祇园祭是京都每年一度举行的重大节日,同东京的神田祭、大阪的天神祭一起并称为日本三大祭,这其中又以祗园祭最为盛大。
祗园祭起源于距今1100年的
平安时代
。那时包括京都在内的日本全国都被瘟疫困扰,百姓认为这是牛头天王在作祟,因此在京都二条城以南的神泉苑竖起了66根鉾
(古代兵器中的枪或矛)
来去除污秽。
(一大早就热闹非凡的八坂神社)
每年的7月1日开始经过宵山、山矛巡行、神幸祭、花笠游行、还幸祭等诸祭行事,迎接神灵进行祭拜,在7月31日结束为期一个月的祭典活动。
节日期间整个京都张灯结彩,各个街头都会响起传统打击乐的器乐声,街上满是穿着浴衣的少女。
宵山祭是祇园祭的一部分。近年来大热的小说家森见登美彦的《宵山万华镜》描写的正是一对姐妹经历的一场奇幻宵山之旅。
15,16日的晚上18:00~23:00四条大街和乌丸大街的一部分将会变成步行街,平时行车的通道将全部开放给游人畅行,一边欣赏驹形灯笼,一边享受路边店铺上街安排的露天小摊。
(夜晚是宵山祭的序幕拉开之时)
不分国籍和习惯,大家都可以放开享受祭典的自由和快乐。青年男女们都穿上浴衣,脚踏木屐,三五成群地出来共享这节日般的盛况。
尽管
祗园祭
长达一个月,但真正的高潮是7月17日的前祭和7月24日的后祭。
在迎接神灵之前,为了驱除街道的邪气,人们会出动
“山鉾”
来净化街道,镇住瘟疫。
(大丸百货店展出的山鉾模型)
所谓“山鉾”指的是“山车”和“鉾车”,都是参加
巡游的彩车,一共32辆
。
“鉾”最重可达12吨,高的达到20米,依靠四个巨大的木轮子移动;“山”的规模相对小一些,有时候需要人们用肩膀扛着走。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高大的山鉾在组装过程中不用一颗钉子,完全依靠粗大的麻绳捆绑而成。每年巡游前一个礼拜,各个街区的人们就开始组装山鉾。
(山鉾当日巡回的路线)
山鉾巡行于17日早上9点从四条乌丸駅出发,绕了半圈后在11点30到达乌丸御池駅,结束巡游。
山鉾是用人力拖的,转弯的时候还需要在车轮下铺楔子。
山鉾上挂满了驹形灯笼,还有稚子人偶和商会送来的各种贡品,前方的顶部装有长刀鉾,在古代用来抵御瘟疫。
高温酷暑之下,身着平安时代服装的车夫们非但没有被炎热击退,反而齐声喊着口号拖动着巨大的山鉾,周围的观客们也会响起掌声来应援。千年以前,人们也是透过这样的风景,祈福着京都的平安吧。
前祭结束后的当天下午,就要举行迎神的
神幸祭
了。
下午4点,三座神轿从八坂神社出发在祭祀圈内的街道巡游,最终停留在四条御所。如果时间充裕,还可以在7月24日观看将神送回神社的后祭和还幸祭。
夏日、汗水、山车、吆喝声、人群,构成了京都的祭典意象,一改往日古都的恬然沉静,京都也可以如此喧嚣张扬。
编辑 | 逍遥
日本神户大学研究生在读,艺术文化专攻。
人生的三分之一是摄影,三分之一是艺术,剩下的三分之一是旅行。
从大雪纷飞的北海道、童话气息的阿尔卑斯山脉到蔚蓝的南太平洋海岸,步履从未停歇。
那么,做好准备和我一起去下一站冒险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