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伯凡时间
吴伯凡官方账号,分享吴伯凡老师的真知与洞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雨果网  ·  【重要】近期Meta及Google广告政策更新 ·  昨天  
雨果网  ·  跨境万人选品盛会!速来2月24日2025CC ... ·  2 天前  
雨果网  ·  大批运营将被淘汰!DeepSeeK强的可怕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伯凡时间

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

伯凡时间  · 公众号  ·  · 2019-03-09 22:30

正文


2012年4月22日,国内著名教育家、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先生名下的教育基金会主办了一场主题为“理想大学”的教育研讨会,会议聚集了一大批教育界名流,共同探讨中国大学的未来出路。会上,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一番关于大学正在培养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言论,触动了很多人,也引发了针对大学教育的广泛讨论。

1


不同于作为哲学概念的个人主义——强调的是个人的自由和个体权利的重要性,倡导自我独立的美德。利己主义者是指那些凡事都只为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社会关系着想的人,在道德上,他们认为自己的幸福比别人的更为重要,在面临选择时,以自身利益为先,不惜损人利己。

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鲁·福斯特在2015年哈佛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也涉及到对利己主义者的批判。她讲到,利己主义的兴起,让高校学生忘记了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削弱了学生对于他人的责任感,也淡化了服务他人的意识。

一般的利己主义者,言行往往很粗糙,由于他们动机明显,很容易被人识别,也便于提前防范。而钱先生提出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则是一群训练有素、套路很深的人,他们善于掩饰和包装自己的意图,让人难以察觉,能够在对方毫无防范的情况下利用他人的优势。

之所以校园会出产这样的人,反映出当前教育存在的至少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我们的教育未能给学生树立起一种良好的价值观,反而让外界社会中的歪风邪气浸淫了他们,让一些学生很早便将一己之私作为自己价值判断的唯一准则,用钱先生的话讲,“他们言行的唯一的、绝对的直接驱动力,为他人做事,全部是一种投资”,为了实现某项个人利益的投资。

其次,教育强化了这些利己主义者牟取私利的手段。教育和知识不仅没有完善其人格,纠正其价值观,反而助益了他们的不端,使得他们能够将所有的利己行为都合理合法化,而且无可挑剔。


钱先生对这类人有过很具象的概括。

某个学生,他能够抓住老师对教学效果的期待心理,在上课时,会根据老师的节奏,及时给出点头、微笑等反馈,这样便容易引起老师的注意。下课后,他会跑到老师跟前,大加赞叹老师的课讲得好,最让老师猝不及防的,就是他能够有理有据、逐条说明好在哪里,一通论述下来,基本就会攻克一个老师的防备心理,使其对这个学生的好感迅速增加。

这样上几次课,等和老师的关系巩固得差不多后,这个学生便向老师提出了一个请求:“老师,我想申请去美国某某学校,您能否给我写一封推荐信?”老师自是欣然同意,动笔写了给他。之后,便再也不见此君的面目了。

这时候,老师才反应过来,原来他之前所有的行为都是一种投资,这些投资的产出便是这封推荐信,而且整个过程让人无从防范,也无可挑剔。就像是写一篇构思缜密的作文一样,前边的一切都是铺垫,最后来一个结局反转。

钱先生认为,大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产生,本质原因在于当下的教育全部趋向于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

2


钱先生的无奈与愤慨,很多源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2002年,他从北大退休,此后一门心思投入到中学教育,在一些中学开授文学相关的选修课。在他所去的学校中,场景都极为相似。一开始,慕名而来的学生有很多,把教室围得水泄不通,但是这样的场景往往不会持续太久,很快这些学生就像秋树之叶,逐渐凋零,到最后,一堂课的选修人数可能只有十几二十人。

学生们的反馈是,并非钱先生课讲的不好,只是他所讲得内容与高考无关,考试的压力太大了,实在抽不出时间来听这等“无用”之课。由此可见,实用主义从中学开始便成为了主流,衡量一门课程价值的唯一准绳,是它是否对高考提分有帮助。

等到了大学,这种势头便愈加明显。职业教育逐渐成为了重中之重,校方大多以就业率为念,千方百计地设计安排各种就业规划相关的课程和实践活动,甚至从大一开始就灌输求职相关的理念和思想。学生则将搞关系、走人情作为首要任务,大学俨然成为了他们提前步入的小社会。


2014年的时候,网上曾经风靡过一个段子,传言蓝翔技校校长荣兰祥在毕业典礼上讲了这样一番话:

同学们,咱们蓝翔技校就是实打实的学本领,咱们不玩虚的,你学挖掘机就把地挖好,你学厨师就把菜做好,你学裁缝就把衣服做好。咱们蓝翔如果不踏踏实实学本事,那跟清华北大还有什么区别呢?

不论真假,这段话对于本科院校而言都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重新思考大学教育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不论我们多么看重职业教育,大学校园肯定无法培养出一个如技校学生那样的技术人员。因为二者的侧重点不同,大学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博雅教育和素质教育,而技能教育、职业教育则是技校和培训学校的使命。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种工具或手段,而素质教育则重在培养一个人的人格独立与完整,让其拥有正向的价值观和使命感,具备敏锐的思维能力。

美国前总统约翰·亚当斯曾说:“我必须修习政治学与战争学,才能让我们的后代拥有修习数学和哲学的自由;我们的后代必须修习数学、哲学、地理学、博物学、造船学、航海学、商学及农学,才能让他们的后代拥有修习绘画、诗歌、音乐、建筑、雕刻、绣织和瓷艺的权利。”

前人不得已的务实,是为了给予后人更多务虚的自由。务虚并不是不创造价值的形式主义,务虚能够激发人类的创新精神,让人们拥有新颖的思考方式,以此不断探索前人未曾到达的新领域。

务虚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是人区别于动物——只为了吃喝拉撒睡而生存——的根本所在。正是因为务虚,我们拥有了信仰,形成了巨大的合作网络,创建了城市和文明,爆发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等一次次改变人类命运的事件。

而对于固有技能的学习,只是对已有生活和生产方式的一种维持,极少能带来颠覆性的创新。

技能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培养人手,后者是培养人。我们需要意识到的是,人手仅仅是人身体的一个部位而已,人类所开拓的文明,所取得的“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依靠人类的双手,而是思维和践行化合的结果。

3

大学教育所承担的使命,不在于将每个个体培养成能够适应社会的机器,学校和学生们还承担着一份更大的责任——对于真理永无止境的渴求,对理想永不停歇的追求,对人类社会的改善和创新孜孜不倦地做出贡献。

功利主义教育会过早地腐蚀一个人的内心,让一个本该拥有信仰、激情满满的年轻人,提前失去这些最为可贵的东西。让他们丧失了超越一己之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没有了担当意识,“套在名缰利索之中自我庸俗化”(钱理群先生语)。

针对这一现象,《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卢新宁女士在2012年北京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中也提到,当下的中国,并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是缺乏有信仰的人,可看做是对钱理群先生“精致利己主义者”说法的一种呼应。

“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卢新宁女士在演讲中说道:“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卢新宁女士力求唤醒每一个当代大学生心中被封存起来的那份最为可贵的东西,让大家意识到,除了功利以外,这世上还有很多更有价值的东西,它们是坚守,是理想,是对真理的追逐,是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是对改善人类命运的向往。


当然,教育的关键性人物并不是学生,而是包含教师在内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于栽桃种李的教育工作者们,哈佛大学前校长查尔斯·艾略特针对哈佛大学创始人约翰·哈佛所做的一番评述也许值得每个人参考:

他会告诉人们善行会流芳百世,会以超越所有计量方式的速度和规模繁衍。他会教导人们,在这个教育花园里播下的种子,如何迸发出喜悦、力量以及永远新鲜的能量,年年花开,随着时光流转,在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花繁叶茂。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