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眺山峦雄壮,近看河水辽阔。冬日时节,兰州市红古区湟水—大通河交汇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游客在步道上悠闲散步。正在河边巡查的红古区海石湾镇海石湾村河长张忠华说,过去河岸上是光秃秃的一片,枯木杂草丛生,垃圾杂物堆放,水土流失严重,现在经过建设,已经变成了市民休闲观光的“打卡点”。
湟水-大通河交汇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2.59亿元,治理面积73公顷,治理长度8公里,分两期实施,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生态护岸、生态隔离带、生态廊道等。目前,项目一期已完工,二期正在加快建设,现已建成护岸、堤顶路、生态隔离带各3.2公里,完成绿化18.6万平方米及相关配套设施等。
红古区水务局的工作人员介绍到,以前这里是大片的盐碱地,土壤碱性很大,还堆积了大量砂石,植被成活率极低,后来请甘肃农业大学、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对近50亩湿地土壤进行检测,并通过施肥、微喷灌溉改良土壤,才让这片盐碱地焕发出一片新绿。
湟水-大通河交汇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绿化面积已达15万平方米,种植新疆杨、旱柳、垂柳、榆树等树种4900余棵。项目的植被达到32种,有马莲、石竹、狼尾草、早小菊等。该项目既显著提高了植被覆盖率、有效提高了河岸水土保存率,又为许多野生动物创造了栖息地,同时还对红古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在黄河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保护中起到关键作用。
除了在水域的治理上做出的不懈努力外,红古区还高度重视采煤沉陷区和大气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实际举措,有效改善了红古的生态文明环境。
窑街作为甘肃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自上世纪50年代起,大规模开采煤炭资源,形成了大面积的采煤沉陷区。自2013年起,红古区政府实施窑街沉陷区生态治理工程,彻底治理恢复窑街生态环境,累计治理沉陷区面积3000亩,其中完成造林绿化2700亩,极大改善了窑街采煤沉陷区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条件。
另外受工业排放污染等问题的影响,红古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形势严峻、难度大。红古区政府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严格落实“六个百分百”抑尘措施,完成窑街煤电维简及更新改造、兰铝5项大能源改造等节能技改项目,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5%以上,空气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强调,甘肃要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红古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切实维护黄河水域的水体健康,不断努力创建“黄河之滨也很美”的生态文明城市。
2024年12月,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张晓强在红古区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红古区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强调红古区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
保护好生态环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红古人民携手同心、共同奋斗,定能谱写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新篇章,努力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共创生态文明新红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