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明源地产研究院(mydcyjy) 作者:天风
“高房价杀死了青年的理想”。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
许多一无所有的农村少年有理想,而一些名下有几十套房的拆迁户根本没理想。
说房子杀死了理想,其实是在为放弃理想找借口。
这个借口会害了很多意志不坚定的人,让他们放弃自己的理想,并且心安理得。
这样的借口是似曾相识的。比如上一代父母的压力主要来自孩子,总是喜欢对孩子说“年轻时如果不是有了你,我就会如何优秀……”,让孩子们一直很内疚。
而70后、80后、90后父母则更喜欢对孩子说“因为有了你,我才有了奋斗的动力”。
一念之差,天壤之别。事实上,不管是孩子还是房子,所有的压力都可以成为理想的动力,除非你自己放弃。
明源君下面主要讲述以下几个主题:
❶ 来到一线城市,即使没有买房、事业平平淡淡,你其实也已经实现了很多理想。
❷ 如果你的理想和财富无关,房价根本不会是你的障碍;如果你的理想和财富有关,房子是你最好的工具之一。在任何领域做到最优秀,都可以买得起一线城市的房子。“死读书”读到博士,一线城市也会给你分房。
❸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财富机会,房价上涨不是唯一也不是最后的机会。
❹ 你能留给后代的最宝贵的财富,是奋斗的动力和竞争的能力。哀叹自己买不起学位房的北大清华毕业生,其实是失去了奋斗的动力。认为凭借自己过去的奋斗就“理应”获得某些东西。实际上,北上广深不欠任何人一套房子。
选择的自由、机会的公平
未来的无限可能
其实已经是理想的一部分
前几年,大家纷纷逃离北上广深;近几年,大家又纷纷逃回北上广深。
为什么?
因为大家没有意识到:来到一线,你的很多理想就已经实现。
在一线,你40岁不结婚很正常。在三线,你会被看作怪物。
在一线,只要你足够优秀,就能获得好的工作,拿到很高的薪水;在三线,好工作是如此有限,没有关系不可能获得。
在一线,你周围所有人都在奋斗,你自己每天都在进步;在三线,一切都一成不变,你像温水里的青蛙逐渐失去力量。
在一线,一切皆有可能,人到50还在想着创业;在三线,30岁就已经能看到一生的结局。
在一线,地铁2分钟一趟,银行贷款申请后第二天就能批下来;在三线,你办一个证托了5个关系,还办了一个月。
在一线,你有众多艺术活动可以参加;在三线,你只能打麻将。
在一线,你可以穿汉服、可以文艺、可以在半夜去打球,可以奇装异服,你不会被鄙视,而且可以找到众多同类。在三线,你不敢表露出任何不同,否则就会被主流社会隔离。
明源君认为,来到一线,即使你没有买房,即使你事业平平,实际上你已经实现了自己的一些理想:选择的自由、机会的相对公平、未来的无限可能。
在深圳,有几十套房的人很多,他们大多是深圳的“原村民”,他们每月光房租都能收几十万。按照某些人的逻辑,他们有那么多房,所以就该有理想。
事实恰恰相反。明源君知道其中一些人,早年曾经做过生意,后来发现自己没有相关能力,于是就靠房租生活。但是没有工作的日子,又觉得很无聊。于是,他们白天就在城中村里做一名检修工,每月拿3000的工资。晚上则开着奔驰宝马,去娱乐场所潇洒。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重复循环地过去。他们有理想吗?明源君不知道。
反过来,买不起房子,理想就会被杀死吗?明源君看不出来这个逻辑的合理性。
比如,你的理想是当一名歌手,买不起房就不能唱歌了吗?你的理想是当一名作家,买不起房就不能写作了吗? 你要做科学研究,买不起房就不能研究了吗?
如果你的理想是以上这些,你去一个二线三线城市,就没有机会实现理想吗?
总之,如果你的理想和财富无关,房价不会是你实现理想的障碍。
比如,如果你的理想是和一个美女结婚,她最后没有嫁给你一定是因为不够爱你,而不是因为你没有买房。
明源君估计,说高房价杀死理想的人的逻辑是这样的:
我想实现理想,也想在一线城市有一套房子。但是我理想中的职业赚钱少,所以我必须从事高薪但并不喜欢的工作,好有钱买房。如果我已经有套房,我就可以去干自己喜欢的事情了。
按这个逻辑进行思考的人,不觉得自己的想法有些奇怪吗?
理想是你自己的,房子也是你自己的,你在理想和房子之间选择了房子,到底应该谁来负责呢?
当然,也有人会说,自己的理想,就是在一线城市集聚财富。
明源君认为,如果你的理想就是财富本身,那么就不应该买不起房,否则集聚财富就是空谈。而买房之后,房子恰好是你最好的工具之一。
如果把一线的房子看作金融理财产品,它有以下一些特征:
❶ 从历史来看,从不贬值;
❷ 按人民币来算,每年有10%以上的涨幅;
❸ 随时可以抵押变现;
❹ 附带有学位、城市发展等增值机会。
事实上,完全不想房子的事情,只奔着理想去的人,在任何一个领域做到顶尖,都可以买得起一线的房子。
甚至于打游戏打到最好的、做直播做到最好的,都可以买得起一线的房子。
如果你的理想就是读书,那也没什么问题。
先不说很多著名企业创始人,就是从自己读书时的一个专利开始创业的。光就读书而言,只要你读书读到博士后,一线城市会给你房子住的。
比如深圳就有以下政策:
“对在我市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在站博士后人员,每人每年给予12万元生活补贴……对出站留深和来深博士后,给予每人30万元科研经费资助。”
“向新引进入户的发放一次性租房和生活补贴,其中,本科每人1.5万元,硕士每人2.5万元,博士每人3万元。”
深圳罗湖区的招聘政策是“博士毕业生录用报到后,提供三房二厅免租住房……”
而如果你是更高级的人才,就更没有后顾之忧,深圳规定“杰出人才可选择600万元奖励补贴,也可选择面积200平方米左右免租10年的住房。”
曾经“最苦”的80后们
赶上了房价上涨
相信以后还有新的财富机会
80后们,许多都是在2009年房价快速上涨之前,进入一线城市的。
他们中很多人买了房,积累了一些财富。
但实际上, 80后们曾经被调侃为最倒霉的一代:
出生碰上计划生育;上大学碰上收学费;毕业碰上不包分配竞争激烈;要住房碰上分房取消必须买房……
但是,最后这个当时看起来很倒霉的事情,现在却成了很多80后的财富来源。
每一代有每一代的财富来源,这一轮房价的上涨,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后的财富机会。
相信未来有更多的财富机会,只是机会到来的时候你未必知道……
前不久大家在讨论一个天问“如果北大清华毕业生都买不起北京的学区房,那么学区房还有什么用。”
实际上,这个问题里面有众多的矛盾。
首先,不是所有的北大清华毕业生都买不起学区房,北大清华毕业的超级富豪多了去了。
其次,如果所有的学区房都被名校毕业的人买去,名校毕业生的子女再读名校,那阶层不就固化了吗?不是名校毕业生的人还有什么希望呢?
第三,这些北大清华的毕业生应该不是北京人,否则家里就有房。那么他们之前能从家乡的普通学校奋斗出来考上北大清华,为什么他们的子女就必须在北京最好的学校读书?
第四,你读北大清华已经是获得了最好的资源、天大的机会。凭什么认为城市还欠你一套学区房。
认为北大清华毕业生就该买的起学区房,背后的逻辑是:
通过读书时的奋斗,因为读书时的优秀,就应该在一线拥有一套房子,子女拥有在一线上名校的权力。
这个逻辑明显不成立,而且,有数据显示,能读名校的孩子,很多本就已经是出身精英。
90年代后,考上北大的精英子弟比例快速攀升,有40%的北大学生诞生于占总人口数量不到2%的精英家庭。
2012年复旦大学新招收的农村学生占比为10.36%,同济大学占比18.98%,天津大学28.14%,吉林大学32.27%,西北师范大学59.85%,南昌大学43.68%,喀什大学(原喀什师范学院)56.98%。
也就是说,越是名校,底层的孩子越少。越是一般学校,底层孩子越多。
名校学生就该买的起学位房这个逻辑的背后,其实是丧失了奋斗的动力。认为凭借自己过去的奋斗就“理应”获得某些东西。
你能留给后代的最宝贵的财富
是奋斗的动力和竞争的能力
学历并不意味着价值,学历变成能力,再加上一些情商,一些机遇,才能兑现。
如果获得名校学历后就不再努力奋斗,希望学历能直接变现,那是不可能的。
一线有一线的压力,三线也有三线的压力。
如果想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就要努力奋斗。北上广深不相信抱怨,也不相信眼泪。
不能留下来,换个城市生活,也很正常。不是只有留在一线城市,才是人生圆满。
而且,最终决定你能否在城市立足的,是你的工作能力,而不是一套房子。
如果有高薪工作,你即使没有房子,也可以租房生活;而你可以再想想,如果失业,即使有房子,你是否还能呆在一线城市?
在一线的你可以留给后代的,不是一套房子,而是竞争的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
如果你从毕业以来,一直在一个部门做同样的事情,那么这是很危险的。这种对稳定的追求,背后酝酿着巨大的危机。即使你拥有一套房子,危机仍然存在。
表面上看,你和你的父母完全不同,他们在工厂、流水线上做着终生不变的动作,而你坐在写字楼里。但是,你们的工作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不断重复自己。
但是,你所在公司的战略也是在不断变化的。随着行业的变化,和公司战略的变化,有些事情可能没那么重要了,有些岗位彻底没有了。
就地产行业来说,去地产化的万达,文化、金融、网络方面的高管职位多了很多,但传统开发方面的职位,减少了甚至没有了。
再比如,你之前在三线做成本管控很好,每平方节省300块可以打败所有竞品。但公司战略转到以一线为主,房子单价变成10万1平方,需要更多钱来修好房子,而并不在乎每平方节省300块。而你又没有融资和降低融资成本的本事,你自然就被边缘化了。
你想要好的收入、公平的机会、大城市的快捷,就不要怕一线的快节奏和压力;你想过平静的生活,就要忍受三线的各种关系网,就不要再想念一线的繁荣。
在一线工作就是要不断学习,跨专业学习,才能不被替代。
市场化的竞争很残酷,但也相对公平。
不断学习,努力奋斗吧!你会获得你所追求的。抱怨是没有用的,因为世界很残酷。在现在的规则下,北上广深不欠任何人一套房子!
来源:明源地产研究院(mydcyjy) 作者:天风
新媒体运营编辑 王程海伦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ID:finance_ifeng)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喜欢此文,欢迎转发和赏赞支持财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