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开始集中比较各机构关于经济周期的模型,各家使用的参数、算法千差万别。但归纳总结出来,觉得主要有三种:一是时间、二是空间、三是相似度。第一种模型最重要的参数就是时间,比如周天王之前对于周期的划分,人生就是一次康波,包括三次房地产周期,九次固定资产投资周期和十八次库存周期,这个就是时间维度的周期;第二种是空间,这个更多是一个极值反转的概念,比如去年底广泛讨论的库存周期,因为企业库存的低位而做出补库的推断和遐想,还有失业率、产能、期限利差等中周期维度的讨论,都是一个思路。第三种就是相似度,通过对比目前的经济状态与历史上某些时期的相似度来推演资产价格的走势,比如利用大数据聚类分析等等,由于这个方法分不出周期长度,短周期的变化又相对显著,所以用这种方式划出来的基本是个短周期的概念。除了方法不同,大家所看的周期维度也有不同,短的有库存周期,中段看产能周期、金融周期等,长的有科技、人口等。
这些长长短短的周期因子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让关于周期的理论看起来神秘莫测,但以我目前浅薄的理解程度,我认为把握以下三点就够了:
短周期看拐点,中周期看极值,长周期看情怀
(mei yong)。
用周期视角对本轮进行复盘的话,风险点的梳理就会相对清晰。根据时间和空间的短周期模型以及大数据的聚类分析,去年9月份中国基本面开始见底企稳,拐点显现,美国大约滞后两三个月见底。这时候周期给你的信号是拐点已过,可以增配风险资产了。然而,那个时间去看美国的失业率、企业债务率、估值等中周期,指针明明白白指向中周期的尾部极值。中周期这种10年维度的指标,平时没啥用,但如果进入极值位置,就需要非常谨慎。在去年年底这种短周期给拐点,中周期给极值的时点,映射到投资操作上,就是别太浪。风险资产是肯定要布局的,在那个时点,这是必然的选择,但类二元的避险策略组合也是要standby的,信号一出,立即启用。
然而,只看周期是很难把资产配置这个工作做得完整的,因为周期更多是个战略层面上的事,解决的是三年维度配置胜率问题。再往下,要看宏观因子给出的相对性价比,包括增长、通胀、政策、估值、流动性等各个维度。但这个宏观因子的利用在不同的时间维度上又不一样,比如很多机构在用的几碗面打分模型,是一个季度或者月度层面的整体权衡,是战术布置。中长期定好配置盘,交易盘做波段就要去抓市场主要矛盾了,
不要用配置的思路来做交易,也不要用交易的思路来做配置。
所以,总结下来,就是
长期看周期,中期看组合,短期看回合
。
而五月下旬的回合应该又是基本面因素卷土重来
。
周三鲍威尔的电视采访,看表情很丧,大约被老板天天发朋友圈敲打精神压力大。讲的内容有三点:负利率没戏,经济超级差,然而我也没招请财政接球。虽然货币政策仍然保持不遗余力的宽松,但市场却被这个悲观的预期带的黯然失色。货币先行、财政接棒,是每个国家阻力最小的运作方式,开闸放水大家都开心,但要真金白银的花钱,就需要各方去权衡(扯皮),市场也会被这个节奏带着走。不光是美联储,咱妈更明显,周四MLF不续,周五缩量不降价,财政货币化一石头掀起千层浪,货币政策明显已经转向到了配合财政的阶段,但从周四周五境内利率的表现来看,对于央妈的这种克制却没有了更激烈的反应,一方面是逼近2.8这个重要的关口,另一方面一些不利的基本面因素开始接棒。
一方面,贸易战魅影再现,这周的消息特别多,中国商务部正考虑对从澳大利亚进口的大麦征收最高73.6%的倾销关税和最高6.9%的补贴关税,并在周三禁止4家澳大利亚牛肉产品加工商向中国出口牛肉;同时美国对华为的限制再度升级,全面限制华为购买采用美国软件和技术生产的半导体,包括那些处于美国以外,但被列为美国商务管制清单中的生产设备,要为华为和海思生产代工前,都需要获得美国政府的许可证。FRTIB(美国联邦退休储蓄投资委员会)也宣布将无限期推迟对某些中国公司的投资计划。贸易+金融双管齐下,对短期情绪的影响将在下周延续。
第二,疫情的数据有所反复,美国单日新增居高不下,香港多日零新增情况下又出本地新增案例,韩国夜店事件以及中国吉林舒兰升级,疫情数字仍然是主导短期情绪的重要因素。但我觉得,疫情与经济之间,存在两个不同斜率的阶段。疫情的拐点标志的是重启经济的可能性,而重启仅仅代表了经济从极端不正常到不太正常的阶段,这个斜率是非常陡的。但从不太正常到真正的恢复正常,还有漫漫的长路要走,别提这中间还会有由于疫情防控不利出现的反复。所以,四月出来的经济数据大家都不看,PMI是20还是10,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反正这里是个极低点,但后续的数据不可能不看,这个数据改善的速度很可能会miss市场预期,比如看很多的高频数据,比如北京的交通量、发电量等等,经济好像是已经恢复了八成,但实际上随便找个餐厅问问就知道了,恢复三成已经算不错了,其他消费娱乐场所连三成都不足,4月的经济数据也显示生产强消费弱的格局,这个趋势可能会一直持续,生产可能会阶段性向消费靠拢,经济低迷的程度有向下超预期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