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资报告
探寻变革之道 打造阳光国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有限次重复博弈  ·  点评一下? 有限次重复博弈的微博视频 ... ·  18 小时前  
央视财经  ·  注意!明起,上调→ ·  昨天  
经济参考报  ·  破90亿元!1.7亿人次!再创新高! ·  2 天前  
凤凰网财经  ·  史上最强春节档,谁家口碑崩了?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国资报告

筑基中国式现代化 | 行业回顾之一:中国能源三部曲

国资报告  · 公众号  · 财经  · 2024-10-28 19:05

正文

编者按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国有经济始终坚持全局视野、始终坚持长期主义、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依靠改革破除各类体制机制障碍,加速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不断利用经营手段和市场力量履行国家战略使命,为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跨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2024年10月1日出版的《国资报告》推出封面报道《筑基中国式现代化》,从能源、通信、汽车、重型装备制造、钢铁、航运、建筑等多个行业带您回顾国有经济跃迁升级之路。今天,我们为您分享第一篇行业回顾《中国能源三部曲》——

中国能源三部曲
中国能源行业发展历程回顾
文 · 本刊记者 粟灵
《国资报告》杂志2024年第10期
1964年,《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歌声如春雷一般,随“工业学大庆”号召一道响彻长城内外,为新中国整个现代工业体系的初步构建注入一针强心剂。
1988年,在《平凡的世界》全景式展现的中国城乡改革开放浪潮中,主人公之一的孙少平来到陕北煤区,从一名普通煤矿工人起步,立志考取煤炭技术学校,融入当时如火如荼的“四化”建设之中。
2023年,《流浪地球2》与中核集团在微博梦幻联动,引来亿万网友围观点赞,一张展示了流浪地球行星发动机、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HL-2M)、中国环流器二号A(HL-2A)装置的海报,将民众对未来能源的想象照进现实。
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
一首歌、一本小说、一部电影,三个断面折射出新中国成立75年来流动的能源风貌。从“祖国”到“地球”的关键词变迁之下,中国的能源叙事已经由早年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演化成如今引领全球的开放自信,能源行业也正在经历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主导型的变革。
在历史与世界两个维度构筑的坐标系里,中国能源行业及能源国企的成长轨迹清晰可见。
从历史维度来看,中国用几十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能源行业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短短75年间,中国便从能源生产总量仅为0.24亿吨标准煤的落后国家,成长为世界能源生产第一大国,建立起煤、油、气、核、水、风、光等全面发展的能源供给体系。能源国企在这一历程中扮演了中流砥柱的角色,并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能源发展道路。历经数轮国企改革,能源国企坚持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核心功能不断增强。
从世界维度来看,中国在全球能源发展趋势中从追踪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其在能源国际合作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从早年的被援助者发展为现今的能源转型先进技术和产品的反哺者。无论是世界500强、电力装机规模、能源生产量所代表的“大”,还是清洁能源装机量和装机占比所代表的“优”,抑或是特高压、“华龙一号”等能源科技所代表的“强”,能源国企在世界舞台的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


初创岁月
唱响《我为祖国献石油》
“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当沈阳音乐学院青年教师秦咏诚第一眼看到大庆石油工人薛柱国所作诗歌《我为祖国献石油》,激昂的音符便开始在他脑海中跳动。
那是1964年3月,中国音乐家协会组织作曲家到大庆油田体验生活,以期创作一批反映石油工人的作品。当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传达石油工业部〈关于大庆石油会战情况的报告〉的通知》,毛泽东主席也在春节座谈会上发出“工业学大庆”号召。大庆油田及“铁人”王进喜事迹开始广为流传,全国各行各业先后派代表到大庆实地参观学习。
秦咏诚被安排到由王进喜担任队长的“1205英雄钻井队”。在为期三天的朝夕相处中,王进喜向他详细讲述了“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奋斗故事与心路历程。
王进喜最初是甘肃玉门油田的一名石油工人。玉门油田是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从这里起步,中国于20世纪50年代末初步形成玉门、新疆、青海、四川4个石油天然气基地。但这还远远不够。1959年9月,王进喜作为新中国成立10周年国庆观礼代表赴京参会。在北京街头,他无意中看到公交车背着“煤气包”,才得知国家严重缺油,莫大的耻辱感让这位石油界劳模当街痛哭。
以世界为尺可以丈量出当时中国石油工业的落后。1959年,现代石油工业迎来百年华诞,石油正在加速取代煤炭的第一能源地位,并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人类历史进程。西方国家的“石油七姐妹”(即埃克森、美孚、雪佛龙、英国石油、壳牌、海湾、德士古)主导着全球石油工业。苏联、中东国家等石油新势力快速崛起,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于1960年成立。
反观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石油市场即被“石油七姐妹”垄断,1949年全国原油产量仅12万吨,只有8台浅井钻机、40多名石油技术人员。经过10年发展,新中国石油工业已奠定独立自主的主基调,但行业发展水平依然落后。
转机出现在1959年9月。就在王进喜泪洒北京街头之时,黑龙江松嫩平原的松基三井喜喷工业油流,一个世界级特大型陆上砂岩油田横空出世,以“大庆”之名为新中国成立10周年献礼。
大庆石油会战很快打响。1960年2月起,由石油系统37个厂矿和院校、国务院多个部门人员以及退伍官兵组成的石油大军开赴大庆油田。王进喜闻风而动,向上级领导请战获批后,带领团队从玉门北上。
“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一句句振奋人心的口号点燃了一个时代产业工人的奋斗激情。而王进喜用身体搅拌泥浆压制井喷的照片,成为那个时代留给后世最深刻的记忆之一。
仅用3年半时间,大庆油田就建成年产原油500万吨的生产能力,生产原油1166.2万吨,占全国同期原油产量的51.3%。
中国一举甩掉“贫油国”的帽子,并于1965年实现石油全部自给。此后,中国又相继建成胜利油田、大港油田、长庆油田等一批较大型油气田。中国迈入世界主要产油大国行列。
1973年,随着原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中国中化前身)将第一船大庆原油出口到日本,中国开启长达20年的石油净出口历史。这20年间,经历多次石油危机,中国受益于飙升的国际油价,积累了丰厚的外汇储备,为购置其他重要物资创造了条件。
不过,当时的中国尚未察觉,石油危机之下世界能源发展潮流已悄然变化。欧美发达国家另辟蹊径,开始向新能源寻求替代方案,风电、太阳能等产业蓬勃兴起。
但彼时中国还在努力“补修”传统能源的“学分”。除石油之外,还有煤炭、火电、水电三大重点领域,此三者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基础与石油工业相比较好。煤炭方面,洋务运动就将煤炭确定为重点布局行业,创办了开滦、安源等多处煤矿。火电方面,外国商人、华侨商人、洋务派等以北上广及东南沿海地区为重点,建设了数十家发电厂。水电方面,日本于1937年在松花江上建成当时亚洲最大的水电站——18万千瓦丰满水电站。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系统介绍了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开展工人运动的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共产党早年曾在江西的安源煤矿开展过最初的企业党建实践,其经验和做法在新中国成立后被广泛应用于国有企业。时至今日,党建依然是中国国有企业区别于全球其他企业的主要特征之一。
“一五”时期,苏联对中国援助建设的156项重点工程中,能源工业项目共计52项,这些项目为中国能源工业建设奠定了基础。
外部援助与自主图强并行,带来一系列标志性成果。1953年,中国第一座大型机械化露天煤矿——海州露天煤矿建成投产;1959年,中国第一座高温高压热电厂——哈尔滨热电厂并网发电;1974年,中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水力发电站——刘家峡水电站建成。
新中国前30年的能源工业建设,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能源发展道路,党建引领、独立自主、集中力量办大事、“铁人精神”等都是题中应有之义。这些鲜明特征也成为整个中国现代工业体系的底色。


改革年代
奋进《平凡的世界》
时间之河流淌到20世纪80年代,英雄史诗逐渐让位于平凡人的故事,《平凡的世界》应运而生。
这部百万字长篇小说以1975—1985年间中国城乡社会生活变迁为背景,展现了以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为代表的平凡人在大时代中的奋进故事。孙少安留守农村,在农忙之余开设砖厂,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孙少平来到陕北煤区,成为一名煤矿工人,并在工余用功复习,力求考取矿上的煤炭技术学校。
为写作《平凡的世界》,作家路遥于1987年来到其弟王天乐所在的铜川矿务局鸭口煤矿体验生活。这是一座原煤炭工业部直属的国营煤矿。彼时,煤炭行业推行“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大中小煤矿一起搞”的办矿方针。国家对铜川矿务局等国有重点煤矿仍实行计划经济管理;同时,与孙少安开设砖厂类似,资源地区的农民在相关农业政策支持下大办乡镇煤矿,全国乡镇煤矿最多时达到8万多个。
电力与石油行业也通过改革,积极应对能源供应短缺的局面。1980年,电力行业启动投资体制改革,多渠道集资办电。1981年,国务院批准1亿吨原油产量包干方案,即年产量超出1亿吨的原油出口所得外汇全额留给石油企业,“石油大包干”成为工业战线首个行业包干的成功样板。
然而,当孙氏兄弟还沉浸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春风化雨之时,一场世界范围内的暴风骤雨正席卷而来。
20世纪70年代末起,受经济“滞胀”和新自由主义理论影响,西方国家掀起国有企业私有化浪潮,英国石油、法国道达尔等国际能源巨头相继私有化。1991年苏联解体后,尤科斯、西伯利亚石油公司等重点能源国企,在“世纪大拍卖”中惨遭低价私有化。
在那个信仰受到剧烈冲击的年代,能源作为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之一,其领军企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改革势在必行。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能源领域最重要的改革之一,就是建立了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
1988年,原核工业部、原石油工业部、原煤炭工业部、原水利电力部一同被撤销,迈出政企分开的关键一步。
核能领域,在原核工业部基础上组建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现为中核集团)。
石油领域,在原石油工业部基础上组建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同时,成立于1982年、此前归原石油工业部管辖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现为中国海油)分立。早在1983年,还成立了统管全国炼油化工的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这便是“三桶油”的雏形。1998年,国家打破以石油生产、加工、销售职能划分公司的产业格局,按照国际通用的一体化原则重组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石油行业竞争格局由此形成。
原煤炭工业部后又复立,直到1998年被最终撤销,其直属煤炭企业多数下放省级管理。陕西、山西、山东等煤炭大省纷纷成立省属能源国企,加上原神华集团和中煤集团两大央企,国有企业在能源领域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煤炭行业不断夯实主导地位。
山东能源鲍店煤矿智能化综放工作面
电力领域情况相对特殊。原水利电力部被撤销后,1993年原电力工业部成立,直到1998年被最终撤销。1988—1996年间,电力行业设立公司的思路以地域划分为主,中国南方电力联营公司和东北、华东、华北、华中、西北五大电力集团先后成立。1996年,统一的国家电力公司成立,一度与原电力工业部实行两块牌子、两套班子、一套人马运行。2002年,以“厂网分开、主辅分离”为主题的改革落地,原国家电力公司被拆分为两大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五大发电集团(中国华能、中国大唐、中国华电、原中国国电、原中电投)和四大电力辅业集团(后重组为中国电建、中国能建),电网领域依然按地域划分,但发电领域由此确立竞争格局。
能源国企与其他国企一道,在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坚持“两个一以贯之”,在传统的“三会一层”基础上创新出由党委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职代会和经理层等六大治理主体构成的中国特色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其中党委会、董事会、经理层是核心治理主体。
改革带来的跨越式发展从公司治理和行业发展两个维度展开。
公司维度来看,早在原国家电力公司拆分的2002年,中国只有原国家电力公司、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原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4家能源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排名最高的原国家电力公司仅位列第60名。短短10年后,2012年,中国已有18家能源国企入榜,其中“三桶油”“两网五大”全员入榜,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国家电网分列第五、六、七位。
行业维度来看,以发电行业为例,中国的发电装机容量从2002年底的3.57亿千瓦增长到2012年底的11.47亿千瓦,2013年更是以12.58亿千瓦的体量取代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中国的发电量则从2002年的16540亿千瓦时上升至2012年的49377.7亿千瓦时,自2011年起超过美国稳坐榜首。
中国能源国企顶住压力开展的改革发展实践为全球提供借鉴。进入21世纪,俄罗斯止住将俄气和俄罗斯石油公司私有化的步伐,尤科斯也被俄罗斯石油公司接手;法国在俄乌冲突导致的能源危机中,将法国电力集团完全国有化;全球最大石油出口国沙特阿拉伯诉诸国家力量发展支柱产业,沙特阿美成为中国之外最大的国有企业。
但发展也引发不少问题。攻克能源安全、低碳转型、科技创新三道难关,亟待后人的智慧。


“双碳”新时代
追梦《流浪地球》
2000年,当山西娘子关发电厂工人刘慈欣用键盘敲下对重核聚变行星发动机的想象时,他或许不曾料到,23年后电影版《流浪地球2》会得到中核集团“你们尽管想象,我们负责实现”的隔空回应。
“电影里,基于可控核聚变技术的行星发动机拯救了地球、拯救了人类,展现出可控核聚变能源是人类的终极能源;现实中,我国参与建造的全球最大聚变实验堆就是实现这个能源的关键一步。”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聚变科学所研究员钟武律说。
大亚湾核电基地
从核能行业可以窥见中国对待科技创新的态度变化。作为一种技术难度相对较高的清洁能源,核能在过去40余年间曾经历自主创新与外部引进的长期博弈。
改革开放之初分歧即已形成。彼时,有的部门主张自主研发;有的部门希望全面引进,较快形成发电机制;有的部门则建议合作设计,合作生产,逐步提高国产化比例,形成自主制造能力。国家拍板确定“引进技术和自主研发相结合”的发展道路,自主创新的秦山核电站与技术引进的大亚湾核电站同步推进。1994年,两座核电站先后投入商运。
大亚湾核电站建设过程中接触到的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让中方人员深感自身落后。此后,天平逐渐向外部引进倾斜。中国先后引入了法国、加拿大、俄罗斯的二代核电堆型。而根据2006年公布的三代核电站招标结果,中国最初甚至打算以美国的AP1000堆型“一统江湖”。
但自主创新的信念从未泯灭。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2018年美国挑起贸易摩擦后,中国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中核集团与中广核联合研发的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成为目前中国在建在运三代核电站的主流和中国出口的一张新名片。此外,国家电投(原中电投与原国核技重组而成)发布自主三代核电“国和一号”,中国华能投运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中国三代、四代核电已走在世界前列。
以科技为引擎,中国加速奔向“双碳”新时代。
这是一个危与机并存的时代。1993年重返石油净进口国行列后,中国石油行业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至70%以上,而美国页岩气革命对全球地缘政治关系和能源版图变迁产生深远影响;同时,全球清洁低碳转型换挡提速,中国作为全球碳排放第一大国压力陡增。但另一方面,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新技术突破加速带动产业变革,对世界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在新能源等领域已具备技术与产业优势。
从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到2020年首提“双碳”目标,中国以科技创新驱动能源安全保障和清洁低碳转型的思路不断强化。
为保障石油安全,“三桶油”加大上游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国家管网集团从中游油气输送环节入手,打通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等能源进口通道;国家能源集团(原神华集团与原中国国电重组而成)则以煤制油煤化工为突破口,寻找替代方案。
但从长远来看,业界普遍认为,能源生产清洁化替代和能源消费电气化替代才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根本途径。
三峡大坝全景
过去10余年,中国探索出“清洁能源发电+特高压输电”模式。中国现已是全球水电、风电和光伏发电第一大国,在水电、风电和光伏设备制造领域也走在世界前列。
作为全球最大的水力发电企业,中国三峡集团在全球前12大水电工程(含在建)中独占其五(三峡、白鹤滩、溪洛渡、乌东德、向家坝);国家电投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发电企业和光伏发电企业,其新能源装机量于2023年率先突破1亿千瓦;全球最大的风力发电企业——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装机量也于近期突破1亿千瓦。这三家企业与中国华能、中国大唐、中国华电等能源国企一道,成为国内清洁能源大开发的主力军。
国家能源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7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31.0亿千瓦。其中,水电装机容量4.3亿千瓦,风电装机容量约4.7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7.4亿千瓦,核电装机容量约0.6亿千瓦。此四者合计约16.9亿千瓦,是2012年底(3.3亿千瓦)的5倍;四者合计占比达54.54%,较2012年底(28.44%)提升约26个百分点。
然而,中国水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资源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以西,与经济发达地区和人口密集区相背离。为解决清洁能源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输送的世界难题,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研发出特高压技术。如今该技术已成为中国出口的另一张新名片。
新时代的能源科技创新,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继承发扬。2019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分3批组建了24个由央企牵头的创新联合体,其中就包括中国石油、中国华能共同牵头成立的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创新联合体,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共同牵头成立的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中国石化、国家能源集团共同牵头成立的绿色氢能制储运创新联合体等。央企主动牵头、民企广泛参与,中国能源领域的产业链韧性不断提升。
在地方,各省不断加快能源国企重组整合力度,并深化与能源央企的各类合作,以期在各地风、光、水、储资源分配中占据更多话语权。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非能源国企涌入能源科技创新赛道。中盐集团利用采盐后形成的地下洞穴,建成世界首个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电站;中粮集团利用制糖剩余的甘蔗渣建设生物质发电厂,打造出中国食糖行业首个“零碳工厂”;招商局集团加码生物制造,以期用生物基新材料替代传统石油基材料……反过来,更多产业对能源的依赖愈加明显。比如,拼算力最终还是要拼能源。跨界交流、互相赋能,能源领域与其他产业的嵌合愈加紧密。
能源革命仍在继续,国有企业重任在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