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创业的核心问题和正确节奏
很多创业者一直困惑投资人问的问题每年都不一样。
去年大家关心的是收入流水跟增长,今年没有这个问题——今年大家首先问你有没有毛利、获客成本多少、多长时间能赚回来……这是非常典型的现象,投资人更关心商业系统模式——这是好现象,反而会减少整个行业很多的泡沫和躁动。
对于创业者来说,需要关心的是商业模式是否成立,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解决什么问题,不能只想到一个概念,而是要清楚想解决什么问题、给用户提供什么价值。如果一个 CEO 连这个问题都回答不清楚,那这个公司肯定是没有希望;同时要对创业的节奏、融资的轮次把握好。
▲资本的寒冬期需要尽快证明商业模式
在 A 轮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找到正确的商业模式,至少从逻辑的判断上,这个商业模式可能可以成立;但是在获得 B 轮投资前,必须要确立可行的商业模式,B 轮投资人不可能为一个概念买单,必须要证明一个商业模式是成立的;C 轮投资是拿了 B 轮投资以后,再证明这个是可复制的,比如说A轮是在上海或者北京证明商业模式成立,C 轮时就要再扩张到二十几个城市。
创业者的几个误区
公司应该怎么花钱,同样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一个误区就是很多创业者拿了 A 轮投资以后就觉得自己很牛了,开始大手大脚的花钱——这是最大的一个错误。中国互联网过去 15 年,任何一家成功的企业,A轮融资都是非常非常困难、非常痛苦的。去哪儿当时见了市面上所有投资人,没有人投他,我们是他唯一的一个 TS。滴滴也是,滴滴见了二十家基金,基本上都见过了,那时候他流动的钱基本花完了。为什么这些公司能够成功呢?因为他们经历过融资的困难,他们知道融资是不容易的,所以他们的每一分钱都花的非常谨慎。
▲证明商业模式前严格控制成本!
第二点就是千万不要精益求精、闭门造车,做互联网公司一定要尽快的上线,然后通过实际的数据继续获得用户的实际反馈。传统企业的反馈周期没有互联网公司那么快,可能需要一年、两年的反馈周期;而互联网公司最好是一天、两天的反馈周期。
比如当初滴滴上线的时候,只做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功能:用语音打出租车,而语音是没法做大数据分析的。但是正因为滴滴及时上线,才抓住那个风口:2011 年的七八月份上线,距离北京的冬天有三四个月的时候去获取市场,到了年底每下一场雪,用户就翻一番。但是如果滴滴追求十全十美,到了冬天才上线,他们就错过风口了。
而一个互联网公司创业的窗口期都有至少几十家、上百家公司在做,为什么是你能成功出来?这时候拼的不是短板,而且创业者的长板。然后把业务优势转化为融资优势,再把融资优势转化为业务优势,正向循环,就有机会进入半决赛。
第三个误区就是很多创业者在初始的时候就一下去获取很多用户。但即使你有资源,即使你不用花钱去获取用户,如果一开始让大批的用户失望了,再把他们招回来,成本可能要十倍以上。所以要尽可能在小范围内去实验你的产品,先导入几千个、几万个用户,去看他们的反馈、用户行为是怎么样的,然后再去逐渐放大。
▲不要迷信补贴!
真正好的产品一定会获得强口碑传播,像滴滴、映客都是这样。早期用户不是补贴换来的,任何一个需要去补贴的用户都是伪需求,不是刚需。我们只喜欢用一种补贴,就是靠补贴来清场。当初滴滴打代驾、打拼车就非常典型的案例,靠资金优势来挤压市场,用补偿去清场。
▲密切关注用户留存
在互联网里,大部分的商业模式需要去获得用户、“管”用户,但核心问题是你能不能把用户留下来。我比较关注的是六个月的留存,一个标准是六个月能不能留下20% 的用户。而且用户留存和天花板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也就是长期用户留存行不行。
▲GMV/流水留存提供了更多内涵信息
创业者一定要密切的监视这些数字,而且互联网最好的优势就是数据可以告诉你每一个版本的更新、每一个运营的变化,用户留存是不是得到了改善。
▲伤敌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先拼长板,再拼短板!
投资人最喜欢看到的曲线就是,每一次版本的用户留存率都在提高,投资就会有很大的信心。比如一个企业三年前获取了 100 用户,这些用户当月花 100 美金;三年以后,这些留下的用户还能花 70 美金,这个数据是非常强大的。
▲钱要花在钢刃上,投资在人才、技术和核心竞争壁垒
投资人到底在关心什么事情?我觉得投资人非常关心毛利的变化趋势——毛利可以低,但是要有提高的潜力。这反映了企业到底有没有给用户提供价值,如果你给用户提供的是真正有价值的,那毛利率是可以提高的,总有一天会覆盖上你的成本。
如何防御?善用兵者,未虑胜,先虑败!
最后我想说,今天的互联网是年轻人的世界。今日头条张一鸣是 83 年的,滴滴程维也是 83 年的,小红书毛文超是 85 年的,饿了么张旭豪是 85 年的,OFO 戴威是 91 年的……互联网真的已经进入了年轻人的时代。现在说实话,七零后创业我们已经不太敢投了,做互联网或者金融领域的都不太敢投了,那基本上都是八零后的天下了,所以我也非常希望见到更多优秀的年轻人。
我确实发现互联网基本都是从年轻人开始普及的,所以我现在每见一个朋友就想看他的手机,看他手机电量的消耗,他在哪些 APP 上消耗电量,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实际应用情况。
像我前面讲的,最近几年资本开始越来越强大,这确实是以前没有见到过的现象。当初像京东,京东我为什么不敢投资,就是觉得这个商业模式非常需要钱。京东在上市前一共才融了 12 亿美金,但滴滴现在已经融了 100 亿美金了,美团融了 60 亿美金,饿了么已经融了 20 亿美金,可能还要再融,资本的力量已经非常的强大。
所以对创业者来说,尽快保持速度,我觉得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你比对手晚了半年,甚至晚了几个月,你可能就没有机会了。
创业者要在保持本心的同时积极地拥抱资本,能够做到把业务优势转化为融资优势,再进一步把融资优势转化为业务优势。
而对于早期创业者来说,选择正确的 A 轮投资方至关重要,会对于创业公司的后期发展方向、资源等等都有很大影响。
王强总结
王强(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
我用六个词来总结啸虎的分享。
战略:一个团队最后能从小成长,最后到大,成为“独角兽”,并且最终能够站在“独角兽”这个阵列里与正确的战略密不可分。
节奏:包括企业内部的节奏,还有企业外部竞争节奏。节奏是什么呢?不断要把业务优势转换为资本优势,然后再迅速在新的资本优势上,转化为新一层业务优势,然后不断再转化为另一个层次的资本优势。
速度:如果转型太过缓慢、太过保守,或者是太过膨胀时,回应的速度不够,就会丧失机会。
敬畏:敬,由尊重而起的;畏,必须承认对手有一个杀手性的东西是很难超越的。但是如果能把这个“畏”转化成内化的东西,让你的对手在某一个层次去敬畏的话,很可能你会最终战胜对手。
如履薄冰:当你赢得了先机,不要认为胜券在握。每天、每时、每秒、每刻,如果你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态,会走得长久。
团队:团队在共患难之后,能不能共富贵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难的一点。在团队中,一个最重要的 CEO 的品质就是,要不断的追问:问自己,问团队,问用户,问产品,问服务……而且这个问题追问越深,逐渐会形成 CEO 的战略思维,和分析的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最终才能在资本和企业之间构成一种游刃有余的状态。
此文内容经朱啸虎先生审阅确认,转载请勿对文章进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