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百家争鸣”是什么?
所谓
“百家”,是指“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形成的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按照诸子百家的主要倾向,将其划为阴阳、儒、墨、名、法和道德六家,而东汉班固则将诸子百家划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儒、道、墨、法四家。
所谓“争鸣”,是指“诸子百家”之间相互论争和辩驳而形成的局面。
所谓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是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学派争芬
斗艳的局面,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大变革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
问二:“百家
争鸣”争什么?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代表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利益要求,对宇宙万事万物作出自己的解释,涉及到宇宙观、哲学观、政治观、人生观等许多方面,他们辩驳的论题主要有性善性恶之辩、德治法治之辩、王道霸道之辩、义利之辩等等。但“百家争鸣”的焦点是如何解决当时礼崩乐坏、诸侯纷争、政治动荡的社会问题,重建社会秩序,所以,“百家争鸣”实质上是各家“救世”方案之争。新课标教材介绍的主要是各派的“救世”主张,兹列举如下:
学派
|
代表人物
|
基本主张
|
儒家
|
孔子
|
“仁”,“为政以德”,恢复礼乐制度,有所改良。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
|
孟子
|
人性善,行“仁政”。
|
荀子
|
人性恶,隆礼重法。
|
道家
|
老子
|
道是万物本原,“道法自然”,物极必反,柔能克刚。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
庄子
|
崇尚逍遥自由
|
阴阳家
|
邹衍
|
五行相生相胜
|
墨家
|
墨子
|
提倡节俭,“兼爱”,“非攻”,“尚贤
”。
|
法家
|
韩非
|
以法治国,控制臣民,中央集权。
|
问三: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
教材认为出现“百家争鸣”的总根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具体包括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关系的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的瓦解,新兴士阶层的崛起以及统治者出于争霸的需要,礼贤下士,招揽人才的政策等。限于篇幅,教材没有展开论述,现进一步梳理如下:
社会大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原有的社会秩序被打破,旧制度不断瓦解,新制度不断确立,各国面临着如何富国强兵、在竞争中生存发展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新的思想和理论为其服务。这是“百家争鸣”的根本原因。
经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使一部分人有闲暇从事学术研究和思想探讨。
新兴阶层的崛起:
随着宗法分封制的瓦解和经济的发展,
“
士
”
阶层从贵族宗法体系中游离出来,他们受过教育,有知识和技能,渴望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纷纷著书立说,形成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思想主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新兴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手工业者等小生产者等不断崛起,加上逐渐没落的旧贵族,他们各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和社会理想,促进了“百家争鸣”的出现。
宽松的政治环境:
各国统治者基于竞争压力,相对放松了对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允许不同的思想和学说自由发展、自由争鸣,以吸引人才来为自己的统治出谋划策,在争霸中发展、壮大自己。
文化基础:
周王室东迁,大量典籍文物流散到民间,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频繁,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为思想文化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灵感。
科技因素:
自然科学领域如天文学、数学、农学、医学等方面在春秋战国时期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一方面提升了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水平,另一方面也为一些哲学思想和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