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燕姿在今天她生日的特别日子里,发布了一首新歌《守护永恒的爱》,是为了向歌迷传达心意,感谢歌迷长久的陪伴,而她最近作为星推官所参加的一档综艺《明日之子》也颇具热度,这一次的复出,也许是为明年出道二十年的巡演做预热与准备,在第二期节目中,有一位叫做李泽珑的选手,在演唱完毕后,出现了一幕令人非常感动的追星场面,她说自己喜欢孙燕姿十二年,会唱她的八十多首歌,
然而在说到“小时候没有钱看您的演唱会,长大后您却不怎么开演唱会了”之时,也令孙燕姿感动得落泪。
李泽珑看资料是1996年出生,那么根据她所说的推断,她在十一岁的时候开始喜欢孙燕姿,那是2007年,差不多也是孙燕姿第二次淡出歌坛的时候,其实对于孙燕姿最广泛年龄层的歌迷群体来说,李泽珑在粉丝里也属于后辈了,而孙燕姿最早且最广泛年龄层的一群歌迷,应该是85后人群,在华语歌坛的千禧年盛世之时,这部分群体正处于中学的青春时代,这其中想必就有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孙燕姿的音乐曾伴随着你的青春、成长、升学、毕业、工作、甚至结婚生子,你从那个时代追星族的一员,到如今成为家庭的中流砥柱,也许当下流行排行榜的新歌你多半都没有听过,如今层出不穷的新人你也叫不上姓名,一个又一个时代过去了,然而昔日她那些曾感动过你的经典歌曲却是相伴一生的记忆,并许久地流传下去,又影响着一批又一批更年轻的听众,用时下流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
孙燕姿那些广为传唱的经典,随便一数都不计其数,《天黑黑》、《遇见》、《我怀念的》、《开始懂了》、《我不难过》、《逆光》、《第一天》、《绿光》、《雨天》、《奔》、《神奇》、《我要的幸福》、《我也很想他》、《我的爱》、《眼泪成诗》、《克卜勒》……实在是不胜枚举,如今的歌手们拥有这样的一两首都已经很难,二十首更是天方夜谭。
然而在孙燕姿的众多歌曲里,还有很多没有火遍大街小巷但依然经典的作品
,
这些歌有一些是冷门金曲,在那个时代由于打歌资源有限未能脱颖而出;有一些是资深粉丝的最爱,它有着很多隐秘而动人的情愫;还有因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变化,作品传播更为圈层化,一些本该
传遍大街小巷的佳作离爆红却有一步之遥
,我挑选出了十首最具有代表性的,来看看这些歌曲你是否有听过?
这首歌在孙燕姿的作品里有着特别的地位与意义,几乎每一个天后都有这样的一首歌,成为了少数群体的“anthem”,它并不直接表明是对某一群体的支持,具有高度而宽泛的代入性却有准确的所指,又通过具有相关与暗示性的字眼,来给特殊群体以隐晦的支持,这种隐晦可能是因为唱片工业的规则与主流传播的限制,但是这种隐秘却又契合着群体的境遇,形成一种相互不言自明、反而更为默契的心声互通,更加私密,如密语般特殊且动人。
这就像蔡依林在金曲奖上,《玫瑰少年》获得年度歌曲奖的获奖感言,这首歌本是写给因举止女性化而遭受霸凌致死的台湾男孩叶永志,然而她说,这首歌时刻提醒自己,
任何时候,你都有可能成为人群中的少数,因此更要有同理心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这段话说的相当好,不仅表明自己与你们同在,更是揭示出活在这时代的人,每个人都可能会面临的险境与危机,即使与你无关,但是你的发声都将变得极有意义,将某一特定群体的境遇,上升到了普世关怀的层面,因而意义更加深重。
这首歌妙在结构十分独特,旋律特别,我们都知道,一般流行歌分为主歌—副歌—桥段,而
这首歌像是用三首歌的桥段部分串联起来的,由桥段构成的主歌,由桥段构成的副歌,而串联这些“桥段”的还有一个桥段
,每一段转变得都出人意料,却又一气呵成,另类又契合,让整首歌的听感变得十分特别。记得很多年前,快女有位选手唐宁唱了这首歌,放在当时可以说无论是选曲还是演唱都很不错,音色还很有辨识度,属于模仿孙燕姿但保持着自己辨识度的歌手,能选到这首歌来比赛,想必也是青春时代深受孙燕姿影响,只是不知如今唐宁在哪里,是否还在唱歌。
这张专辑里还有另一首歌《飘着》,在歌迷心中的地位与《漩涡》是同等的,《飘着》同样也是一首很不错的冷门歌,编曲风格像是融合了某种New Age元素所形成的大气磅礴的气势,在零零年代中后期,华语这样的歌曲越来越多,某位同辈的天王级男歌手如今就很喜欢这种风格,近年甚至做了一张专辑都有这种风格的影子,《飘着》就像是这类歌曲的早期的一个雏形。
害怕是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的一个词,尤其是副歌“害怕夜深人静时总想起你,还是害怕不经意的听见你的消息”配上煽情的旋律,其代入范围之广、切入心事之普适,充满杀伤力。
在Start世界巡演唱这首歌之前,她先唱了一首曾写给郑秀文的《Someone》,那是她大学时创作的一首歌,歌曲写的是不愿意为恋人委曲求全去做虚假的自己,哪怕会导致这段关系结束。她曾照着恋人理想中的标准来打扮,可当望着镜子里的自己时,却纳闷这个怪胎是谁,这就是孙燕姿曾经非常鲜明的一种人格形象,独立、自我、倔强且充满原则,而紧接着唱的
《害怕》,就是为这种坚定而倔强的自我,所付出的夜深孤独、回忆如脉冲刺痛的情感代价
。
然而其中的那一句“还是害怕突然宁愿当初没有决定”,当你懂得了《Someone》的她再来听这句,才会发现她的这种“害怕”与那些深夜情感泛滥的“害怕”有着本质区别,原来到最后,她心有余悸的是当时亏得没有在一念之差的妥协中迷失了自己。
她勇敢放弃后的害怕是一种自我抉择,而那些追悔莫及的害怕只是一种情感后遗症。
最初我以为这是银泰集团的企业歌,后来才知道不是,而是孙燕姿经常会路过这座建筑,堵车的国贸桥上给她了一个情感能够安放的借代体。不得不说,银泰这个名字,作为歌名确实有种格调,银&泰,富裕、太平、长命、安定、奢华,并且它不取金,而取银,反而
有种暗沉而古老的光泽以及低调的荣华之感,
属于都市里的岁月静好,现代社会瞬息万变中的一点安定,某种意义上说,银泰这种汉字拼接出的意蕴,也与如今功成名就、珍视羽翼、岁月静好、欲望淡泊但尚有志向的孙燕姿的气质相契合。
整首歌编曲很有格调,配合着歌词与演唱,它满足了某类群体对于都市的冷漠、奢侈、未来与欲望的幻想,将一切浓缩在一座高楼之中,而这座高楼也只是这林立着的建筑群里的渺小的一座,站在楼下,满目迷惘,现代而苍凉,天色昏黄、雾霾深重,这高楼里,又是在此为梦想打拼着的外来都市人的聚集,投射着各自的情感、欲望、幻想与归属,一座物欲横流、固若金汤的都市物体,却被她唱得冷淡、脆弱又没有尽头,实在是别具一格。
这首歌的主歌很有格调,简约疏朗的钢琴与和弦,它不像是一首台湾流行歌,而像一首简单纯粹的英文民谣,发这张专辑的时候还没有出那张《Start自选集》,然而她在那翻唱专辑中所彰显出来的童年与青春时代所受的音乐影响,其实在这首《相信》中就已经先一步显出了雏形。
“相信”在她身上可以分成两种词义,一个是信念,一个是直觉,这无疑是孙燕姿身上很有魅力的两种特质
,她有清醒而独立的自我意识,内在坚定而不随众流,同时就像我曾经写过的他所带有的原生、聪慧、更似先验性的一种直觉。信念感,是歌手具有自我而坚定人格的内在支撑,而直觉,是天然而本能的引导与指引,这首歌可以说是孙燕姿早期人格形象的多种特质的一个混合与统一,因此意义特别。
吴青峰在《歌手》上翻唱了这首歌,称这首歌是他青春时代举足轻重的印记。歌曲所唱的是令人怀念的青春时代,
也只有在年少之时,每一个投入的决定与冲动都是那么郑重其事,那么的具有一种年少的意气风发与踌躇满志之感,青涩的举动在自己的世界里彰显着雄伟的色彩
,
连一次出走都叫做逃亡
,听来世间险恶、生死攸关,散发着生命历险与探索的跌宕。而长大之后,那种自我赋予意义的年少修辞都逐渐消失在生活的繁琐庸常、生计的七零八碎之中,再难有那种美好的虚张声势之感了,不知在成熟之后,是否还能鼓起勇气再来一次浪漫的逃亡。
这首歌是《跳舞的梵谷》中孙燕姿自己推荐最多的一首,与《跳舞的梵谷》相呼应,在孙燕姿自己看来,《跳舞的梵谷》这张专辑是带有疯狂与阴暗色彩的,因为她说“人不可能永远活在光明,都有阴暗的一面”,然而又希望人们专辑听到最后会回到一个美好的状态,所以这首歌有一个很美的意境,并由她自己写词,她也解释过极美的含义,
“极美的意思是无论你爬多高,叶子终究会掉落下来,无论如何大家最终都会在麦田里相聚,一起极美欢庆,欢庆着生命。”
这首歌如果是在过去的时代,也许又成了一首传遍大街小巷的金曲,但是在这个时代,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技术的传播方式让这首歌只能成为一首在某个范围内非常有热度,但未能渗透到更多圈层的歌,有些可惜。孙燕姿虽然近些年远离主流视野,但她了解外界现状与时代的变化,
她在《明日之子》上说,如今出道的年轻人实在是很辛苦,因为互联网,大家的注意力都被极大的分散了,你需要拿出浑身解数才能被人看见。
半句再见,是口中曾说出了再见,但有一半的记忆与印象还留在心底,那一半是留给自己做时间的纪念与深情追忆的不肯道别,至于为何不肯,也许不舍、不甘、不忍、不醒,总之,世间的每一句简单的再见,一半是自然发生与遵循世事的告别,一半是隐藏着言不由衷与多少无解。
“而你在心里面,要怎么道别”,在唱这首歌的七年前,孙燕姿还唱了一首《在,也不见》,那首歌里,林夕写到“原来再见,就是在也不见”,跟七年后的这首《半句再见》形成了一种揭示性的呼应,
原来迟迟不肯说出的那半句再见,是因为一旦说完整了,就真的成了不见
。然而多年后,历经世事,穿梭风雨,不舍的终于舍得了,是发现了生活中也许还有更重更值得东西;不甘的也放下了,时间总会缓解与淡化一切;不忍的也决断了,世事烦琐磨损着一个人曾经脆弱的心肠,让它变得坚硬,才够更好的存活于世;不醒的终于醒悟了,往日的一切成为过眼云烟后,才明白当初烦扰着的,一半属于自我愚弄,一半属于作茧自缚,于是终于“说这半句再见,已过了多少年。”
这首歌可谓是孙燕姿“冷门神曲”的代表,这首歌在曲风上并无特别之处,像是一首女创作人的清新民谣,
然而这首歌的厉害之处,是它似乎从一开始就预示出孙燕姿二十年后的心灵成长,它以青涩形态接通了孙燕姿的十几年后的成熟气质
,以懵懵懂懂的描绘呈现出了最后越发醒悟的内心,最初与最后原来都是一体的“和平”,所以,这首歌的人格,是超前的、超龄的、甚至是有预见性的,哪怕是换一个编曲包装成为她当下的作品,也是十分的顺理成章。
“和平”就是孙燕姿的人格特征的一种,也是她的音乐气质的一种。她的媒体形象是“和平”的,她很少激烈表达,极少争议,温和而理性,避免冲突;她的音乐气质是“和平”的,歌中的感情观知情知趣,顺其自然,舍得退让与舍弃,没有那种风风火火死去活来的爱情悲歌;她的道路是“和平”的,她欲望淡泊,没有强烈野心,几次在事业高峰时淡出歌坛,回归到家庭生活之中。“在兵荒马乱中找到和平”,这兵荒马乱,于她是人心浮躁的复杂娱乐圈,于歌词是感情生活中的恩怨纠葛,于听众,也许是在青春时代那些年轻浮躁的夜晚感受到了一点内心安定与慰藉,同时能代表这一点和平的人,必定得有一个坚定且清醒的内心。
她多次淡出歌坛,其中不乏在事业最巅峰的时期做出这样的决定,在最近的《明日之子》与一些采访中,她谈论到过这几次淡出的代价是巨大的,有句话她说的很好,她说,“人们害怕脱轨,是害怕失去一些东西,比如金钱与名利,但是如果你不脱轨的话,你可能会失去你自己。”
她至今都认为,在最忙的时候喊停,是理智的决定。2011年之后,她结婚生子,生活的重心转为家庭与小孩,曾经一年发三张专辑的高频率改为四年一张的低频率,产出作品速度极大地减缓,
某个日本作家曾说过,年轻人往往认为,先把生活放在一边,专注投入事业,等到功成名就时再享受生活,然而后来才会明白,热爱与投入生活本身就应该与成就自己同时发生,如果你将生活搁置在后,作为未来的一种延后,那么它是无止境的,你将永远没有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