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赵民微分享
“赵民微分享”是赵民的自媒体频道。以长期的读书阅世经验,为您分析行业动向,判断经济大势,点评最新时事,指点心中迷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常青藤爸爸  ·  儿子在寒假狂玩游戏,我真的是太…… ·  14 小时前  
科学家庭育儿  ·  69.9元/2件!儿童卫衣、卫裤,纯棉亲肤好 ... ·  15 小时前  
科学家庭育儿  ·  99%的孩子数学成绩不好,真的不是因为笨,而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赵民微分享

刘梦溪:传统文化如何进入现代生活(三) | 正略名家

赵民微分享  · 公众号  ·  · 2017-11-24 19:49

正文



赵民微分享
文学/评论/经济/故事/生活
关注


作者 | 刘梦溪

来源 |中山国学堂


传统文化核心内容


马一浮还说,“六经”是中国文化的最高的特殊的形态。“六经”里面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学问系统,一个是价值系统。学问系统是很烦难的,所以治经学历来不易,只有少数专家才毕生沉潜其中。不仅是文本本身的问题,重要的是要有小学的基础。由小学入经学,是古代治经的不二法门。所以清儒的口头禅是“读书必先识字”。


但“六经”的价值系统则是面对所有的人的。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核心价值,可以说都在“六经”。特别是诞生最早的《易经》,固然是无可否认的占卜之书,但它同时更是中国文化论理价值的渊薮。


近年我从以《易经》为代表的“六经”里面,也包括后来作为十三经组成部分的《论语》、《孟子》、《孝经》里面,梳理抽绎出五组价值理念:一是诚信,二是爱敬,三是忠恕,四是知耻,五是和同。


最后的一组“和同”,就是孔子说的“和而不同”。


“敬”是人的自性的庄严,即自尊、自重、志不可夺。孔子说的“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的“志”,就是“敬”,就是不可易、不可被夺的人的自我精神的庄严。我认为“敬”是一个终极价值,已经进入了中华文化的信仰之维。


“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亦即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自己不喜欢、不希望的事情不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现已成为世界公认的道德金律。


“知耻”是《礼记·中庸》里的话,原文是“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并说知道这三者,就知道什么是“修身”了。耻感是人作人的不可或缺的从心理到生理的一种感受。所以做错了事,说了不合适的话,有了失礼行为,会感到不好意思。孟子讲的“四端”中的“羞恶之心”,就是“知耻”。按孟子的说法,如果没有“羞恶之心”,人就是非人了。同样,其他三“端”:恻隐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缺了哪一“端”,在孟子看来,也都不具备人的资格。所以我提出,“修身”应该从“知耻”开始。


“和同”指“与人和同”。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大。所以不同的人,可以互相交流沟通;不同的文化,可以对话互阐,可以跨文化沟通对话。《易经》“系辞”的两句话:“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把“与人和同”的思想概括无遗。《易经》的“同人”一卦,则是“与人和同”思想的全方位演绎。


把传统文化运用到现代生活中


传统文化进入现代生活,最主要的是传统文化中的这些具有永恒意义的精神价值。


《周易》有两句话:“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试想,人生在世,何欲何求?无非是让自己修为得更好些,并希望事业有成,使成就感给自己带来快乐与荣誉。那么“进德修业”四个字可以说将人生志业的全部要义概括无遗。


而“进德”靠的是“忠信”,事业有成靠的是“立诚”。与人相处,则靠的是“和同”,即“君子和而不同”,即使不同,也可以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所以我认为,一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个是“和而不同”,是中国文化的大智慧,事实上给出了人类麻烦的解决之道。


“六经”中的这些价值理念,都是永恒的价值理念,永远不会过时。正如熊十力所说,它们是中国人做人和立国的基本精神依据。关键是需要让这些价值论理跟现代人建立有效的联系,使之成为每个人精神血脉的一部分。


所谓传统文化进入教育环节,国学和教育结合,其精要之点,即在于此。价值教育是国学教育的核心,施行得体,可以补充百年以来施行的单纯知识教育的不足。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说得明白:“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终始也。


至于五学,世有变改,犹五行之更用事焉。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存其大体,玩经文而已,是故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经立也。”此段话的意思,一是说仁、义、礼、知、信“五常”之德,具在“六经”;二是说《易》的地位最不同寻常,“与天地为终始”,是其它五“艺”之“原”;三是说由《乐》、《诗》、《礼》、《书》、《春秋》形成的五种专门学问,如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更替一样,在不同的世代会有不同的呈现。


至于如何学习和研读“六经”,班氏给出了“玩经文”的三字诀窍。“玩经文”的“玩”,是欣赏、玩味的意思,绝不含玩耍之义。就是反复阅读、反复欣赏、反复研习“六经”的文本,其结果必然是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易·系辞上》所说的“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也是这个意思。并不需要逐词逐句的背诵,能够理解“六经”文本的义理精神、“存其大体”就可以了。


而“六经”对于玩味诵习者所能够发生的影响,也不在于日常的有用还是无用,主要是通过对“六经”文本的玩味、赏析、研习,受其熏陶,可以收到“蓄德”的效果。“六经”是德教之书,于此可以得到证明。


“六经”文本读起来不无烦难,但《论语》事实上可以作为“六经”的简要读本,如同马一浮所说,《论语》里面有“六艺”,《论语》可以直接通“六艺”。孔子讲的道理,其实就是“六经”的基本道理,只不过通过夫子的言传身教,化作了日用常行,变得更为亲切、近人、易入。这是“四书”中另外的《中庸》、《大学》、《孟子》,犹不能与之相比并者。


《论语》是中国文化宝藏的宏明正学的第一代表,绝对堪称“思无邪”的传世圣典。传统文化进入教育,首先应该让《论语》成为各级学校的教科书,先选读,后全读,分级分层,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而且应该以诵读白文(不加注释的文本)为主,祈以几十年、上百年之后,使之成为中华儿女的文化识别符号。同样,学习国学,我认为正途也应该从诵读《论语》开始。


关于作者

刘梦溪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