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这首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在 1988 年发行,迅速火遍全国的大街小巷,它也成了当年台商不懈拼搏的口号。今天,就让冯叔带着我们了解那些敢于拼搏的台商。
近 40 年来,大陆经济能够快速增长,其中有个重要角色——台商。它分成两个阶段,一个是它在台湾本土的发展过程,另一个是它融入了中国大陆快速成长的经济体系里,发展出新台商的过程。台商的经济能量和发展地域变得更加多样化,必然为台商群体带来了一些有趣又独特的特征,比如他们的贸易精神、吃苦精神。
而台商也会表现出人文的一方面,因为他们长期受日本还有西方文化的影响,会通过去三温暖(桑拿房)、酒吧、夜总会等软性的沟通方式,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活络性,帮助他们做成生意。
此外,我觉得还有两件事值得关注。第一,台湾的中国传统文化根基深厚,他们突不破「以个人权利为核心」这个点,所以台湾的老家族企业做得并不好。
第二,台湾的政商关系让他们受苦。早期的政商关系比较猛,都是给钱办事;后来台湾出现了选举制度,商人对不同政党的政策都有选择倾向,但没有直接的利益交换。同时,他们也要跟大陆政府保持良好的互动,必须选择统一阵线,否则大陆这边就把他们的脖子掐住了。
如今台商在中国大陆持续发展,尤其是在一些制造业和服务业上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也让我们看到了台商的智慧。总之,台商的命运已经融入到我们中国的广大事业版图当中,他们也对国家的未来尽了一份心力,这样我们才能够盼望中华民族未来 50年、100 年的荣景。
本期嘉宾:丁鲲华
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荣誉会长
冯叔:我在台湾的投资和管理经验就是一句话——不得其门而入。在投资前,我跟台湾两个政党的最高领导人都征询过意见,他们都告诉我没有问题,台湾是法制社会,会保护商人的既得利益。
可当我们要办房产证时,它又出了个裁决的命令,不给我们办,我们只好去复议。而在台湾这样的权力架构下,我不知道商人有问题该找谁,这样的政商关系导致效率特别低。
丁鲲华:这一块的确跟大陆不一样,因为我在大陆做生意,领导的决策下来了就要执行,行政效率很高。而台湾除了领导以外,还分政务官、事务官两个不同的系统。政务官不需要资历,不需要任何学历,只要派任就可以,所以政务官承认的任何事情都会因为人的调换而作废,这也是您辛苦的原因,您可能还得再花不少时间。
冯叔:五六十年代,台商拎着皮包在全世界卖东西,这是一个让人非常尊敬和感佩的历史过程。
丁鲲华:这也恰恰是当时我们经历的过程。因为台湾是个岛,不产任何矿产和能源,你不走出去就没有生存机会,所以台商的基本个性都是外向型的,都愿意出去做生意。
五六十年代的我们,可能用手提箱装些文件、一个小计算机,就开始去美国、欧洲、东南亚各国做生意。到了 80 年代,政策变成了「戒急用忍」,同时推动「南下」,所以台商有很大一段时间在为了政府的运作而奔忙。
在 90 年代,很多台商都选择到内地来投资,因为语言相通,市场也大。那时咱们大陆正要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而台湾地区的技术工业恰好要升级,基本上不鼓励再发展食品、文具、鞋业、服装这些产业了,所以它们都大规模移到大陆来了。现在那些比较知名的台商,都是那个年代来的。
冯叔:台湾地区市场经济的运作历史比较久,法制系统相对完善,这应该是台商的幸运。不过我感觉台商文化跟内地的还是有不同的,比如台商的雇佣观点比大陆老板要明确。1978 年以前,大陆老板没有做过生意,所以那时候他们强调平衡、互助,员工和老伴之间的等级不怎么清楚,但是台商就很清楚。
丁鲲华:很多大陆朋友说台湾的系统管理很严格,不怎么人性化。我也常跟他们开玩笑说,台商在 90 年代出来的都是劳力密集型的行业,譬如宝成鞋业和富士康,它如果不做制度化的管理,流水线就启动不了。另外,这些台商中,90% 以上的老板都住在厂里面,也跟员工一块用餐。
冯叔:未来有法制也有竞争,这些不同的文化都会融合,商人只需要服务于效率,那么公司大体上的管理方法会下相互接近。现在台商作为一个群体,您觉得台商核心的价值追求在哪里?
丁鲲华: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永续经营,把一样东西做到精。比如鼎泰丰的小笼包、永和豆浆的烧饼油条、老张牛肉面,都是我们大陆的产品,它们就是有这样的价值追求,才可以在这么多地方开起来。
冯叔:在台商这个群体里,我觉得还有点小遗憾,就是家族恩怨,比如之前去世的张荣发,他的两个儿子和他的几个太太互相有矛盾;王永庆家也是,有大娘二娘三娘。
现在这些家族,到了第二代以后都不开心,而中国人又忌讳死,所以很少在活着的时候把遗嘱搞清楚,老人要是不说,子女也不敢去分家。加上中国人的伦理情感笼罩在一起,子女不轻易跟父辈谈利益,否则就是不孝。这些综合因素造成这些家族对财产的分割和未来的安排都很模糊化。
丁鲲华:我觉得可能的原因是我们几千年来的传统种族文化,总是希望儿子继承所有东西,而欧洲已经法制化,你只要持有股权,其他的交给那些专业经理人就行。
现在台商在大陆的二代接班最大的问题就是断代。因为当时两岸的关系,我们的孩子都在台湾读书,繁体字、罗马拼音都和大陆的不相通,而且他们都在国外求学,对大陆的了解性非常低,对我们的企业也基本不感兴趣。
冯叔:也就是说,新台商的第二代不是不想传承,而是无法传承,因为他们对父辈的企业都没有足够的心理预期。
封面图片来自本期视频
编辑|咸鱼王 主编|寿佳茵
总编|喻潇潇 顾问|王淑琪
-商务联系-
阿牛|13311153963
微信| niuniu-fengman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