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橙旅游】9月10日,刚刚庆祝完第四十个教师节,但一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却面临专业被撤销,本人只能转到学院其他教研所去教公选课。
近年来,“旅游管理”一直处于“被撤销”专业的风口浪尖。
公开资料显示,从2016年南京大学开始申请撤销开始,5年来共有24所学校撤销旅游管理专业。2022年度,撤销该本科专业的学校数量达到了9个,今年包括湘潭大学在内的多所大学也撤销了相关专业。
三年旅游“寒冬”后,旅游管理的招生“举步维艰”,据传有大学在山东的招生中,旅游管理类专业连续3次征集志愿都没人报。
“从产业的要求来看,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确实面临着调整或者说来到了适应时代需求的一个转折点。”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杨彥锋教授说。
上世纪80年代,原杭州大学旅游学院开设的“旅游经济”专业是我国第一个旅游本科专业。1989年,厦大、华师大等大学开设了首批“旅游教育”专业。1992年山东师大开设“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1993年复旦等19所大学正式设立旅游管理专业。此后,该专业如雨后春笋,在最辉煌的时候有500多所各类高校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为我国旅游行业培养来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先后实行“周末双休”和“黄金周”制度,国内旅游快速发展,旅游行业缺少大量相关人才,旅游规划、酒店管理、导游等都是当时非常吃香的职业。有前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表示,90年代大学生少,就业前景广阔,特别是国际酒店品牌、入境游旅行社吸引了大量的高质量人才:“那是旅游管理人才就业的黄金期”。
但随着国内旅游行业人才的逐渐饱和,到2010年以后,尤其是公务员、事业单位、景区等单位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需求下降,旅游管理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下降,旅行社导游、旅游计划调度员成为主要的就业方向。旅游管理学科也直到2012年才有了专业代码:120901。
就目前来看,丢失了“光环”的旅游管理专业从招生就遇到了困难。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副院长邓宁教授坦陈,旅游管理专业确实面临很大招生就业压力,这关键与旅游业能否提供足够多高质量的就业职位息息相关,旅游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一方面面临在实操技能方面不如高职类学生的情况,一方面却又在综合能力及就业方面与高职学生又拉不开明显距离。这也使得本科学生选择旅游管理专业时,对未来去向普遍抱有迷茫的态度,而社会和家长也可能会对旅游管理专业就是培养导游服务员的刻板印象,也一定程度影响了考生的志愿选择。
有就业导师细数“旅游管理专业”几宗罪:就业前景不明朗,不好考公、考编;行业竞争激烈,没有壁垒;高校旅游管理的培养方向与市场需求不符,大学培养的是旅游运营、管理,而市场需要的是导游、销售、服务人员;社会认知度低。
这也导致在2014年,教育部发布2012-2013年低就业率本科专业“黑名单”,旅游管理已榜上有名。
除了学科设置的问题,各高校都面对着新一轮的改革。2023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有高校老师表示,高校专业调整,并不是简单的“砍”与“增”的问题,而是以有组织的方式对知识体系、课程结构以及师资队伍进行系统性重构。停招对象主要面向“学科支持不强、招生困难、学生转专业比例高、就业质量差”的专业。
当然,出现了“撤销专业”的情况也并不是说旅游就不行、人才就短缺了,而是要调整专业的方向。
这一轮专业调整中,一个很明确的信号,是强化学科专业国家宏观调控机制和加强省级专业统筹。《改革方案》指出,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区域产业发展实际,引导高校设置符合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的专业,做好增设专业形式审核工作,并提供本地急需紧缺以及就业率低的专业清单。
多位受访老师均表示:目前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仍是以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三个为主,其中都是以具体行业细分专业的设置,而目前旅游其实已经进入到“旅游+”的时代,专业交叉、文理兼修成为旅游管理类专业必须面对的选择。
“现在旅游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了,旅游科技的含量也提升了,所以人才的专业性细分度进一步要求我们增加适配性,培养方案和培养内容也应该与时俱进,培养诸如银发旅游、旅游短视频营销、在线渠道管理等专业的人才,开发对应的课程,这样才能够跟上产业发展的需求。”杨彥锋说。
而在邓宁老师看来,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以及文旅科技融合的持续,旅游专业大类设置更多类似:数字文旅、文化遗产等交叉性强,产业需求大的新专业已经提上日程。
他说:“未来文旅发展取决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及旅游业新供给、新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目前旅游管理本科及以上层次培养的重点,应该转向到数据和互联网新技术思维、商业思维与模式创新、以及资源优化整合与项目管理等方面,伴随旅游专业知识与理论的学习;形式方面则更多通过校园理论和有限度实践,结合产教融合等平台完善育人体系。”
©摄图网
在旅游人才培养方面,杨彥锋认为香港的经验可以借鉴。一是“以需定产”,如香港理工大学毕业生对于从事服务业十分积极,而产业的需求度高。学校课程和招生量都是受此调控。第二加强实践实习,更加匹配行业的需求,第三是开发有发展前途的细分方向。
就此,品橙旅游特别请教了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副教授肖曲,他介绍了香港理工大学的经验。
首先,专业的设置相对来说比较灵活,学院层面有很大的自主权,虽然本科不能随意增加学生(因为公立学校每一个本科生都受到香港政府财政的要求),但是学校有一个内部调剂机制,各个学院之间可以调剂。关于专业名称与课程设置,虽然要经过校董会的批准,但是由于院校世界排名靠前,所以对于增加项目或者改变项目名称、学位名称,学校基本是给予支持的。
其次各细分专业的方向与时俱进,很早就推出了智慧旅游方向,IT和信息化方向等。“我们在本科阶段也会征求同学们的意见,根据市场的变化来增加新的学位项目,或在现有的学位设置里面,通过改变名称或者增加新的专业方向,来保持我们整个学院的与时俱进。”他说。目前,他们把旅游拓展到更多的服务的业态中,如奢侈体验管理、葡萄酒管理等方向,与国际著名公司合作得非常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