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精彩书摘、文摘,好书推荐,心得分享。用指间的碎片时间,品读政治学、国际关系,中国最大的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社区,与您一同进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西安头条  ·  陕西一学校拟晋升 ·  18 小时前  
西安头条  ·  陕西一学校拟晋升 ·  18 小时前  
中国航务周刊  ·  【年报】国际原油海运市场2025年展望 ·  昨天  
中国航务周刊  ·  【年报】中国对外贸易2024年回顾与2025年展望 ·  昨天  
896汽车调频  ·  陕西今年将建成1条高铁线!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内蒙古,从古至今竟然是一个草原文明和农耕文明双星闪烁的宝地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公众号  ·  · 2025-01-02 12:26

正文

点击上方可订阅关注我们哦!

内蒙古,从古至今竟然是一个草原文明和农耕文明双星闪烁的宝地

来源:道中华

正道专栏之㉚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内蒙古竟然是一个产粮大区,而且从古至今都是一个草原文明和农耕文明双星闪烁的宝地。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4年粮食产量数据,2024年内蒙古粮食产量实现了“二十一连丰”,并连续6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今年更是 首次迈上800亿斤新台阶,达到820.1亿斤,居全国第六位(前五名分别为黑龙江、河南、山东、吉林、安徽)。 这充分说明内蒙古不少地方是比较适宜农耕生产的。


但网络上竟有一些人说,内蒙古农耕的发展是以牺牲游牧乃至消灭游牧为代价,而且有人还肆意发挥,认为这是历届政府有意推动的结果,以此攻击我国的民族关系乃至民族政策。


因此,我们有必要梳理 农耕在内蒙古的发展 ,对相关问题进行澄清,以更好地维护边疆稳定和意识形态安全。


▲7月16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农民收获小麦。新华社记者 李云平 摄


01

内蒙古本身就具有相当好的农耕基础


与很多人的印象不同, 内蒙古是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在距今约8000-4000年的较为温暖湿润、大象能在河南广泛分布的全新世大暖期,当时的内蒙古就开始有了比较发达的农耕。


内蒙古部分地区位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东以南,而这条线通常被认为是农耕和游牧的分界线。


同时,内蒙古境内诸多河流也为400毫米等降水线以西、以北的部分地区提供了发展农耕的条件。


内蒙古有黄河干流流过,同时位于辽河水系和黑龙江水系的上游,这为内蒙古历史上具备相当规模的农耕基础提供了重要条件。


▲辽河流域。(图片来源:中国气象局《气象地理区划规范》)


考古学证明,中华大地大约在1万年前开始驯化各种农作物。而 早在约8000年前,位于内蒙古东部的赤峰敖汉旗就已经有相当发达的小米生产。


正是在农耕的支持下,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的西辽河流域在距今约5300-5000年进入初级文明社会, 红山文明由此成为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虽然在约3000年前,西辽河流域在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下出现荒漠和草原,但农耕生产一直延续至今。 敖汉旱作农业系统在2012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选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旱作农业文化遗产。


▲西辽河下游段。(图片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官网)


在内蒙古中西部,即使在现代意义上的河套灌区尚未形成之前,也是有相当程度的农耕存在的。


特别是阴山以南水土条件较好,鄂尔多斯朱开沟遗址(曾出土时代最早的鄂尔多斯青铜器)通常被认为是中国游牧文化最早出现的地方。考古发现,一开始当地居民曾从事农耕,只不过在气候变迁等因素影响下,才在约4000年前逐步转向游牧。


需要说明的是, 游牧民族并不是完全没有农耕生产,甚至在有些时候农耕规模还不算小。


《汉书•匈奴列传》中有“会连雨雪数月,畜产死,人民疫病, 谷稼不熟 ,单于恐”,以及“昭帝时,匈奴复使四千 骑田车师 ”的记载。


可见, 匈奴相当看重农耕,而且有一定的人力从事农耕。


《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中也有“其土地宜穄及东墙”的记载。《新唐书·奚传》中有“稼多穄,已获,窖山下”的记载。《蒙古秘史》记载了有部落在漠北水土条件较好的地方专门从事农耕。


▲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河套农耕文化博览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图片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官网)


近代蒙古族学者罗布桑却丹撰写的《蒙古风俗鉴》在追溯历史时提出,即使是从事游牧的蒙古人也有一些较为粗放的农耕生产,即春天撒籽并做出标记,不进行放牧,等到秋天再收获。


为人熟知的俺答汗(明朝蒙古土默特部首领)在局势稳定之后,更是大量招徕移民至呼和浩特地区,诸多的“板升”(源于蒙古语对汉语“百姓”的音译,指的是以北迁的汉族农民为主体,在塞上形成的定居聚落)由此形成。



明代人估算,在万历初年,当地的农耕人口不下十万。呼和浩特至今仍有麻花板、攸攸板等地名。


换言之, 内蒙古的农耕业虽然一度在战争频仍、游牧民族比较强势等因素影响下受到较大冲击,但还是得以延续。


至今,内蒙古的粮食产区主要集中在有农耕历史的通辽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赤峰市以及巴彦淖尔市,这正体现了历史的延续性。


▲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利用大型机械进行秋收。(图片来源:内蒙古日报)

02

在农牧交错带从事农耕的相对效益,自清代以来明显上升


内蒙古不少地方位于农牧交错带。 一般而言,如果不考虑河套平原和河西走廊,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大致走向是从大兴安岭东麓经辽河中上游,经阴山山脉、祁连山,直抵青藏高原东缘。


在古代,游牧经济除了提供大量的肉奶外,还可以提供大量驮畜、战马和精锐骑兵,这在交通落后、战乱不断的古代尤其重要。


到了清代,情况开始有了比较大的变化。虽然噶尔丹曾在1690年从漠北沿着锡林郭勒方向攻至赤峰一带,但很快败走,历史上时常出现战火纷飞或军事对峙局面的内蒙古地区实现了和平。


特别是清代实行盟旗制度之后,内蒙古的内部纠纷也大为减少。再加上当时热兵器开始逐渐取代冷兵器, 游牧所附带的军事价值开始大为下降。


同时,清代马铃薯等高产耐寒耐旱作物开始在全国范围大规模推广, 在农牧交错带从事农耕的相对效益明显上升 ,农耕在内蒙古也随之不断扩展。


▲马铃薯丰收。(图片来源:乌兰察布市融媒体中心)


进入民国后,现代交通工具开始逐渐取代传统的畜力。游牧经济价值的不断下降正是民国时期农耕在内蒙古地区进一步扩展的重要原因。


新中国成立之后,前所未有的和平局面以及摩托化、机械化对骡马化的逐渐取代使得游牧经济价值更是日趋降低。


特别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团以上的骑兵建制不复存在,只有边防部队保留了少数骑兵分队。


驮畜、耕畜在日常生活中也逐渐淡出。事实上,现在连不少牧民放牧都不再骑马而是骑着摩托。


如果再考虑到粮食品种的不断改进、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等因素,在农牧交错带从事农耕相对于从事游牧的相对效益就更高了。这就使得农耕在内蒙古有了更大的发展。

03

清代以来农耕在内蒙古的发展主要是自然变迁的结果


回顾历史, 清廷曾经限制农耕在内蒙古的发展,但是在经济规律面前,也要承认既成事实,改变政策。


清朝建立之后,历史上长城沿线的对峙以及游牧民族的流动局面被逐步改变。长城内外高度一统,实现了长期的和平。内蒙古的土地归属也在盟旗制度之下变得日益清晰。


那时,长城以南的民众在生存压力之下很容易越过长城 “走西口”“跑口外” ,租种当地蒙古上层土地的现象日益普遍。


▲“走西口”场景。(图片来源:鄂尔多斯新闻网)


在这种情况下,清廷曾长期实行的这一政策很难奏效:即在鼓励内地开荒的同时严格限制内地人去内蒙古开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西安头条  ·  陕西一学校拟晋升
18 小时前
西安头条  ·  陕西一学校拟晋升
18 小时前
中国航务周刊  ·  【年报】国际原油海运市场2025年展望
昨天
896汽车调频  ·  陕西今年将建成1条高铁线!
昨天
奔波儿灞与灞波儿奔  ·  嘿嘿嘿,你那里有秘密!
8 年前
实验万事屋  ·  加快论文发表的12个要点
7 年前
IT时代网  ·  理工男要统治地球了吗?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