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土面积有限,12%的土地用来建设道路,14%的土地是房屋用地,无限制的扩建公路,建设桥梁显然不可行,因此,依靠公共交通是必然选择。
-新加坡公共交通系统标识-
新加坡公共交通系统主要由地铁、轻轨系统和公交车组成。各种交通方式间优势互补:地铁行驶于客流集中的交通走廊;轻轨是地铁网的支线;公共汽车则服务于中等客流的交通要道。目前,新加坡公共交通在高峰时段所承担的出行总量比例达到60%左右。
新加坡公共交通系统的突出之处还在于各种人性化细节。这些细节上的便利,增加了人们舍弃私家车的理由:新加坡的地铁换乘点绝大部分设计为同站台换乘,为乘客提供了最便捷的换乘方式;公交车站有便捷通道与社区组屋、地铁入口、商场等连接,而且通道多为有盖长廊,可以防雨遮阳;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部门提供实时的交通信息,乘客可以通过电子站牌、网络、短信、电话等多种方式进行查询,极大地减少了候车或转车时间。
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曾说:城市是一部生活机器,其最高效率应该是节省人力、节省资源、节省土地。
科学的城市规划和有序的城市建设,减少了人们日常使用私家车的需求。
-公共交通、自行车、私家车占用道路资源对比-
比如,孩子上小学不用接送。新加坡小学的规划建设是与住宅区的规划建设相协调的,要求做到每一个小学生离开家门步行500米之内,一定可以走到学校,而且一般不用穿过主干道。
再比如,购买生活用品不用坐车。新加坡的商业区规划也是与住宅区的规划相配套的。在每一个邻里街坊都有综合性商业网点和超市,柴米油盐日常商品等出了家门就能买到。在每一个社区,都有大型的商业中心。
至于工作,很多人也不用坐车。新加坡住宅区的规划是与工业区、金融区等等相协调的。除了重化工区以外,其他企业集中区域的近邻都有住宅区。这样,人们的工作地和生活地的距离是有限的,可以尽量减少花在交通上的时间
通过百度搜索新加坡的交通处罚措施,问的最多的问题是“处罚力度狠吗?”答案则统统都是“相当狠”。
在新加坡,交通违规者除了会被罚款扣分、吊销驾照,甚至还会直接坐牢。有这样一个例子:一名新加坡人自知喝了酒不能开车,便跑到停放在停车场的汽车里睡觉,因为太热,开了空调,结果被人发现报了警,警察最终以酒后驾驶对这个司机做出了扣分、监禁的处罚。
此外,新加坡街头有很多“电子眼”,时时监督着所有的开车人。每个司机在两年中共有24分,根据规定,开车时打手机扣9分,闯红灯一次扣4分,不系安全带除扣4分外还要被罚款120新币,酒后或在药物状态下驾车者除了扣分外,还会被处以1000~5000新币的罚款和6个月以下监禁……
当24分全扣完后,驾照将被吊销,想重获驾照,除了要等上一段时间外,还要观看交通事故教育片、参加一定课时的再培训班、重新考试。
如此严苛的处罚让司机不敢“越雷池半步”,因此新加坡很少出现超速驾驶、变道加塞、乱插乱挤等等不文明的驾驶行为,即便是偶尔的拥堵,大家也会排好队,耐心等候通行,这让城市的交通更加井然有序。
以上就是新加坡在道路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还能够减少拥堵的主要原因。
第一、生态城公共交通系统框架有待完善。
虽然城内的地面公交系统已投入运营,但覆盖面仍稍显不足。目前,构成骨干公交网的4条内部线路和9条过境线路,主要为满足居民出行距离大于3km的需求。但在建设串联城内各片区的支线公交系统方面,仍是一片空白。这种短线出行方式的缺失,导致城内居民仍把开车出行当成首选,无形中增大了城内道路的压力,很多不必要的拥堵就此产生。
-生态城公共交通示意图-
此外,轨道交通也是生态城公共交通系统的主要短板。
目前,地铁Z4线的部分站点已经动工,但要全线投用还需要很长时间,地铁Z2线仍处于建设审批阶段,预计到2017年底才能正式开工。由此造成的后果就是,在短期内,无法实现生态城对外出行方式中,公共交通占比65%的规划目标。
公共交通不给力咋办?只能选择开车。可是轨道交通建设又带来了占道施工等等问题,如果不能很好的疏导,堵车不可避免。
第二,生态城的发展现状逐渐偏离总体规划方向,亟待修正。
在最初的总体规划中,生态城总人口预计为35万,外出就业人数预计为12万左右,其余大部分都将是本地就业人口。
-生态城规划居民“工宿”类型及比例-
然而,现实人口比例却随着一场意外发生了改变。
在812事故发生后,爆炸区域内受影响的居民相继离开了原先的小区,其中很多人选择在生态城买房自住。这些新迁入居民的就业区域相对分散,而且基本都不在生态城,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城内居民的“工宿”类型。
外出就业人口增多,使长距离通勤需求大幅增加。但问题是,生态城的道路在规划之初,主要考虑本地的短距离出行需求,更多的精力用在打造内部绿色交通体系上,对外部交通衔接不畅带来的压力预估不足。
同时,在目前公交系统不健全的情况下,总规设计的内部慢行系统也缺少接驳转换,发挥不出应有的功能,反倒成了拥堵制造者。
举个例子,按照原有规划,城内接送孩子上下学这类出行需求,主要依靠公共交通和慢行系统来完成,并不需要居民动用私家车。而现实是,在早晚高峰时间段,学校门前的道路停满了接送孩子的车辆,通行效率大幅降低。
这当中固然有家长担心孩子安全的因素,但主要原因还是慢行系统的实用性和便捷性有待改进。
-某学校所在路段放学时停满了车-
除了规划问题,堵车这事,归根结底要落到人上。解决人的问题,再完善硬件,才能够事半功倍。
没有车堵车,只有人堵人。很多时候,堵车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比如:有些人开车爱抢路,经常超速变道,多踩的这一脚油门有可能就造成一次大拥堵;有些人驾驶技术不熟练,或者开车中接打电话,造成身后的车辆慢行引发拥堵;有些人喜欢恶意加塞儿,乱挤乱窜,造成交通事故导致拥堵;有些人不顾路况,随意乱停乱放,压缩本就有限的道路资源,等等……
说到底,这些都是缺乏遵纪守法意识造成的恶果。对于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开车人自我约束,一方面就需要像新加坡那样,采取强制性的措施提升开车人的素质,只有这样,道路才会更畅通,出行才更顺利。
堵车惹人厌,但从置业角度分析,反而是件好事。交通越拥堵,说明社区越成熟,说明配套越齐全,说明人气越旺盛,这些都是刚需客们的福音。
造成城市拥堵的原因无非是车多和人多。对于人多,买房自住的人可能很不喜欢,其实,对一个区域发展的规划、资源布局,最根本的着眼点还是人。人口越多的区域,越能受到政府的重视,享受到政策的倾斜,也越有投资潜力。
而在房产投资者看来,人口的吸附集聚能力,也是高房地产投资价值的有力支撑。
通常,我们把房产价值的收益分为两种属性,一种是房子周边已经拥有的配套资源(存量配套),我们通常叫做居住属性;另一种是房子周边未来会拥有的配套资源(增量配套),我们通常叫做投资属性。
在居住属性方面,生态城已经拥有三座大型的社区中心,它们集合了行政管理、社区管理、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和商业性服务等功能,可以为居民提供办事、看病、买菜、购物、文体、休闲、娱乐和社区管理的一站式服务,生活非常便利。
此外,生态城的教育医疗资源也很丰富,艾毅幼儿园、海丽达幼儿园、碧桂园幼儿园、世茂玖熙幼儿园、滨海小外一部、二部等均已开学,南开中学、清华附中、北师大附属学校、华夏未来等名校纷纷进驻,天津医科大学生态城医院、中新生态城医院等医疗服务设施也已经陆续投用,这些是目前吸引外来人口的关键因素。
在投资属性方面,生态城最重要的资源就是规划中的绿色交通体系。不远的将来,随着Z2、Z4两条地铁线路的完工,以及区域内有轨电车的建设,经过“补强”后的公共交通网有望与功能定位更清晰的慢行系统形成有机整体,进而实现完整的绿色交通体系,提升生态城的价值。
-生态城慢行系统道路横断面示意图-
虽然目前来看,生态城的拥堵给出行带来了不便,但随着人口不断聚集,区域发展会越来越受重视,建设速度也会越来越快。届时,居民们将更多的享受到房产周边不断增加配套设施带来的红利,未来的房产升值空间无疑会很大。
一切向“钱”看,和可能获得的收益比起来,暂时的拥堵,就不算什么问题了,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