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hic原醉
Chic原醉,名字灵感来源为“酒神”(DIONYSUSE),是非理性,是狂喜,是与“太阳神”阿波罗(理性)对应的概念,意蕴“解放者”,意蕴现代女性的如酒神精神般曼妙的姿态——拥抱自我、拥抱非理性,接受自己的一切混乱、恐惧、狂喜和性欲。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算法与数学之美  ·  二级教授、大学原副校长,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 ·  5 小时前  
算法与数学之美  ·  丘成桐任首任院长!顶尖大学成立新学院:8年制 ... ·  5 小时前  
九章算法  ·  升到L6,谈谈今年的情况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Chic原醉

想我还是不够成熟,让爱情蹉了跎

Chic原醉  · 公众号  ·  · 2019-08-16 09:29

正文

Chic原醉,名字灵感来源为“酒神”(DIONYSUSE,狄俄尼索斯) 与“太阳神”阿波罗(理性)对应的概念,意蕴“解放者”。鼓励现代女性100%发掘自我魅力和潜能,优雅性感地征服世界,美丽而骄傲地活着。



原创作者 | Yuki,施暘


昨天写 “很多现代女性,看起来已经长大,内心还住着需要被喂养的小孩 ”,有两个会员提出了很深刻的问题——老师我觉得很有道理,可是这个小孩为什么会形成啊,它怎么就长不大啊它到底要干嘛。

你们的问题是启发我们写作的一手素材,所以鼓励大家勤于思考,勇于发问。

同学们是这样的, 每个人每个阶段都会有相应的成长任务,譬如在0~1岁是安全感的塑造期。 0~1岁时如果你每次哭父母都会来喂奶,想玩玩具时父母也会及时给到,那你长大后安全感就会较强,也算是完成了这个阶段的成长任务。

但如果这个阶段每次索取的时候家人都没有给足,就算是这个阶段的成长任务没有完成。 你内在小孩的成长,就卡在了0~1岁这个阶段。 如果依旧想获得安全感,就要回到那个阶段去重新疗愈自己,弥补那个成长阶段的任务,内心的小孩才能继续成长。

所以说,谈恋爱的时候, 男神不仅是在跟现在的我们谈, 更是在跟我们的所有的过去的集合谈,在和我们内心的小孩谈 。这个小孩越长大、越有安全感,我们才能在爱情中享受更多快乐和自由。

同学们,大家一定要记住,在亲密关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问题,这个问题会让我们看到自己身上平时看不到的元素——控制,恐惧,安全感缺乏,冷漠,回避等等。

这些东西我们在单身的时候是感受不到的,只有和一个男人亲密相处时才能看到(所以很多宝宝都惧怕恋爱,因为单身的时候真的太舒服了啊,什么问题都被隐藏了)。当感受到这些阻碍和问题后,大家千万不要沮丧,这说明——我们开始自我探索和认知了!找到症结,回去努力自我疗愈,就能让小孩一点点长大,而且你们还那么年轻,一切皆有可能。

你的「内在小孩」多少岁?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依据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过程,在每个成长阶段里,我们有哪些需要完成的成长任务。


●  0-1岁的成长任务: “我能拥有”


开头说了,0-1岁是塑造“安全感”的时期 。这背后的成长任务,是要学会从周围的世界,给自己汲取充足的安全感, 体验到“我能拥有”


具体方式是向身边的亲人“索取”,从“索取”中感受到,你处在安全的环境里,你是稳稳地被爱的。譬如,饿了嗷嗷地大哭,妈妈就会给喝母乳;累了小脑瓜蹭一下,爸爸就可以抱着哄入睡;想要玩耍就扑腾着小手,琳琅满目的玩具就会递上等等。


如果小孩子在这个时期,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长大以后在亲密关系里,就很容易表现出强烈的不安全感,譬如过于依赖、总希望被照顾,以自己的需要为中心、患得患失等等。 希望童年得不到的安全感,在爱情里得到弥补


为了近乎掠夺式地获得关爱,她们对待伴侣的方式就会像嗷嗷待哺的小婴儿 ,容易作和过于粘人,譬如让对方猜自己想要什么,希望对方随传随到。



● 1-3岁时期的成长任务:“我能控制”


1-3岁是一个体验“自主性”的学习期 。所谓 自主,就是“自己决定”,或者“自己控制”。最原初的控制是控制 嘘嘘和拉粑粑 ,父母不能让小孩完全随自己的心意,但也不能控制过度小孩,会让让孩子形成“过度控制人格”。


这个时候如果爸爸妈妈给予孩子充足的自由,温柔的引导,孩子才就认识到在茫茫的世界里,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能掌握自主的能量。


但反过来,如果过于严苛,太多条条框框,比方说 ,强制要求你只能在某个时间段玩耍,或者只能在什么地方嘘嘘,当你没守规矩的时候,得到的是责罚和嘲笑。 辣么 ,长大以后的她,很可能面临三个问题。

第一个是 分离焦虑 ,也就是 离不开人,离开又要回来,分手每每分不掉,真在一起了又要推开;

第二个是 独自占有 ,也就是 将父母曾经对她的这种“控制欲”,投射在伴侣身上 ,具体表现有:时不时想查看伴侣的手机,恨不得在他身上装一个24小时定位的GPS,要求他把所有异性朋友都删掉等等;

第三个特征是 非黑即白 ,对灰色地带接受无能。



● 3-5岁时期的成长任务:“我是谁”


到了3-5岁,你开始萌发出“性别意识” 。眨巴着好奇的星星眼,向爸爸妈妈发出灵魂拷问:“我到底是从哪里来”,以及“为什么我和别人长得不一样的”。


这背后的成长任务,就是要回答出“我是谁”。


这个时期的男孩会更粘妈妈,幻想自己是威武的小男子汉,宣誓着能独立地保护最爱的妈妈,也就是传说中的“俄狄浦斯(恋母)情结”;而女孩会更依赖爸爸,甚至跟妈妈争宠,比较谁获得更多的关注度,萌发“厄勒克特拉(恋父)情结”。撒娇吃醋的天赋,也就是这时候养成的。


在这样的角色体验中,男孩开始意识到“我是男孩”,女孩开始明确“我是女孩”。


但如果,在这个关键的成长期里,父母没有及时给予孩子积极的的反馈 ——比方说,当女儿初次展示自己漂亮的小裙裙,炫耀给爸爸看的时候,爸爸没有给予赞美和认同;又或者,当女儿向爸爸撒娇求抱抱的时候,爸爸总忙着工作没理会,冷冰冰的忽视。那么在潜移默化中,她 很大可能就会卡在“性别认同”的这一关里


最常见的影响有两种。

第一种影响,这类宝宝长大后,很可能会 羞于散发“性魅 力”,在感情里也表现得戚戚然和唯唯诺诺, 不敢袒露心扉 。这种天然地对自身魅力的不自信,其实是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的这一个“卡点”的。


隐秘在潜意识里的性别印象,还会在无形中影响着她长大后在亲密关系中的状态。


最典型的就是,在未来找伴侣的时候,她会 更倾向于选择和自己父亲有相似特征性格的人,也就是“大叔控 ”。她们更渴望拥有一个“ 像爸爸那样的情人 ”,内心深处极其缺乏认同感,希望从对方身上满足自己的魅力认同。

第二种影响,孩子因为自我认同不稳定,而 不停地换男友 ,不知道自己想要怎样的伴侣。



● 5-9岁的成长任务:“看更大的世界”


到了5-9岁 ,你已经是“小嘛小二郎,背着书包上学堂”。 如果说“俄狄浦斯期”对父母很感兴趣,那么这个时候就是躲着父母,对师生和邻居更感兴趣 ,又或者说,只要与家里没关系的都感兴趣,比如对自然现象、外界事物、小动物等等。


一个很明显的表现,就是会有“养育冲动”,比如喜欢养小动物、养花、养植物,希望将情感独立地寄托在外物上。


如果这个阶段发展好,长大以后的你,就会对自然界充满好奇心、创造性、想象力,这些基本能力品质,更容易为他人考虑、擅于共情。 但如果发展不好,没有体验“养育冲动”,长大后往往会变得比较抗拒社交,背后是对应对外界能力的缺乏。


现在很多宝宝自称“单身肥宅”,一方面内心渴望脱单,但一方面没有社交的行动力,不敢打开新的社交世界,身边“寸草不生”,极其缺乏异性资源,其实就在重新感受这个时期,是一定程度的停滞。



● 9-20岁的成长任务:“投入实践”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