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我目睹了一位西城妈妈的大型崩溃现场。
在人生的前四十多年里,这位母亲都说得上顺风顺水。
从河南这个高考大省考到了北京名校;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中字头单位,顺理成章拿到京户;老公是某大厂小主管,同为内卷大省来的做题家,为人踏实,上升通道也很明朗;两人育有一个女儿,作为千里挑一的考二代,战绩相当惊人,正在西城区市重点上小学。
堪称一个幸福美满北京中产家庭的样板。
西城妈对一家子未来的规划非常清晰:五年以内,她要做上部门副总经理,老公则争取收入翻番;两年内再攒六十万,到时把西城区的房子一卖,就有了海淀学区房的首付;女儿肯定要上海淀的王牌中学,要不,就是浪费她念书的天赋;唯一尚有些疑惑的,就是孩子高中毕业后是出国留学还是考清北,因为据说现在藤校留学生也不比从前吃香了……
西城妈坚信,凭此路径,一家人都会拥有光明的未来。而她,也将从西城妈妈升级为海淀妈妈,说不定还有成为顺义妈妈的一天。
作为业务上有些联络的前辈,我十分佩服这位姐,她也十分乐意传授自己的人生经验:农村出身,小时家境不好,直到大学时候都难能吃一顿饱饭;刚工作的时候因为房租太贵,曾住了一年多日租三十块的地下室;为了和老公攒齐这套西城区的学区房首付,咬牙在燕郊租房,每天来回通勤要花去四个多小时……每每说到动情处,大姐都义愤填膺:我不懂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动不动就偷懒,动不动就不想奋斗了!努力就是出路,我们的日子就是这么奋斗来的!
彼时她那坚毅的神情,和后来崩溃时的脆弱,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幅画面。
西城妈崩溃的理由是,她的女儿,可能读不了海淀的王牌中学,而她,可能也无法如愿成为海淀妈妈了。
从2022年起,海淀的小升初看学籍不看户籍。仅有户籍在海淀的,只能“协调解决”。至于如何协调,怎么协调,还没个明确说法。这意味着,她家姑娘上心仪中学的几率,彻底变成了一个未知数。
西城妈慷慨激昂,越说越气。说到最后,眼睛都红了,嗓子也开始颤抖起来:这政策一天三变的,该叫我们怎么打算啊?
在我印象里,这是这位姐头一回公开发表,“该怎么办”的类似言论。
很多时候,我都认为,连她都不知道该咋办的事,那就的真不知道该咋办了。
是啊,该怎么办呢?
大多时候,我们大多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和这个世界的混沌相比,我们手中能掌握的那一丁点确定,根本难以相提并论。
后来想起,西城妈的崩溃,也正因为此。她拼了二三十年的命,一直笃信拼命就能逆天改命。但有时再拼又如何?终究都是抵不过上头一纸轻飘飘的文件。
你不能说这道关于学籍还是户籍的文件出于恶意,是故意要跟大伙儿为难。事实上,它的出台完全源于善意,本意是要为已冲向太空的北京学区房房价降温。
但它因此伤害到了西城妈。我相信,被伤害到的,肯定还有成百上千个东城妈、朝阳妈、丰台妈、大兴妈……
这些妈妈们裹挟着爸爸,玩儿了命地工作,从大小周到义务加班,不就为了多赚些钱,送自家孩子去高级补习班,买天价学区房,寒暑假还能去欧洲美国游学开眼界么。从而让自家的掌上明珠们,能成为那些站在x大附中,北京x中门口,在电视上用英文侃侃而谈,同时还特别真诚地谦虚一番
“我们只是普通人家小孩”
的一样人上人么。
他们一手将海淀的学区房哄抬去了外太空。终于,在房价飞去其他维度的宇宙之前,拼命的妈妈爸爸们,等到了这么一纸文件。
可见人们有时不能太拼。内卷过度,是会倒霉的。
这四十年来,大多人似乎迷信一个真理:
只要我比人家拼命,那我就一定能够获得远超他人的成功。
真是如此?
不不不,事实上是,这四十年来,
大多人的成功,是因为赶上了时代的巨轮,站上了运气的风口,
和自身的努力程度,素质高低,没有太大的关系。
80年代国门初开,跑去深圳进口香港日本淘汰的二手电器,转手卖回内地就能发大财。电视机、收音机、洗衣机、箱式空调……只要你敢卖,就有人敢买。
而现在嘛,据说朋友圈的海外代购都是战战兢兢,生怕开箱检查。一旦被逮。瞒报偷税罚款拘留套餐,多半是少不了的。
90年代初市场经济当道,全国遍地都是等待改制的国有企业,只要胆够大心够黑,骗完银行贷款就能转手盘下原有的国家大厂。哪怕经营不善,只要熬到今天,拆迁赔款就够三四辈子吃喝不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