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教授沈奕斐在《再见爱人》中,说过这样一个观点:
你知道最破坏爱的东西是什么吗?
最破坏爱的,是一方希望另外一方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不是说你所要他做的事情是不正确的,但是当你要对方去做这些正确的事情;
而对方没有做好准备,或者他不想做的时候,而你又再三强调,它特别容易产生的一个后果是——
你只看到了事,没有看到那个人。
被要求的那个人,常常会觉得,我当下的情绪是被忽略的,我的需求是被忽略的,我的意志是不重要的。
当我觉得我没有被看见,也没有被接受的时候,爱就不再流动了。
她的这番话,总结起来就是在说:
在关系里,尤其是以爱为基底的关系里,不要以自己的个人意志去强迫对方,这其实是一种“微妙的暴力”。
因为个人意志代表局限,我们认为正确的,可能并非对方所认同;
而强迫则是一种象征意义上的囚禁,囚禁了对方的自由意志,并向自己屈服。
一段关系之中,没有了自由就没有了空间,没有了空间就无法呼吸,爱就会窒息而亡。
很多人觉得,这太难了,根本无法做到。
两个人相处,总有意见不统一的时候;
这时候必须得有一方牺牲个人意志,事情才能推动,问题才能解决。
鸡毛蒜皮的事情那么多,赚钱养家的压力那么大,每个人都还有自己的脾气性格,谁有那么多“自由”可言呢?
最快速有效的办法,往往就是谁更强大、更权威就听谁的。
因为我们相信,假如有一个客观真相存在的话,强大和权威的那一方,相对更接近真理,能让事情相对更圆满,更有所谓的“话语权”。
比如,父母对孩子,老板对下属,老公对老婆或者老婆对老公。
这种思路,从某种程度上,确实能够很快解决争端,但它很容易变形成为“PUA”——
我认为我是强大和权威的,我是正确的,于是强迫你听我的。
虽然得到了结果,但也确实牺牲了爱。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关系越处越变味,越处越糟糕的核心原因。
那么,怎样既能解决问题,又能留住爱呢?
我认为,可以将关系中所涉及的事情,分成三个区域——
边界区、自由区、争议区。
第一、在边界区,制定共同原则和底线。
这是一段关系里,双方的三观重合区,占20%。
一些原则性的问题,忠诚和信任、行为和规范、经济和消费等等,在这个区域必须讨论清楚。
这些是关系中的“客观真理”,由它们构成了关系的基本框架,任何人不允许擅自突破,突破即默认关系解体。
比如出轨和背叛,欺骗和暴力。
当一方出现问题时,他就是关系中两个人的共同意志所决定的“过错方”;
需要自觉承担一切责任,而不存在“强迫”。
第二、在自由区,允许自己成为自己,允许别人成为别人。
这个区域,是双方的独立区和舒适区,占40%。
关系中的两个人,无论多亲密,也是两个独立个体,有着不同的皮囊,装着不同的灵魂和思想。
哪怕是爱人和孩子,也有着截然不同的成长经历、背景、性格、脾气、兴趣、专长。
我们是来享受亲密,而不是被亲密所吞噬的。
所以,在不涉及到共同利益的事情上,给彼此留出宝贵的自由空间来,专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尊重别人的意志和决定。
别担心“放养”会失控,相反,在搭好了框架之内的“放养”,才会让爱流动起来。
因为这是让对方感觉被看见、被接纳、被支持的最好时机,也是感觉到“被爱”的最好时机。
第三、在争议区,通过个人影响或者双方协商来处理分歧。
这个区域所占比重也很大,与自由区各占40%。
可能也是很多人最为关心的,牙齿和舌头打架了,到底该怎么办。
两个方法。
一是去影响而不是去要求。
无论是我们日常的人品、性格、双商,还是专业、能力、技能,最终都凝结为自己的“人格魅力”,这是一大影响要素;
针对某个具体争议时,我们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否双赢,态度、语气、共情力、沟通力和说服力能否让对方心悦诚服,也非常重要。
既然听“强者”的,那么“强者”本身就应该有足够影响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别人的看法和决策,并不自觉向自己靠拢。
影响力带来信服,信服带来统一,争议就会消除。
比如,在任何关系中,“身体力行”永远更重要,就因为是在影响而不是要求。
如果只会滥用身份角色、位置高低等外界赋予的权力“硬压”,甚至“双标”,那并非强者。
只是一个内核薄弱的“PUA者”,看见了自己,看见了事情,唯独看不见对方。
二是去协商而不是去强迫。
双方把争议摆在台面上,表达自己,聆听对方,最终讨论出一个两者都能接受的方式。
可能不是我坚持的A,也不是你坚持的B,而是一个顾及了双方的C。
协商的妙处就在于,它同时尊重了彼此的意志;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见彼此,交流了彼此,还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
所以它是一个在爱中处理争议的好办法。
写在最后
但凡要保留爱,那就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时间,因为真正的爱意味着同时在涵容至少2个人的意志。
与那种为了搞定某件事,而将其他人的感受利益尽可能排除在外,只满足自己的想法和需求的做法截然不同。
后者是“单打独斗”式的做法,代入到关系里就是高自恋型的做法;
最终只会透支一切爱意,让自己变成“单打独斗”。
哪怕自己是正确的、有道理的、有据可依的、符合客观真理的。
说到底,爱是一种主观感觉,只有让对方感觉到被爱着,我们的爱才生效。
它与“客观真理”不是一个维度上的东西,因而也有着不同的对待和保存方式。
关系里的“以人为本”,就是爱的养料,失去了被看见、被接纳、被尊重,一切都将荒芜。
愿我们都成为那个浇灌爱,而非破坏爱的人。
来源: MISS蔷薇(ID:vlook7232) 作者MISS蔷薇,厦门大学社会工作硕士,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专栏作者,原创爆文写手,已出版《厉害的人早已戒掉了情绪》《辛苦你啦,内在小孩》等畅销书。关注@ MISS蔷薇,查看更多原创文章,从心理学视角观世界,修自己。转载请联系原号。
专业心理咨询师,陪你探索自我,觉察过去的成长模式,引导发现解决问题的方向,更好地成为自己。
点击这里👉只需花1分钟时间,帮你智能匹配咨询师,还可以点击下方小程序,添加咨询客服帮你匹配适合你的心理咨询师,还可以领一份全方位心理健康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