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黄埔观察
黄埔最具影响力资讯平台,给你一个360度黄埔,而不只是A面,或B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广东公共DV现场  ·  丽江机场“值机员撕登机牌”调查处理结果:2名 ... ·  23 小时前  
广东台今日关注  ·  黄某被策反,去年春节期间当间谍,国安部最新披露→ ·  23 小时前  
广东公共DV现场  ·  最新通报:家长共赔145万! ·  2 天前  
开平广播电视台  ·  @开平人:明晚起关紧门窗! ·  2 天前  
开平广播电视台  ·  无码曝光!在开平干这事被拍得一清二楚!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黄埔观察

广州开发区:弹指35年沧桑巨变,愿君归来仍少年!

黄埔观察  · 公众号  · 广东  · 2019-12-28 21:36

正文

2019黄马 贾自豪/摄


©来源:南方周末,文/吴遮,有删节



今天,12月28日,广州开发区迎来自己35岁的生日。


由黄埔区委宣传部、黄埔融媒体中心和广东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的上下两集纪录片《开创》《奋进》,12月28-29日起连续两天在 广东电视台珠江频道和新闻频道 黄金时段播出。


12月28日,上集《开创》(30分钟):17:06,珠江频道;18:00,新闻频道。


珠江频道网址(复制打开) :http://zj.gdtv.cn


12月29日,下集《奋进》(30分钟):17:02,珠江频道;18:00,新闻频道。


“老开发区人”当年那种开荒拓土、敢闯敢试的梦想与激情,敢于言说、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以及能容纳舆论各方声音,不打压、不戴高帽的胸怀,今天回味起来,依然迷人。


批评你算什么,批评你就接受呗,总不能枪毙你吧。 ”“ 首先你敢不敢干,这个开发区才能干起来;善不善于干,开发区才能干得漂亮。如果这两个都不敢干、不善干的话,那就不要去开发区了 。”原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朱秉衡在《开创》中出镜受访,如是直言。



而今,广州开发区已从当年2万元起家的蕉林滩涂,经35年高速发展成为财税收入过千亿的富裕新城区。“财大气粗”的开发区还能接受批评吗?还能容纳社会各方意见吗?对于普通老百姓屁大的事吐个槽,会不会动辄戴高帽吗?这的确值得今天开发区人深思的命题。


从志诚大道到香雪一路三号


35年前,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一种新的经济体在中华大地上诞生——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个经济体也一直都被视为中国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当年,国家批准建立了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就包括广州开发区。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开发区”是一个工厂林立、没什么生活气氛的地方,主要承担的是经济开发功能。


早期的广州开发区也是如此,当时的起步区只有9.6平方公里,聚集了宝洁、箭牌、安利等国际品牌的工厂,除了几栋员工宿舍外,便鲜有其他生活设施。时至今日,那片土地仍然保留着早年的风貌。


35年的时间,广州开发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91年,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后来与广州开发区合署办公;


2014年,广州市行政区域调整,成立新的黄埔区,黄埔区与广州开发区深度融合发展,这片484.17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了一座集产业、创新、教育、生活于一体的新城,就连周边房价也飙升了起来,成为最有投资价值的地区之一。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广州人在称呼那片土地时,已经不再严格区分,他们或者称“开发区”,或者称“黄埔区”,在他们看来,这两个不同的称呼,指的就是一片同样的土地。早些年开发区作为单一功能区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


三十五载风云,改革激情永续。如今,在新时代站上新起点,广州开发区吹响了改革再出发的号角。



西区开发前为农田蕉林(上图),广州开发区奠基仪式(下图)

广州开发区管委会旧址(上图),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北迁萝岗建设初期(上图)


01

“二万元”起家


很多老开发区人可能不会想到,仅用了35年的时间,这片土地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2018年,全区的生产总值达3466亿元,增长7.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603亿元,占广州市的43%;合同利用外资41亿美元,增长86.7%。今年前三季度,生产总值达2810.6亿元,增长8.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也达到了5756.23亿元。可以想象,全年的数据出来之后,将会又是一张漂亮的成绩单。


放眼全国,广州开发区也是最亮眼的一个。2018年,在全国219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综合实力排名上,广州开发区位列第2位,科技创新、财税总收入、营商环境、知识产权保护、上市企业总数等指标则位居榜首。


在笔者采访时,不少新、老开发区人还会时常讲起当年2万元起家的故事。


1984年,在筹备广州开发区的时候,时任筹备小组组长、广州市委副书记朱森林向市财政局写了一个条子,要求给筹备小组划拨1万元的办公经费。


当时,筹备小组的成员们就自嘲成为了“万元户”。在1980年代,“万元户”已经是很富裕的了。但对于要大干一场的开发区来说,这显然是不够的。


筹备小组的另一位工作人员、后来曾担任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的朱秉衡请求能有更多的财政支持,朱森林就在“一万元”的“一”字上添了一横,变成了“二万元”。第一代开发区人正是拿着这笔二万元的办公经费开始其筚路蓝缕的创业史。


这个故事的背后,是开发区人艰苦创业、不断创新的精神。综观开发区35年的发展史,可以看出,这种精神一脉相承,已经成为了开发区独有的特质和性格。


广州开发区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1.0时代,便是刚起步的时期,那个时候的开发区通过“三来一补”的模式艰苦创业,引进跨国企业项目,大力发展现代先进制造业。


与此同时,开发区还从零开始,在诸多改革领域率先破题,如探索实施“大部制”、制定开发区条例、推行“一站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等,闯出一套精简高效的机制。


进入1990年代,开发区开始扩张,与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出口加工区、广州保税区合署办公,实行“四区合一”的管理体制,正式进入了2.0时代。经济结构也开始由资金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精细化工等六大支柱产业集群。这个阶段,代表着科技、创新的科学城也得以兴建。


2010年6月,中新广州知识城奠基,这标志着开发区进入了3.0时代。开发区进一步接轨国际市场、打造全国最优、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在这个阶段,凭借着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黄埔港、广州国际生物岛以及穗港智造特别合作区、穗港科技合作园的“4+2”战略发展平台,广州开发区逐渐成为了以技术、人才、资本的汇聚融通的知识经济高地。


广州科学城  贾自豪/摄


广州开发区政策研究室主任李耀尧向笔者总结了这三个阶段,他认为最早期的开发区,是单一经济功能区;1990年代的开发区,是一个自主创新的城区,但仍以经济功能为主;


今天的开发区,则是一个“产城融合”的城区,除了经济功能之外,在与黄埔区深度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也承担了大量的生活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时,开发区获批成为全国首批“产城融合”示范区。


广州开发区所走出的这条路,也成为了很多开发区争相模仿的样本。在很多开发区,单一的经济功能已经很难适应今天的发展状况。比如,如果没有完善的生活设施,医疗、教育、娱乐等设施不配套,就很难将人才吸引过来,并且留在这里。


李耀尧向笔者表示,目前的开发区正处于第三个阶段。但是,在他的心目中,开发区还会有第三个阶段的“提升版”,那就是“创新城区”。就像美国的硅谷一样,成为一个地区的创新引擎,带动周边区域的创新产业。


对于广州开发区来说,“创新城区”的时代正逐渐来临,他们已经在为创造这个新阶段作好了准备。2018年11月,由李耀尧主编的《创新城区—新时代开发区发展坐标》一书正式出版,全面地讲述了开发区人对“创新城区”这个概念的理解和阐释。


02

高新技术增长极


今天的开发区,俨然成为广州高新技术发展的高地,一个又一个的国际顶级的高新技术公司在这里落户。


梳理开发区的产业聚集,可以得知,目前的支柱产业均有着非常高的科技含量。比如,开发区已经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制造、高端化工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还有生物医药、新能源、食品饮料三大五百亿级产业集群;以及快速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产业结构上,比例已经达到了0.2:67.3:32.5,其中第三产业比重,五年内提升了8个百分点,总部经济、科技金融、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航港产业、电子商务、检测检验等现代服务业加速集聚。


比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上,“平板显示”是绕不过的一个重点。在过去的十余年时间里,广州开发区精准把握了平板显示这个产业动向,以韩国LG集团为核心,逐渐打造成了一个千亿产量的平板显示集群。


与LG的合作,在开发区也成了一段佳话。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平板显示核心技术一直受制于日本和韩国,“缺芯少屏”是我们电视、手机、电脑行业的一个困境。


2006年,广州开发区将LG引进过来,从此打破了这一困境,LG也将自己的“朋友圈”带来,在开发区形成了一个平板显示的产业集群。


2018年7月10日,LG又宣布在此建立的8.5代OLED面板生产线不久将建成投产,该项目最终于2019年8月建成投产。开发区的平板显示产业再上一个台阶。


在2019年12月22日的这场黄埔马拉松赛中,奔跑者在知识城区域会看到已经建成的百济神州生物药生产基地。百济神州是我国顶级的生物制药企业,在国际上也有很高的声望。2017年3月份,这个投资23亿元的医药项目在知识城奠基,并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项目的一期工程,目前已经可以试运营一些药物的生产。



百济神州高级副总裁刘建博士向笔者讲述了百济神州落户开发区的故事,这段讲述也反映了为什么那么多高新技术企业愿意来到这里发展。


刘建向笔者坦言,从生物医药的角度来看,当时广州并非是这个产业的发展高地。他们在选择建厂时,也曾经考察过别的地方。但是最终选择在开发区落户,与开发区的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这里说的“政策”,并不是土地、税收等物质方面的支持,而是政府的服务和支持。他记得,在项目开建的时候,至少需要协调20个部门来完成项目的审批,如果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跑,既耗费精力,又耗费时间。


令刘建他们感到欣慰的是,开发区组织了这二十多个部门带着章子,到项目的现场,一天之内就把相关的审批程序给走完了。刘建博士觉得,开发区政府是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为企业做好服务,排忧解难。


百济神州的这个项目本来的预期是到2021年才可以完成,但是得益于开发区的高效和员工们的付出,在今年9月份,项目就宣布一期完工,比预期足足提前了两年。


“医药行业和别的行业不同,建厂的速度几乎关系公司的生死存亡。如果工厂不能按期完工,研发的药物无法量产,就很有可能会拖垮一个公司。”刘建向笔者感叹,“医药行业的人,多少都会有一些悬壶济世的情怀,药厂越早建成,就能救治更多的病人。”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推动产业升级,吸引更多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开发区落户,开发区独辟蹊径地开创了“招商4.0模式”。


这个模式有一个关键,就是建立以人才团队为核心的高科技企业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百济神州、广州粤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便是通过这种模式招商而来。


在这种招商模式的推动下,一大批国际顶级的人才开始在这里聚集。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1月底,全区入选国家、省、市、区各级人才计划的高层次人才达到818人。数量位居广州市各区第一、广东省前列。 目前落户区内的世界500强投资企业也达到了192家。



03

“中小企业能办大事”


其实,作为改革开放起步最早的地方,在广州开发区内,除了那些世界一流的高新技术企业之外,还活跃着大量的中小型创新企业,这些中小企业构成了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是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和增长极。


数据显示,目前开发区聚集的民营及中小企业超过2万家,全区80%以上的规上企业是民营及中小企业,8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民营及中小企业,80%以上的授权发明专利、技术创新成果和新产品来自民营及中小企业。


洁特生物是中小企业的代表,该公司自主研发的3D细胞培养支架——一片一厘米厚的培养支架就能培养10亿个细胞。产品虽小,却在“生物实验室高端耗材”方面打破国外医药巨头的垄断,代表我国实现了“零的突破”。


方邦电子则通过自主研发,掌握了手机屏蔽膜技术,短短几年,就成长为全球手机屏蔽膜第二大厂商,全球市场占比达到20%。由于掌握了核心技术,方邦电子保持着制造行业难以想象的70%的超高毛利润率。今年,方邦电子成功登陆科创板,成为科创板上的“广州第一股”。


成立仅11年的广州明珞汽车装备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全球知名的装备系统集成商,为奔驰、宝马等业界巨头设计和调试全球最新的汽车生产线。2018年正好是广州明珞成立的第十年,这一年里,明珞承接吉利马来西亚吉利宝腾主线项目,总拼系统首次销售到海外。


最近几年,广州开发区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来支持和鼓励区内中小企业的发展,让这里成为了企业、人才距离成功最近的地方,成为了创业的一片热土。


广州开发区一直坚持企业至上,优化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他们统筹设立3个百亿发展基金,全力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创造创业。他们在全省首创“企业开办无费区”,实现企业开办“一天办”“免费办”。他们还提出“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口号,让企业感受到政府服务就在身边。


在采访过程中,笔者注意到,开发区政府对于土地供应的问题毫不隐晦。在很多地方,这本是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也是常见的权力寻租空间:一方面,一些地方为了能够招来企业,违规批复土地使用权;另一方面,一些企业为了从地方上拿地,虚构项目,欺骗政府。


广州开发区向笔者提供的信息就显示:一些中小企业既想扩大规模,又担心拿地有风险,他们针对这种情况,推出“弹性出让”和“先租后让”工业用地流程,2018年全区共弹性出让工业用地11宗,降低企业初始用地成本2亿元。


这是一种对企业放心,对自己的行政审批也放心的表现。在开发区这块热土上,踏踏实实做实业,认认真真搞研发已经成为一个传统,也是离成功最近的捷径。


如今,“中小企业能办大事”这个醒目的标语,已经挂在了广州开发区科技企业加速器园区里,这句标语也鼓励着开发区内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在那里,也孕育着新的技术革命。



04

“10条”开发区


2017年2月,开发区一口气出台了四个“黄金10条”,分别是先进制造业10条、现代服务业10条、总部经济10条、高新技术产业10条;后来,又推出了两个“美玉10条”,分别是人才10条和知识产权10条。


这是一种很有讲究又很巧妙的政策推行的新方式,每一个10条,不多不少就10条,这与常见的那种条例多、条文冗长的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企业来说,他们可以在这些“10条”中很容易、清晰地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而政府则用这些简单明了的信息对外传递自己的效率与透明。


广州开发区的这一策略在全国各地引起了反响,不少地区开始学习他们的这个做法。“10条”,也成为了广州开发区一张响亮的名片。


这些“10条”看似简单,实际上执行起来并不容易,如何将复杂的政府条文用简单的语句写出来,如何用这些简单的条文将各个职能部门串起来,这些都考验着一个地方的执政智慧和水平。当然,这背后展示的也是一个地区的营商环境。


广州开发区投资促进局副局长黄伟坚就深有感受。他向笔者表示,今天的招商工作与以往有着本质的不同,那些顶级的企业要进来,看重的不再是给多少土地,给多少政策扶持,而是看重长远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营商环境如何,是否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如果政府摆架子,做事拖拉,不能给企业服务好,就很有可能将一个企业给吓跑。


值得注意的是,广州开发区的“投资促进局”其实与其他地区“招商局”在职能上相似,之所以挂牌“投资促进局”则另有深意。黄伟坚向笔者解释,招商工作不能止步于招商,还要促进政府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2019年8月,广州开发区获评“2019年全国经开区营商环境指数”第一。此外,广州开发区营商环境改革探索获评“2019中国改革年度优秀案例”,成为广东省唯一入围案例。


2019年11月11日,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主办的第二届“投资可持续发展目标大使”圆桌会议期间,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因成功引进GE生物科技园项目以及在促进国际投资方面的突出贡献,获颁联合国“2019年度全球杰出投资促进机构大奖”。


这个奖项共有29个国家或地区参评,广州开发区是唯一获此奖项的中国机构,同时也是全球3家获此奖项的机构之一。


当地时间11月11日下午,在联合国欧洲总部日内瓦,广州开发区获得联合国“2019年度全球杰出投资促进机构大奖”。图为获奖机构合影。


05

“湾顶明珠”的两大定位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全文发布,这是南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也是与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相比肩的世界级城市群体,在不久的未来,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湾区。


对于广州开发区来说,大湾区的建设是一个新的机会。从位置上来看,广州开发区正好位于大湾区的顶部,再加上其优质的营商环境和雄厚的产业基础,这块土地便被外界誉为“湾顶明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