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净宗18
我是净土宗,我是净宗,这里是净土宗【净宗18】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刘润  ·  刘润:我在上海送外卖 ·  8 小时前  
界面新闻  ·  DeepSeek百万年薪招聘上热搜,实习生可 ... ·  昨天  
界面新闻  ·  流感为什么能致命? ·  2 天前  
刀法研究所  ·  复盘2024抖音玩法,5个案例帮助品牌拿到增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净宗18

精要摘录45 |《净土宗概论讲记》

净宗18  · 公众号  ·  · 2020-11-09 11:38

正文





三心之体即名号


善导大师这一段文是非常著名的。


善导大师释“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言: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 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这是最有名的“六字释”,是解释“南无阿弥陀佛”六字的。如果不知道这是谁讲的,看这段话就知道这个人是祖师级别的。一看到这段话,就知道这个解释有非常大的容量,简简单单的几十个字,就把“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解释得非常圆满。


(1)三心全体是名号


下面的释义对这一段文再简略地解释。


“归命”即是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即是回向发愿心。能归能愿,即是“南无”,所归所愿,即是“阿弥陀佛”,能所一体,三心全体是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三心即是名号故,经言“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归命就是舍己归佛,这是至诚心;归命阿弥陀佛,归命中也含有深心;“‘发愿回向’即是回向发愿心”。


从众生这一方面来看,能归、能愿就属于“南无”,“南无者”含有这两个意思。所归所愿的目标、方向,归的对象是什么,这就是“阿弥陀佛”。


能、所是一体的,是不能分开的,有能必有所,有所必有能,能所一体,成为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在能所里面,能就是三心;所就是阿弥陀佛,即是其行。


《观经》里有“具三心者,必生彼国”这两句话八个字。具三心的人,必生阿弥陀佛净土,其根本的原理在哪里?因为三心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依何而知?依善导大师的解释,三心本来就是阿弥陀佛名号,以名号为体。


三心以名号为体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三心是“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做成的。六字名号成为三心了还能不往生吗?那不可能。


(2)称名自然具三心


又一向称名之人,自然具足三心。所言“就行立信”,非就余行立信,而是就阿弥陀佛之行,立必得往生之信。


名号以三心为体,称名之人容易具足三心。一向专念的人,他虽然不会讲,说不明白,但他内心是有三心的。


在《法然上人全集》292页,念佛法语的第十八条:


18但知,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则自然具足三心。


你内心里知道“我称念一定往生”,那么三心都有了。解释三心的文句确实挺长,有的人可能看不明白。法然上人的解释都很简略、简短。


三心不就是往生一定吗?心中愿往生,这是愿生心;知道往生一定,这就是深心;这个心不虚假,就是真实心。


19虽不知一向专修之理,亦不知弥陀本愿之由,唯思称念必生,则自然具足三心也。


对于阿弥陀佛本愿、一向专修都不了解,连名词都不知道,道理也搞不清楚,但心中知道念佛一定可以往生,那么三心就自自然然地在里面了。


20虽知三心,不念佛无益;纵虽不知三心,若一向念佛者,则具足三心,必生极乐。


会解释三心,但是不念佛,那没用;虽然不知道这三心的文句,很多解释都不晓得,但如果一向念佛的话,自然三心具足,必然往生。这说明,三心和念佛的关系不是口头讲,讲的目的是要归入念佛。所以善导大师说: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讲三心,讲机法两种深信,目的都要归入一向专称,以行摄信。当然,信也可以摄行,行也可以摄信,但最后的落脚点是在行。行就是已经这样做了,里面一定有它背后的原理,有它的心,所以以行摄信最稳当。


21言“南无阿弥陀佛”者,不可思有别事,知是救度我之语也。


心思阿弥陀佛之救度,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名三心具足之名号也。


你听到、见到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不要想其他的。修行人一看到,就要想到:“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是救度我的,口中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是三心具足,说得很简单。


22阿弥陀佛之净土者,是念佛往生之净土也,自然具足三心。


若高夸三心,乃可怕之无道心人所言也。


念佛就能往生,只要念佛,三心自然在里面。“高夸三心”是怎样的呢?就是“我三心具足了,具三心者一定往生,所以我不用念佛了”,这是夸耀自己。法然上人说这是很可怕的,没道心的人才讲这样的话。


那有道心是怎样的呢?念念相续念佛,内有三心,外在展现念佛的行仪。所以善导大师就解释说“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三心通摄念佛和诸行


三心为自利利他之大乘心,通摄念佛、诸行。


真实心就有自利真实和利他真实,回向发愿心有往相回向和还相回向。所以三心的内容很广大,它包含自利和利他,是大乘心。三心虽然以名号为体,但是它不限于行法,因为心和行要相应,它并不仅仅限制于称名念佛,也通摄诸行。


(1)三心和念佛


三心和念佛的关系。


然念佛是弥陀本愿之行故,六字之行体,本来真实清净,不为凡夫贪瞋所染,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念佛之行是阿弥陀佛本愿所选择的,本愿里所誓的是“乃至十念”,就是指念佛。


“六字之行体”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念佛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行的当体就是名号。所谓“六字之行体,本来真实清净”,它的本体是阿弥陀佛的真实清净功德,不为凡夫贪瞋所染。


最好的比喻就是善导和尚所说的“二河白道喻”:贪瞋二河中间有一条白道,这就是愿力之白道,就是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它是绝对真实清净的,不被贪瞋水火所烧——贪爱的水也不会把它冲坏,瞋恨的火也不会把它烧坏,它是真实清净的,所以不被贪瞋所染污。


善导大师的“二河白道喻”,讲的就是我们心的一种状况。我们心中念的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白道。我们过去、今生,甚至当下念念都是凡夫,还有贪瞋烦恼,这就是贪爱如水、瞋恨如火——我们就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下念佛,就是在具足贪瞋的状态下,踏上了愿力的白道,就是这样贪瞋烦恼的众生,称念阿弥陀佛,被弥陀救度。


(2)三心摄诸行


三心以名号为体,那么三心如何摄诸行呢?


诸行非本愿行,为凡夫贪瞋所染,为杂毒之善、虚假之行,本不可得生真实清净报土;然若具足三心修之,亦得往生。


①诸行本分


“诸行非本愿行”,先讲诸行的本分,它不是弥陀本愿所设定的行法。


“为凡夫贪瞋所染”,因为诸行是众生自己所修行的,是从凡夫心所起的行;而六字名号是阿弥陀佛所成之行,是佛以纯粹的、纯净的、真实的功德回向给我们。修诸行,是从我们凡夫心中来起行的,是从凡夫这里生起来的,所以就容易被贪瞋所染,这是很自然的。


“为杂毒之善、虚假之行,本不可得生真实清净报土”,阿弥陀佛的净土是报土,以杂行、诸行不能往生。为什么?因为境界不相应,因果不相应。


②三心功用


但是,“具足三心修之,亦得往生”,说修诸行不得往生是就诸行的本机、本分来说的;如果用三心来修行,是能往生的。这是讲三心的功用。


③原理


下面说原理。


此因三心以名号为体,三心即是念佛心,由此三心摄诸行归于念佛,原本微少杂毒之善,转为清净广大功德,故得往生。犹如附水灵河,久旱不竭; 滴水入海,同一深广。


“名号为体”,前面打过比喻,就像馒头以面粉为体,如果馒头以沙子为体,那你能吃吗?


行是外相,它的方向、功用和最终结局都受心的摄持。诸行如果没有三心,就是凡夫的虚妄心起作用,就一定被贪瞋杂毒所染。一旦有三心,三心是以名号为体,就是念佛之心,三心来摄持诸行,它就归入念佛,和念佛成为一体,成为念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所修杂行之善本来是很少的,要一个个修,要一件件修;从量上来讲也是很微少的;从质上来说,它是杂毒的。如果摄持它归附于念佛、当下和念佛成为一体的话,就转为清净广大的功德,这样才能往生,也必定往生。


三心,第一是至诚心,就是舍己归佛。修诸行的人心态也不一样,有的人认为“我就得自己来修”;觉得“我会修行,我有很多功德”,在阿弥陀佛面前,好像他不是罪人,而是大功德主,这样的人就是没有三心。有的人很谦卑:“我是不会修行,在世间只能做这一点点。阿弥陀佛,我就靠你了。”这不是至诚心吗?


深心是深深地靠上阿弥陀佛,“我罪业深重,再怎么样修行,仍然是仰靠阿弥陀佛的”,这样是具足三心的。


有些老太太,真的心地很纯善,她们不懂得很多道理,但确实有仰靠阿弥陀佛的心。她们也在做种种的善,甚至连灶王爷她们也会上一根香,从外相看还是杂的。这倒不是杂,她们觉得这都是菩萨,都是对人好的,她们主要是表达一点敬意,心里是靠阿弥陀佛的。她们是由三心摄持,归于念佛,自然而然成为这个样子。


所谓“滴水入海,同一深广”,“滴水”也是指诸行,自我所修的杂行之善,很少,只有一点点,像一滴水。这一滴水如果单独放在那个地方,很快就蒸发掉了,没有了。如果把它放在大海里,它就跟大海一样深、一样广。


大海代表六字名号的功德,滴水代表自己所修的点滴诸善。所谓把滴水投入大海,就是比喻由三心摄诸行归入念佛,诸行就得到海一样的功德了。


④辨是非


接下来辨是非,分辨什么是正确的观念,什么是不正确的观念。


故知诸行往生,非诸行之功,而是由三心摄归念佛,成六字体内功德之故。


认为是靠诸行本身的功德去往生,这是错误的观念,诸行是杂毒之善,靠这个是不能往生的;了解诸行是归入念佛之体而得往生,是用三心摄归念佛体内,这是正确的观念。


⑤引文证


下面引用一些文证。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善导大师这些话就让人理解不了,就很矛盾。我们引用了三句话。


第一句引文:


如善导大师释言: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恶凡夫没有善行,《观经》下辈三品念佛往生,完全靠阿弥陀佛愿力;善凡夫,比如上中辈六品,上辈的人回向所修行的大乘行福,中辈以小乘戒福、世善回向求往生的,他们不是靠自己的善行往生吗?


善导大师不这样说,他说,善行凡夫也靠阿弥陀佛愿力去往生。为什么?因为他们三心具足的,是以三心摄归念佛之体,所以就不是靠善行去往生的。


第二句引文:


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定善十三观,散善三福,如果看经的表面文句,不都是靠定善、散善功德回向往生吗?善导大师怎么说只讲“专念名号得生”这一件事呢?只讲专念弥陀名号往生,是因为,修定善、散善,靠自己本分的功德不能往生;以三心归入念佛,才得往生,所以说“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诸行本来是杂毒之善,本来不能达成往生这件事情;现在以三心归投于阿弥陀佛,归于六字名号,是以六字名号的名义,就像以国王的名义来办事,他的威势和力量就不一样了,就可以往生了。


第三句引文: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这句道理是一样的。


结要

下面是对三心的一个总结。


故知: 三心乃是往生之秘钥,名号实为除毒之神丹。


要之,心思阿弥陀佛之救度,口称阿弥陀佛之名号,是为三心具足,往生大事成办。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