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针对论文《人如其名:面孔的姓名刻板印象(We Look Like Our Names: The Manifestation of Name Stereotypes in Facial Appearance)》的一篇论文解析, 该论文于2017年2月发表于《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期刊(JPSP)》上。该研究作者包括Yonat Zwebner, Anne-Laure Sellier, Nir Rosenfeld, Jacob Goldenberg 和 Ruth Mayo 。
概述
长相影响着社会感知,而社会感知其实也影响着长相。我们的名字是我们的第一个社会标签,每个名字都与特定的性格、行为还有长相相对应。随着我们慢慢长大,我们对自己名字的刻板印象应以及周围的人对这个名字的刻板印象最终会在我们的脸上体现出来。我们按照众人的期望成长。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我们倾向于通过长相判断他人的性格特征,那么反过来,我们对他人性格特征的判断是否会影响他人的长相呢?以往的研究聚焦于面孔对社会认知的影响,忽略了社会认知对面孔的影响。本文研究者关注面孔的刻板印象,研究了社会标签对面孔的影响,发现面孔和社会认知可能是双向影响的。
道林·格雷效应(Dorian Gray Effect):当你年纪渐长,你的容貌会比年轻时更明显地反映出你的性格特质,即内在因素(比如人格)会影响外在的容貌。
名字和自证预言:名字通常是父母给的,似乎与我们的容貌没有关系。但是名字包含着社会信息,比如父母给我们取一个文艺或者阳刚的名字,那么他们以及周围的人就会以相应的方式对待我们,我们会接收这些社会信息,将其纳入我们的人格和自我概念当中,进而影响我们的容貌。这是一个社会建构和自我验证的过程。
面孔-名字刻板效应:当你想起一个名字时,会不会想起特定的面孔?名字和面孔都是个人独特的标签,两者是紧密联系的。
研究方法和样本
本文研究者给被试者看各种陌生人的照片,下面放 4-5 个关于名字的选项,其中有一个是此人的真名。
研究1A:让被试正确匹配名字和面孔,以121位以色列学生为被试,以网络上的以色列成年年轻人的面孔图片为研究材料;
研究1B:与研究1B类似,以67位以色列学生为被试,以研究者给100位学生拍的照片为材料;
研究2:让来自另一种文化背景的被试正确匹配名字和面孔,以116位法国人为被试,以法国人名和面孔图片为材料;
研究3:目的是验证面孔-名字配对效应依赖于面孔信息,被试是110位以色列学生,材料来自研究1B。
研究4:电脑也可以正确匹配名字和图片,消除人类基于偏见的判断。
研究5:目的是检验不同文化中名字图式对面孔-名字配对效应的作用,被试是112位法国学生和123位以色列学生,材料是法国人、以色列人的名字和图片;
研究6:目的是检验面孔-名字配对效应是否存在于容易控制的容貌特征(比如发型)中,,被试是192位以色列学生,材料是3种容貌信息(完整的面孔、内在的面部特征、发型)。
研究7:目的是研究面孔-名字配对效应中关键的面部区域是什么,研究方法是使用研究4中的算法去生成热图(heat maps);
研究8:目的是验证昵称或外号也会影响容貌,被试是40位以色列学生,材料是研究者给拥有昵称的学生拍的照片。
研究结果
除了长相,其他任何可能暗示被试的因素,比如衣服、种族、发型等都被严格控制,被试者们只能凭着感觉瞎猜。按理说,如果被试者是完全瞎猜的,那么他们的平均正确率应该是20%到25%。然而,在多场实验下来,被试者们的平均正确率高达40%!
在研究7中,研究团队利用电脑技术,检测分析了几千张拥有同一个名字的人的面孔,发现同名的人在眼部和嘴部具有相同的面部特征。他们还利用电脑技术绘制出了不同名字的人的平均脸型,每个名字都会带来差异极大的脸。
研究启示
人们不会仅仅把名字当做一个名字,而是一个文化概念。这个概念是人们基于名字的发音、含义、其他拥有这个名字的人(包括名人)等信息形成的。当人们拥有这个概念后,就会对拥有这个名字的人形成相应的刻板印象,认为这个人应该拥有什么样的容貌和性格特点。
当然,这项研究还很局限,比如名字的常用程度往往会影响其被选择的概率。
此外,研究者们利用电脑进行了虚拟的脸部辨别的试验。首先让软件学习整个数据库中80%的人们的脸型以及名字,并利用学到的信息应用于剩余20%的人脸识别过程。
当然,不管算法本身的程度如何,整个试验本身规模较小,因此未来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去理解其中的机制。而且,相关关系并不代表因果关系,因此在研究者们能够真正找到名字和面孔之间的逻辑关系之前,这一结论下得还为时过早。
参考文献:
Ruth Mayo et al. We Look Like Our Names: The Manifestation of Name Stereotypes in Facial Appeara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February 2017 DOI: 10.1037/pspa0000076
来源:唧唧堂
编辑:PXL
近期热门文章Top10
↓ 点击标题即可查看 ↓
1. 数学是什么?
2. 漫画 | 李政道和杨振宁是如何获得诺贝尔奖的?
3. 激光笔发出的是激光吗?不是吗?
4. 火焰的本质是什么?
5. 关于薛定谔,你不知道的七件事
6. 盘点那些著名的学术造假事件|315特辑
7. 大龄硕博,你还能纯粹地喜欢一个人吗?
8. 宇宙一直在膨胀,为啥你不会受其影响而变胖?
9. 打死你也猜不到的14个数字规律问题
10. 世界到底是不是确定的?
点此查看以往全部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