笼统地称呼为深空天体,因为它们的位置相对固定,不像行星和彗星那样在星座间自由穿行。这说明它们不属于太阳系,而是距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天体。如今,天文学家们不再劳心费力地为它们逐个编号、命名,因为这样的统计工作不仅没有尽头而且没有意义。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发射升空的哈勃空间望远镜(HST, Hubble Space Telescope)随便指向哪个方向都可以发现成千上万这样的“深空天体”(参见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