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进入现代生活,最主要的是传统文化中的这些具有永恒意义的精神价值。
《周易》有两句话:“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试想,人生在世,何欲何求?无非是让自己修为得更好些,并希望事业有成,使成就感给自己带来快乐与荣誉。那么“进德修业”四个字可以说将人生志业的全部要义概括无遗。
而“进德”靠的是“忠信”,事业有成靠的是“立诚”。与人相处,则靠的是“和同”,即“君子和而不同”,即使不同,也可以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所以我认为,一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个是“和而不同”,是中国文化的大智慧,事实上给出了人类麻烦的解决之道。
“六经”中的这些价值理念,都是永恒的价值理念,永远不会过时。正如熊十力所说,它们是中国人做人和立国的基本精神依据。关键是需要让这些价值论理跟现代人建立有效的联系,使之成为每个人精神血脉的一部分。
所谓传统文化进入教育环节,国学和教育结合,其精要之点,即在于此。价值教育是国学教育的核心,施行得体,可以补充百年以来施行的单纯知识教育的不足。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说得明白:“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终始也。
至于五学,世有变改,犹五行之更用事焉。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存其大体,玩经文而已,是故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经立也。”此段话的意思,一是说仁、义、礼、知、信“五常”之德,具在“六经”;二是说《易》的地位最不同寻常,“与天地为终始”,是其它五“艺”之“原”;三是说由《乐》、《诗》、《礼》、《书》、《春秋》形成的五种专门学问,如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更替一样,在不同的世代会有不同的呈现。
至于如何学习和研读“六经”,班氏给出了“玩经文”的三字诀窍。“玩经文”的“玩”,是欣赏、玩味的意思,绝不含玩耍之义。就是反复阅读、反复欣赏、反复研习“六经”的文本,其结果必然是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易·系辞上》所说的“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也是这个意思。并不需要逐词逐句的背诵,能够理解“六经”文本的义理精神、“存其大体”就可以了。
而“六经”对于玩味诵习者所能够发生的影响,也不在于日常的有用还是无用,主要是通过对“六经”文本的玩味、赏析、研习,受其熏陶,可以收到“蓄德”的效果。“六经”是德教之书,于此可以得到证明。
“六经”文本读起来不无烦难,但《论语》事实上可以作为“六经”的简要读本,如同马一浮所说,《论语》里面有“六艺”,《论语》可以直接通“六艺”。孔子讲的道理,其实就是“六经”的基本道理,只不过通过夫子的言传身教,化作了日用常行,变得更为亲切、近人、易入。这是“四书”中另外的《中庸》、《大学》、《孟子》,犹不能与之相比并者。
《论语》是中国文化宝藏的宏明正学的第一代表,绝对堪称“思无邪”的传世圣典。传统文化进入教育,首先应该让《论语》成为各级学校的教科书,先选读,后全读,分级分层,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而且应该以诵读白文(不加注释的文本)为主,祈以几十年、上百年之后,使之成为中华儿女的文化识别符号。同样,学习国学,我认为正途也应该从诵读《论语》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