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维光 摄
迄今已发现的张掖丹霞地貌群坐落于祁连山北麓,以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白银乡为中心,海拔高度在2000米〜3800米之间,分布面积约300多平方公里。数以千计的悬崖山峦全部呈现出鲜艳的丹红色和红褐色,展示出“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奇妙风采,把祁连山雕琢得奇峰凸起、峻岭横生、五彩斑斓。当地少数民族把这种奇特的山景称为“阿兰拉格达”(意为红色的山)。丹霞是指红色砂砾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的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这里的丹霞地貌发育于距今约200万年前的侏罗纪至第三纪。
张掖丹霞地貌面积博大,分布广阔,气势磅礴,场面壮观,形态丰富,造型奇特,色彩艳丽,是中国干旱地区最典型的丹霞地貌,是中国丹霞地貌发育得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车沿着小路开进去,周围都是红色的大岩石,像是在红岩的峡谷里穿行,一个转弯后豁然开朗,眼前出现一个大的观景平台,周围各种形态的丹霞地貌,纵横林立。七彩峡、七彩塔、七彩屏、七彩链、七彩湖、七彩大扇贝、火海、刀山等奇妙景观令人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华
维光 摄
张掖丹霞地貌区主要由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沿梨园河两岸及其各支流(沟)连片分布,分为南北两大群,中间夹张掖绿洲盆地,遥相呼应。北群地势相对平缓,主要以单斜脊为主,以山体纹理、脉络清晰见长;南群以交错层理、四壁陡峭、垂直节理、色彩斑斓而称奇,是张掖丹霞地貌的主要分布区。
丹霞地貌是发育于中上、白垩系红色陆相砂砾岩地层中,由流水侵蚀、溶蚀、重力崩塌作用形成的赤壁丹崖及方山、石墙、石峰、石柱、嶂谷、石巷、岩穴等造型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红层地貌中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水平构造地貌指以铲状水平或近于水平的第三纪厚层红色砂砾岩为主要部分组成的平坦高地。
华
维光 摄
张掖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化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在砂岩中,因有交错层理所形成锦绣般的地形,称为锦石。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常发育有沿层面的岩洞。
华
维光 摄
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的岩层叫作“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特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
此外,张掖丹霞地貌受有机质沉淀或流水作用还具有斑斓的色彩。方圆1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随处可见有红、黄、橙、绿、白、灰黑、灰白、黛青、暗褐等多种鲜艳的色彩,把无数沟壑、山丘装点得绚丽多姿。在阳光的照射下,或似色彩艳丽的绸缎,或似五光十色的宝石,璀璨夺目。斑斓的岩石又与郁郁葱葱的康乐马场滩草原毗邻,与白雪皑皑的祁连雪峰交相辉映,和谐中产生对比,构成一幅幅多彩的画面。随着时间、天气的变化,色彩景色也会不断变幻,层次分明,更增添了视觉的冲击。
置身于七彩丹霞地貌的行者,会感到那儿是一片净土,当人们恋恋不舍地离开这里回头远望时,看到的是一座铺满彩虹的山。
本文首刊于2018年8月5日出版的《中国林业》杂志。
本文为《中国林业》杂志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文末留言申请并获取授权。
获取授权转载时,请注明文章来源、图文作者姓名,未经允许不得随意修改编辑,违者必究。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有关林业新动态,敬请关注《中国林业》杂志。
订阅电话:010-84238678/8462/9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