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心为自利利他之大乘心,通摄念佛、诸行。
真实心就有自利真实和利他真实,回向发愿心有往相回向和还相回向。所以三心的内容很广大,它包含自利和利他,是大乘心。三心虽然以名号为体,但是它不限于行法,因为心和行要相应,它并不仅仅限制于称名念佛,也通摄诸行。
(1)三心和念佛
三心和念佛的关系。
然念佛是弥陀本愿之行故,六字之行体,本来真实清净,不为凡夫贪瞋所染,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念佛之行是阿弥陀佛本愿所选择的,本愿里所誓的是“乃至十念”,就是指念佛。
“六字之行体”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念佛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行的当体就是名号。所谓“六字之行体,本来真实清净”,它的本体是阿弥陀佛的真实清净功德,不为凡夫贪瞋所染。
最好的比喻就是善导和尚所说的“二河白道喻”:贪瞋二河中间有一条白道,这就是愿力之白道,就是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它是绝对真实清净的,不被贪瞋水火所烧——贪爱的水也不会把它冲坏,瞋恨的火也不会把它烧坏,它是真实清净的,所以不被贪瞋所染污。
善导大师的“二河白道喻”,讲的就是我们心的一种状况。我们心中念的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白道。我们过去、今生,甚至当下念念都是凡夫,还有贪瞋烦恼,这就是贪爱如水、瞋恨如火——我们就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下念佛,就是在具足贪瞋的状态下,踏上了愿力的白道,就是这样贪瞋烦恼的众生,称念阿弥陀佛,被弥陀救度。
(2)三心摄诸行
三心以名号为体,那么三心如何摄诸行呢?
诸行非本愿行,为凡夫贪瞋所染,为杂毒之善、虚假之行,本不可得生真实清净报土;然若具足三心修之,亦得往生。
①诸行本分
“诸行非本愿行”,先讲诸行的本分,它不是弥陀本愿所设定的行法。
“为凡夫贪瞋所染”,因为诸行是众生自己所修行的,是从凡夫心所起的行;而六字名号是阿弥陀佛所成之行,是佛以纯粹的、纯净的、真实的功德回向给我们。修诸行,是从我们凡夫心中来起行的,是从凡夫这里生起来的,所以就容易被贪瞋所染,这是很自然的。
“为杂毒之善、虚假之行,本不可得生真实清净报土”,阿弥陀佛的净土是报土,以杂行、诸行不能往生。为什么?因为境界不相应,因果不相应。
②三心功用
但是,“具足三心修之,亦得往生”,说修诸行不得往生是就诸行的本机、本分来说的;如果用三心来修行,是能往生的。这是讲三心的功用。
③原理
下面说原理。
此因三心以名号为体,三心即是念佛心,由此三心摄诸行归于念佛,原本微少杂毒之善,转为清净广大功德,故得往生。犹如附水灵河,久旱不竭; 滴水入海,同一深广。
“名号为体”,前面打过比喻,就像馒头以面粉为体,如果馒头以沙子为体,那你能吃吗?
行是外相,它的方向、功用和最终结局都受心的摄持。诸行如果没有三心,就是凡夫的虚妄心起作用,就一定被贪瞋杂毒所染。一旦有三心,三心是以名号为体,就是念佛之心,三心来摄持诸行,它就归入念佛,和念佛成为一体,成为念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所修杂行之善本来是很少的,要一个个修,要一件件修;从量上来讲也是很微少的;从质上来说,它是杂毒的。如果摄持它归附于念佛、当下和念佛成为一体的话,就转为清净广大的功德,这样才能往生,也必定往生。
三心,第一是至诚心,就是舍己归佛。修诸行的人心态也不一样,有的人认为“我就得自己来修”;觉得“我会修行,我有很多功德”,在阿弥陀佛面前,好像他不是罪人,而是大功德主,这样的人就是没有三心。有的人很谦卑:“我是不会修行,在世间只能做这一点点。阿弥陀佛,我就靠你了。”这不是至诚心吗?
深心是深深地靠上阿弥陀佛,“我罪业深重,再怎么样修行,仍然是仰靠阿弥陀佛的”,这样是具足三心的。
有些老太太,真的心地很纯善,她们不懂得很多道理,但确实有仰靠阿弥陀佛的心。她们也在做种种的善,甚至连灶王爷她们也会上一根香,从外相看还是杂的。这倒不是杂,她们觉得这都是菩萨,都是对人好的,她们主要是表达一点敬意,心里是靠阿弥陀佛的。她们是由三心摄持,归于念佛,自然而然成为这个样子。
所谓“滴水入海,同一深广”,“滴水”也是指诸行,自我所修的杂行之善,很少,只有一点点,像一滴水。这一滴水如果单独放在那个地方,很快就蒸发掉了,没有了。如果把它放在大海里,它就跟大海一样深、一样广。
大海代表六字名号的功德,滴水代表自己所修的点滴诸善。所谓把滴水投入大海,就是比喻由三心摄诸行归入念佛,诸行就得到海一样的功德了。
④辨是非
接下来辨是非,分辨什么是正确的观念,什么是不正确的观念。
故知诸行往生,非诸行之功,而是由三心摄归念佛,成六字体内功德之故。
认为是靠诸行本身的功德去往生,这是错误的观念,诸行是杂毒之善,靠这个是不能往生的;了解诸行是归入念佛之体而得往生,是用三心摄归念佛体内,这是正确的观念。
⑤引文证
下面引用一些文证。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善导大师这些话就让人理解不了,就很矛盾。我们引用了三句话。
第一句引文:
如善导大师释言: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恶凡夫没有善行,《观经》下辈三品念佛往生,完全靠阿弥陀佛愿力;善凡夫,比如上中辈六品,上辈的人回向所修行的大乘行福,中辈以小乘戒福、世善回向求往生的,他们不是靠自己的善行往生吗?
善导大师不这样说,他说,善行凡夫也靠阿弥陀佛愿力去往生。为什么?因为他们三心具足的,是以三心摄归念佛之体,所以就不是靠善行去往生的。
第二句引文:
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定善十三观,散善三福,如果看经的表面文句,不都是靠定善、散善功德回向往生吗?善导大师怎么说只讲“专念名号得生”这一件事呢?只讲专念弥陀名号往生,是因为,修定善、散善,靠自己本分的功德不能往生;以三心归入念佛,才得往生,所以说“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诸行本来是杂毒之善,本来不能达成往生这件事情;现在以三心归投于阿弥陀佛,归于六字名号,是以六字名号的名义,就像以国王的名义来办事,他的威势和力量就不一样了,就可以往生了。
第三句引文: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这句道理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