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京师心理大学堂
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发现新西兰  ·  奥克兰房价开年大跌!挂牌量猛增 ·  3 天前  
发现新西兰  ·  新西兰“裸体”音乐节要来了!竟设有OOXX专 ... ·  3 天前  
泉安安海在线  ·  泉州刚刚发布:延长至2月28日!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京师心理大学堂

震惊!99%的读者都不知道 | 科普作者团创作幕后大揭秘(下)

京师心理大学堂  · 公众号  ·  · 2024-03-16 18:54

正文


作者 | 大学堂作者团



大家好,学堂君又来了!上次我们用一箩筐有趣的问题换到了作者团真诚又有趣的、诙谐又内容丰富的回答,让人收获满满。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好奇过,一篇篇有趣的文章的灵感从哪儿来?抑或者想知道作者们写作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可以快速写完的仪式?本期的创作幕后大揭秘将回答你的这些疑问~



在这个部分,我们进一步走近作者团,从作者写作的技巧与心路历程两个部分和作者【进行深入探讨】




作者心路历程

揭秘



收到过什么负面或正面的评价吗?对您有什么影响吗?


每个读者的心理学知识基础都不一样,所以对心理现象、理论和逻辑的理解程度都不一样。那么,当有读者质疑我们所介绍的问题、所提到的研究有什么价值和意义,甚至批评心理学的存在有什么意义的时候,就算只是零星一点评论,我仍会觉得心理学的科普路漫漫。尽管这类负面评价并不会打击我的科普热情,但我也意识到在科普过程中一定要将知识深入浅出,并且要注重讲好研究的现实意义、讲好从理论到实践的逻辑路线、讲好我们所讨论的问题的“前提条件”,避免给读者带来误导或者传播偏见。

——阿童木



与其说是正面评价,不如说是评价本身就会带来积极反馈。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篇焦虑相关的书评。大家在评论区非常认真地留言,分享自己应对焦虑的办法,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挣扎,以及解决方法。我常常能在评论区看见我曾经想要加入大学堂的“愿景”——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去推动,去改善,去鼓舞。

——伍圩



在语言风格上。我就是一个很喜欢夸张和搞笑风格的人,所以当编辑或者发出去之后看到评论里面有人提到说觉得这篇文章很有趣或者很好玩的时候,我其实是蛮开心的。我觉得我写的科普文一定程度上希望能够让一种积极的情绪传递出去,希望能够用更加轻松的方式让心理学的知识“卑鄙地”进入大家的脑子。

——奕君



(图源网络,侵删)



如何度过创作困境?

对于写科普文来说,文献积累是很重要的,但也不绝对。我之前总会陷入一个困境,就是觉得要遍读所有参考资料才能开始写,然后写作的战线就会被拉得很长。但其实,一旦开始写了,有了大纲和每个部分具体要写什么内容的大致规划,写作就会快起来。也就是说,如果对要写作的内容并不是完全了解,让大纲和写作思路来带领着自己写作和查找资料是更高效的方式,不需要看完所有资料才能开始写。先完成,再完美!

——一分钟



我写大纲会有一个缺点就是内容绝对要比正常的科普推文篇幅多得多得多,书评更是如此。我会感觉到很难去对书里的内容进行取舍。


后来处理的法子就是如果这条路走不通,就算我写了2k-3k字我也全部推翻重写,重新规划一个大纲,重新梳理了自己的写作逻辑,重新将内容组合到骨架里。

——奕君



会有特殊的写作习惯吗?

比如时间地点?


其实这些我都不太care,毕竟灵感来了随时随地都可以创作

——酸蒜蒜



会在ddl前三天文思泉涌!以及必然需要轻音乐

——洛洛西



会在前期零零散散地写一些句子或者某些观点,有的可能是和写的主题无关紧要的,甚至是记录自己思考过程的一些小想法,但是很神奇地会在写这些句子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写作框架

——8小时



(图源网络,侵删)



晚上十二点之前写不出半个字

——伍圩



一个是喜欢在查不到参考文献的时候在朋友圈破口大骂,另一个是喜欢取完很UC震惊部的标题之后和朋友做预告

——奕君





写作技巧

揭秘






写作的角度选取

首先是有趣 自己感兴趣写出来的东西别人才能感兴趣

——MR.



喜欢在睡前思考一些问题,选题刚好和自己最近想的内容类似就会想写

——8小时



我是网络冲浪大户,means大部分都是刷b站的时候突然想起来的。我真的是经常会丢一个微博链接或者b站视频给同为作者或者做编辑的朋友,然后说“我们要不然写一个balabala”之类的(分享欲很强),从冒脑洞的角度来说我真的是层出不穷。


我觉得这可能和我本身就是想要通过科普或者通过自己的学习去对生活中的事件进行解释,所以对很多东西的心理学背景都抱有兴趣有关。而且加上时事热点真的有更多选手关注,作为作者当然也更希望自己的文章能被更多的人看到,关注到(虽然我好像很多篇以为大家会感兴趣的东西其实阅读量之类的数据不是很好,也许我还是需要进一步理解大家厕所读物想看什么吧xxx)

——奕君





如何获取灵感

从一些生活见闻来获取吧!之前看毛尖老师吐槽国产剧——“左翼电影千辛万苦把清白的良心还给了底层人,然后一百年不到,我们的影视剧又把心机和穷人,天真和富人进行了连接”,立刻想到心理学领域似乎也有关于社会经济地位和道德水平的研究,于是一时兴起写了一篇文章。个人认为科普文就是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写出来的文字才能让人有共鸣,所以主要的灵感来源还是日常生活。

——periscope



从自身经验和经历吧,心理学是关于人的科学,心理科普要关心人的状态。我本人是个二次元和亚文化爱好者,对一些议题和内容天然地更亲近和敏感。我之前会因为爱好什么的被质疑过,然后经过一个很长的学习然后和解,所以来大学堂第一件事想的就是要让二次元打入大学堂内部!如果一个概念什么的能对我曾经的困境有所帮助,那么写出来起码能帮助一些有类似境遇的人。其他的可能就是多看些不同领域的书,最好是文化相关的,会给很多的启发。

——洛洛西



我经常会挑出日常生活的某几个点,然后说“诶?这个能不能解释?”。然后在其他作者的微信聊天框里开饼铺(你。其实这个问题最经典的是那篇小学生起外号的推文。起因是四月份的那个新闻(然后画饼画到八月底才发),但是其实网上对这方面的内容其实没有一个很好的解释,所以当我找到支撑文献之后,还会选择跟朋友甚至老师聊一聊来确保自己的解释思路和解释角度是合理的。我很想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去回应“到底为什么会”的问题,并且给到一个合理且科学的解释。

——伍圩



(图源网络,侵删)



我获取灵感的来源主要包括两类:


  • 从生活出发,思考自己与身边的人有什么真实的困惑、大家普遍关心些什么话题,以此为核心问题寻找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来解释。

  • 从研究出发,你在科研与学习中遇到了印象深刻的研究,思考它们与你的生活有什么密切的联系,以此来提出一个好问题,围绕这个问题来写科普。

——草芽君



吸取网络奇才们的清奇脑洞(喂)


不得不承认很多自己的灵感都是在生活中或者冲浪的过程中想到的,一半突然想到什么脑洞就会发在微信朋友圈标注“#迷思”然后和列表心理人激情辩论。辩论之后有意思的部分就会进一步看一些文章,如果找到了比较大量的文章就提成选题或者写成科普文,如果没找到的其实很多东西就变成小组作业或者大创项目了(目移)


其实就是对生活多点好奇吧,我觉得大部分的灵感都是在和别人沟通交流和接受更多信息的过程中因为好奇得来的,看的东西多了好像就会偶然之间发现某些自己的兴趣点,科普文的方向自然就出来了。

——奕君





传播技巧

对于一个公众号推送来说,标题和封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阅读量。所以起标题被我当成了一件很神圣的事情哈哈哈。如果是给别的作者的文章起标题,我的习惯是,以读者的角度从头到尾读一遍文章,然后聚焦到这篇文章让我觉得最吸引人的一个点,可能是一个对生活很精准的解释、可能是一个深刻的观点、也可能是文章传递的一种价值观和情感等等,这个点最好也和本文的核心内容有关。然后把这个点包装成一句话,要兼具对大众读者的吸引力和对本篇内容的简要概括,一个公众号文章的标题就产生了。不过有时候编辑想到好几个标题,不知道该怎么选,甚至需要大家投票来选标题,可见大家对起标题的重视~~

——一分钟





......


如果给新人作者

一些建议或者一些话,你会选择说什么?


热爱一切生产力的来源,热爱可抵万难。也许在起步阶段你会遇到困难,也许你会遇到创作瓶颈,但你也会在看到读者的点赞与评论里看见自己的光芒,心理科普之路需要每一个你的力量。

——阿童木




念念不忘的真的会带来回响,表达出来之后一定不是一片寂静。

——洛洛西








(图源网络,侵删)




我听过一个很喜欢的对于科普意义的比喻:“你无法在一篇文章里倾倒整片海洋,只能领着大家海边拾贝。人们见识过贝壳的美丽,就会自己去探索海洋了。” 我曾经是一名完全不了解心理学的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正是因为心理学科普见识到过美丽的贝壳,看到了一个全新的神奇的世界,才决定跨专业考研,想要去探索心理学的海洋,并希望能给更多的人带来贝壳。所以,请相信科普的力量。

——草芽君






下笔大胆,不要畏手畏脚。考证小心,不要没头没脑。

——奕君




一开始会是一个很困难的过程,要把离散的文献碎片连成一篇完整的文章。但是慢慢地,你会发现自己会自动去考虑“我能不能解释”,会期待每一次的评论区。这是一个很难形容的过程,但是回望过去会发现自己已经走了很远。

——伍圩




作者 | 大学堂作者团队

编辑 | 洛洛西 伍圩

招新海报制作 | 奕君

策划 | 姜林屾

美编 | Zene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