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秀,曾是梦想的舞台,如今却沦为流量的祭坛。”
在看完最新一季综艺《演员请就位3》后,这句话的含金量又上升了一步。
节目中,某音千万粉网红自带隐形流量护盾,练习生眼底晃动着经纪公司精心设计的“破碎感”......这种种现象,让人不禁感慨,如今的选秀造星机制,早已变了味。
虽然《演员请就位3》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选秀节目,但它却用另一种方式揭示了当下选秀背后荒诞的本质:
选手们不再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功夫,只需在七十二小时集训中速成“破碎感”“性张力”“少年气”。
更可怖的是,节目组为了实时流量,不择手段地计算着每个热点话题能被换算成多少流量,每个噱头明码标价着热搜时长。
隐形流量和精心包装的偶像充斥着舞台,真正的才华与真诚早已被商业化和流量化吞噬。
这样的“别有用心”不禁让人想起,上世纪70、80、90年代,那是
选秀的黄金时代。
那时的舞台,或许笨拙,却充满了质朴与真诚。
无论是表演还是歌唱,选手们都在以最纯粹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没有“数据女工”支持、没有投票造势的年代,观众真心会为选手的真诚喝彩,评委也真心会因一位“破音”选手激烈争执。
可惜。
那样的时代,那样的选秀,再也回不来了。
巨星的摇篮
说起选秀,离不开两个字,香港。
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香港便已成为选秀文化的摇篮。
时间回到1977年年初,当维多利亚港的霓虹还未完全吞噬星光,“亚洲歌唱比赛”已悄然搭建起香港最早的造星熔炉。
彼时21岁的张国荣正在为自己的音乐梦奔波。那段时期,他和朋友组建了一个名叫“Onyx” 的乐队,并在其中担任主唱。他带着这个新组合参加了几场比赛,成绩虽不算突出,却也初见锋芒。
到了同年5月,张国荣的朋友报名“第一届亚洲歌唱比赛”,顺便也为张国荣报了名。结果,这位朋友在初赛便被淘汰,而张国荣则顺利挺进比赛,并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进入了决赛。
决赛上,当梳着猫王发型的张国荣,在铜锣湾利舞台唱响《American Pie》时,有个8岁的女孩为他献上了一束鲜花,小女孩便是后来成为香港乐坛天后的莫文蔚。
一曲过后,张国荣成功夺得香港区亚军。赛后,他顺利签约丽的电视公司,月薪为1000元。
张国荣比赛视频
同年,远在旧金山音乐学院深造的才子陈百强,怀揣着音乐梦回到香港,参加了“香港山叶电子琴比赛”,并轻松夺得了冠军。
紧接着,他又先后两次参加“香港流行歌曲创作邀请赛”,以原创歌曲《 The Rocky Road》和《The Sunrise》获得两次季军,并与无线唱片签约。
陈百强两次比赛合集
彼时的香港歌坛,似乎永远处在一种“新星出炉”的节奏之中。
1978年,当“第一届业余歌唱比赛”公布评委阵容——林子祥、罗文、徐小凤等音乐界重量级人物坐镇,消息一出,立刻吸引了超过6000名参赛者踊跃报名。
彼时18岁的周华健与朋友组成的乐队“Dusty”,在比赛中表现出色,最终夺得了“流行曲与民歌组合冠军”。第二名是“Sidewalk”乐队,其中的主唱杜德伟,后来成为了香港乐坛的风云人物。
这一赛事之后,香港涌现出大量新兴歌手,音乐潮流愈发喧嚣。选秀和音乐的力量,也悄然推动着整个时代的变革。
乐队“Dusty”比赛
到了1982年,当金牌制作人黎小田按下“新秀歌唱大赛”的启动键时,没人会想到这个工业造星装置将会改写整个东亚娱乐史。
当时,黎小田不仅是比赛的评委,还负责赛事的筹备工作。为了寻找有潜力的参赛者,他访遍了香港的大街小巷。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他从同事口中得知湾仔舞厅有一对姐妹花,声音极具特色,绝对有潜力成为未来的巨星。
事实证明,此话不假。
那对姐妹,正是梅艳芳和姐姐梅爱芳。
梅艳芳(左)梅爱芳(右)
比赛当天,梅爱芳遗憾止步30强,梅艳芳则凭借一曲《风的季节》赢得评委黄霑满分,创下340分的传奇纪录。
赛后,她迅速与华星签约,成为炙手可热的明星。
梅艳芳比赛视频
1984年,19岁的餐厅服务员张卫健,在张国荣的鼓励下参加了“第三届新秀歌唱大赛”,凭借一曲《恋爱交叉》
(原唱张国荣)
夺得冠军并获“最佳台风奖”,顺利出道。
同年,罗嘉良也参赛,虽然未能晋级决赛,但其出色的外貌和气质引起了TVB的注意,成为其签约艺人。
罗嘉良比赛现场
1985年,李克勤与草蜢在“第四届新秀歌唱大赛”同台竞争。18岁的李克勤凭借其清新自然的嗓音顺利晋级30强,却最终被评委张国荣淘汰。
而草蜢虽然未能进入前三,却得到了评委梅艳芳的赏识,受邀成为她演唱会的嘉宾。
草蜢比赛现场
这届比赛的冠军,是后来唱《情人》的杜德伟,亚军是唱《爱一个人好难》的苏永康,季军则是黄家驹的前女友林楚麒。
1986年,20岁的黎明凭借《绝对空虚》获得“第五届新秀歌唱大赛”季军,并成为四大天王中唯一一位通过新秀歌唱大赛脱颖而出的歌手。
这一年,冠军和亚军,分别是文佩玲和许志安。
黎明比赛现场
香港媒体报道“第五届新秀歌唱大赛”
此外参加过“新秀歌唱大赛”的选手,还有周慧敏、温兆伦、关淑怡、郑秀文、郑伊健、谭耀文、梁汉文......
那时,不会有人想到,最初被遗弃的落选者们,竟会在十年后拼凑出香港音乐黄金时代的最后版图。
“新秀歌唱大赛”的部分选手(看看能认出几个?
)
除了广为人知的“新秀歌唱大赛”,那个时代的香港,仍有许多选秀舞台同样铸就了未来的传奇——“香港18区业余歌唱大赛”和“山叶吉他大赛”。
1983年,22岁的张学友以踢馆者的身份参与了《欢乐今宵》举办的歌唱比赛。那时的他,凭借《迟早是一对》一曲,展现了卓越的音乐才华。
比赛的评委周文珊评价道:“他虽然不够连贯,不够圆润,但潜力无限。”张学友最终虽未能拿到奖项,但也并未因此放弃,而是默默回到公司做起了文员,私下里坚持练习唱功,逐渐磨练自己的艺术修养。
张学友比赛视频
岁月并未辜负他,张学友最终凭借着对音乐的执着与不懈的努力,一年后参加“全港18区业余歌手大赛”,获得冠军,并与宝丽金公司签约,从此在香港乐坛站稳了脚跟。
而同样发生在1983年的另一个故事——Beyond乐队的诞生,堪称香港音乐圈一次真正的“突破”。
这一切,始于一场名为“山叶吉他大赛”的音乐竞赛。
当时,比赛要求是必须以乐队的形式参赛,而刚满21岁的黄家驹虽然才华横溢,却始终未能找到合适的队友。幸好,在琴行老板的介绍下,他遇到了叶世荣、邓炜谦和李荣潮。
邓炜谦、黄家驹、叶世荣、李荣潮(从左向右)
四人组建了Beyond乐队,并在同年的山叶吉他大赛中一举夺冠,凭借原创歌曲《脑部侵袭》斩获桂冠。这首歌,后来被填词为《再见理想》,成了Beyond的代表作,也成为香港乐坛的经典之一。
到了90年代,香港选秀迎来了最后的辉煌。
1993年,一位18岁的女孩李美玲,站在新秀大赛的舞台上。决赛时,她选唱了难度极高的英文歌《Run To You》,其浑厚的嗓音与细腻的情感融为一体,让她在三万名选手中脱颖而出,夺得了银奖。
出道后,她取了新的艺名,成为风靡一时的“性感天后”,她就是已故的CoCo李玟。
李玟比赛视频
1995年,命运的交错再次上演。
21岁的陈奕迅,刚刚从英国回港度暑假,心血来潮报名参加了“第14届新秀歌唱大赛”。与此同时,另一位21岁的年轻女护士杨千嬅,也报名参赛。或许是缘分使然,谁能料到,这场偶然的邂逅,竟成了他们一生深厚友谊的开端。
最终,杨千嬅凭借一曲《等得太久》,获得季军。而陈奕迅则凭借一曲张学友的《望月》夺得了冠军,顺利签约华星唱片,从此走上“歌神接班人”之路。
陈奕迅比赛现场
然而,进入千禧年之后,香港的选秀舞台逐渐显得力不从心,昔日的辉煌再难复现。
人才辈出的黄金时代逐渐成为回忆,接踵而至的是越来越多短视、泛滥的快餐式偶像。短期的曝光、瞬间的风光,成了造星的唯一标准。选手们的存在,也在名利场的漩涡中逐渐失去了深度与灵魂。
《Music Bus》「回顾八十年代特辑」第2辑的代表人物是Beyond、草蜢、王杰、李克勤等。(來源:imchi)
或许,从19岁的王菲以“王靖雯”之名摘下“亚太金铮流行曲创作大赛”季军的那一刻起,香港的选秀基因就已悄然发生了变化。这位未来天后在领奖台上漫不经心的微笑,恰似世纪末娱乐工业最后的纯真谢幕。
此时的评委们尚未意识到,他们正在为即将到来的流量时代举行加冕礼——那些曾经需要十年打磨的声线与台风,正被一点点压缩成可复制的数据模块。
选秀造巨星的时代,彻底一去不复返了......
偶像的崛起
相较于香港选秀史,中国台湾的选秀史,起步较晚,但也同样在华语乐坛占据一席之地。
提到台湾选秀,不能不提起它的鼻祖——“五灯奖”。这档节目自1965年开播,直到1998年结束,长达33年的播出历史,成就了无数歌手的梦想。
张惠妹就是在这个节目中一举成名的。
1992年,20岁的阿妹在父亲的鼓励下报名参加“五灯奖”。
一路过关斩将,毫无悬念杀进决赛。可命运之神并未眷顾这个勇敢的女孩。在临近决赛时,阿妹因感冒嗓音不佳,演唱出现了失误,最终未能进入最终的角逐。
第二年,她重整旗鼓,再次登上《五灯奖》的舞台,经过6个月的激烈角逐,最终赢得了冠军。此后,她正式迈入了歌坛。可冠冕加身并未为她带来立竿见影的成效。
为了生计,她不得不转行在酒吧驻唱,直到有一天,她遇到了张雨生——这位同样经历过选秀洗礼的音乐人。正是在他的指导下,张惠妹蜕变成为歌坛一代天后。
张惠妹“五灯奖”比赛视频
张雨生的选秀故事,可以说是“五灯奖”另一种版本的传奇。
1987年,大学二年级的张雨生和吉他社的同学组建了Thunder Spot乐团,开始了他们的音乐旅程。
同年6月,他们受邀在台湾大学演出,首场表演选了经典曲目《Smoke on the Water》和《Final Countdown》,张雨生的清亮高音瞬间征服了全场,也引起了台大“Metal Kids”乐团的注意,邀请他成为主唱。
巧的是,这支乐队的第一任主唱正是后来唱《我是一只小小鸟》的赵传。
张雨生比赛视频
1988年3月,22岁的张雨生凭借在“第一届台湾热门音乐大赛”中获得的“团体组冠军”和“最佳主唱奖”,吸引了制作人翁孝良的关注,随后签约了翁孝良的“铭声传播公司”,正式进入职业音乐圈。
签约一个月后,他便凭借黑松沙市广告曲《我的未来不是梦》迅速红遍大街小巷。
到了90年代,中国台湾的选秀进入了“偶像时代”,特别是《超级新人王》这档节目,它成为台湾新一代偶像的摇篮。
1997年,18岁的周杰伦两次报考台北大学音乐系,却屡遭挫败。正当他徘徊在迷茫与自卑之间,命运的转机悄然降临。
周杰伦参赛《超级新人王》
一次,学妹帮他报名参加《超级新人王》,周杰伦初时拒绝,但最终还是硬着头皮参赛。尽管他的表现未能进入决赛,但主持人吴宗宪却注意到他创作的乐谱,并对周杰伦的才华产生兴趣。
经过简短交流后,吴宗宪邀请他加入公司,并承诺“写满 50首歌,我帮你发专辑”。
后来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周杰伦不仅顺利发片,还开创了属于自己的音乐世界,成为引领时代的音乐天王。
当周杰伦正在准备自己的首张专辑时,隔壁海蝶音乐的“发掘新星计划”也悄然在当地掀起波澜。
在3000名报名者中,最终仅有两人脱颖而出——18岁的林俊杰和25岁的阿杜。
阿杜比赛视频
2002年,29岁的阿杜发布了首张专辑《天黑》,凭借其深沉的嗓音和感人的歌词,销量迅速突破150万张,成就了他一夜成名的传奇。
仅一年后,22岁的林俊杰也迎来了自己的辉煌时刻,发布首张专辑《乐行者》,销量突破120万张。
这张专辑不仅让他收获了无数歌迷的喜爱,也使他获得了“2003年新加坡金曲奖最佳新人奖”与“2004年第15届台湾金曲奖最佳演唱新人奖”,正式确立了他在华语乐坛的地位。
当天王们出露锋芒,天后们也不甘示弱。
1998年,在“MTV新生卡位战音乐大赛”中,17岁的蔡依林凭借扎实的实力和不懈的努力,迅速脱颖而出,最终斩获了冠军。而同场的江美琪,尽管未能跻身前三,依然得到作词人姚谦的青睐,成功签约维京音乐,顺利进入歌坛。
蔡依林比赛现场
进入21世纪初,台湾的选秀风潮依然如火如荼。与过去单打独斗的模式不同,组合团体出道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从“宇宙2000实力美少女争霸战”中脱颖而出的S.H.E,到183club、5566等,选秀成为了无数年轻人实现音乐梦想的跳板。
到了2007年,台湾的另一档选秀节目《超级星光大道》也大放异彩,它先后推出林宥嘉、萧敬腾、杨宗纬、徐佳莹、胡夏等一批才华横溢的年轻人。
《超级星光大道》部分选手
这一时期的台湾选秀,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歌唱比赛,而是逐渐演变为偶像化与才艺并重的生产线。
选秀成了一个巨大的偶像工厂,让那些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找到了通往未来的道路。
流量的狂潮
与香港和台湾的选秀节目注重偶像化和流行元素不同,内地的选秀发展起步较晚,且走的是一条更为独特的道路。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内地并未像香港或台湾那样迅速涌现出以流行歌唱为主的选秀节目。更多的,是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音乐比赛,比如“青歌赛”
(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
。
“青歌赛”作为内地最具权威性的音乐比赛之一,一直以来都强调参赛选手的专业背景与演唱技巧。比赛内容严谨,评委大多是业内的音乐专家,毛阿敏、解晓东、韦唯、宋祖英、韩红、萨顶顶、谭晶、孙悦等一批实力派歌手,正是在这里逐步崭露头角。
萨顶顶比赛现场
进入21世纪后,内地的选秀节目迎来了全民狂欢的时代。
2004年,对于正陷入收视率低谷的中国地方电视台来说,是一个分水岭。
彼时,众多地方台的收视率逐年下降,湖南卫视在时任台长欧阳常林的主导下,迅速调整策略,在深耕优质电视剧内容的同时,大胆试水娱乐节目。
就在这一年,中国电视史上首档真正具备全国影响力的选秀节目诞生了——《超级女声》。
这档节目不仅是一场音乐比赛,更像是一场社会运动,一次文化浪潮,毫无预兆地撬开了“偶像”二字的本义。
当时的“超女”有多火?
2004年《超级女声》仅在长沙、成都、南京和武汉四地设立赛区,但报名人数已超过五万,最终唱跳俱佳的安又琪成为首位“超女”冠军,年仅16岁的张含韵则凭借清新可爱的形象与“酸酸甜甜就是我”的口号拿下季军。
湖南卫视敏锐地看到了选秀节目背后的巨大潜力,于是在2005年一鼓作气,推出了第二季《超级女声》。
这一年,选秀热潮空前高涨,也成为中国选秀历史上最热闹的一年。
2005年《超级女声》的报名门槛几乎可以用“史上最低”来形容:买一盒蒙牛酸酸乳就能参加海选。
全国各地的报名人数超过15万,海选现场排起了长龙,从广州到成都,从杭州到长沙、郑州的赛区都挤满了怀揣梦想的年轻人。
而这场全民参与的选秀狂潮,也彻底点燃了湖南卫视的收视热度。
更重要的是,这场选秀热潮催生了中国粉丝经济的雏形。
从李宇春的“玉米”到周笔畅的“笔迷”,再到张靓颖的“凉粉”,这些中国第一代专业粉丝群体不再只是“看客”,而是主动参与到偶像的比赛进程中。他们集体拉票应援,占领网络论坛,组织线下活动,甚至推出统一的口号和周边产品。
2005年的“超女”总决赛,几乎成为了一场举国瞩目的社会事件。当晚湖南卫视的收视率飙升至11.65%,最高收视份额一度高达49%。
什么概念?
现如今距“第二届超女”已经过去整整20年,20年来,这是中国综艺史上唯一一期收视率破10%的节目。
“05年超女”
这场比赛,李宇春凭借352.8万票险胜周笔畅,成为年度总冠军。
随后,李宇春登上《时代周刊》的亚洲版封面,并配文评价:“李宇春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她的歌声,她所代表的是一种独特的态度和创意,打破了传统审美,带来了中性风格的颠覆。”
李宇春登上《时代周刊》亚洲版封面
而伴随选秀节目进入全民狂欢的高潮,中国娱乐产业的格局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选秀不再是单纯的电视节目,而是一个能够调动公众情绪、塑造偶像文化、推动产业创新的综合性平台。
可以说,《超级女声》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由观众定义明星、由市场塑造文化的时代。
随着“05超女”的火爆,隔壁台东方卫视的《我型我秀》却未能形成同样的文化现象。
虽然该节目进入四强的薛之谦,凭借一首原创作品《认真的雪》展现出非凡的音乐才华,但他在娱乐圈的初露锋芒最终未能转化为持久的明星地位,依然徘徊在娱乐圈的边缘。
薛之谦比赛现场
直到2015年,他凭借专辑《绅士》和歌曲《演员》才实现真正的爆红。
而19岁的冠军刘维,在赢得这一季的殊荣后,也未能走得更远,很快便被公众遗忘。
刘维比赛现场
2005年,无疑是中国偶像选秀的一个盛夏,缔造了诸多传奇的同时,也标志着中国选秀电视节目的巅峰期。
可令人遗憾的是,这也成了中国偶像选秀黄金时代的绝唱。随着选秀节目在观众心中的热度逐渐消退,中国的偶像选秀进入了一个长时间的沉寂期,迷茫和困顿成了常态。
05届超女
特别是在2006年,随着选秀节目类型的单一化,女性选秀类节目面临审美疲劳,逐渐不再具备强劲的吸引力。
这一年,《超级女声》迎来了它的一个瓶颈期。虽然谭维维、尚雯婕等实力派选手涌现,但三年的选秀节目风格未曾变革,使得观众的目光开始转向男性选手身上。
06届超女合影
于是,东方卫视凭借《加油!好男儿》成功接棒,推出了一档既注重声乐,又侧重演技和其他综合素质的选秀节目。
首届《加油!好男儿》冠军蒲巴甲,以其被网友戏称为“翻版王力宏”的形象,成功走进了娱乐圈,但同样未能在后续发展中获得太多关注。
参加《加油!好男儿》时期的蒲巴甲(中)
同届还有已经在乐坛展现过实力的马天宇,凭借一首《该死的温柔》红遍大街小巷。
参加《加油!好男儿》时期的马天宇
2007年,男性选秀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湖南卫视顺势推出了《快乐男声》。
这一年,陈楚生发布首张个人单曲《有没有人曾告诉你》占据音乐榜第一,并成为当年《快乐男声》冠军,掀起了一股“楚生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