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万科周刊
万科周刊是万科集团自媒体,纸刊于1992年创刊,是国内业界第一本企业内刊。企业视角,人文情怀,理性观察,万科周刊,不止是内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晨明的策略深度思考  ·  【广发策略】躁动主线明确、但低位成长也有黄金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万科周刊

说说租赁住宅、城市更新与组织变革|万科中期业绩会问答

万科周刊  · 公众号  ·  · 2018-08-21 20:10

正文

万周按

8月21日, 万科2018年中期业绩推介会在深圳举行,万周整理了文字和视频。



中期业绩推介会问答


“为普通人服务


问: 近期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坚决遏制房价上涨,随着调控政策密集出台,开发商普遍感觉压力很大,您上任半年来感受怎样?如何看待这个行业的未来?租赁业务成为新风口,万科在这方面有何进展?谢谢!



祝九胜(万科集团总裁、首席执行官)答:


做任何生意、任何企业都有压力,做任何职位,也都有压力,我个人也时时刻刻感觉到这种压力。中央政治局会议坚决遏制房价上涨,把“过快”两字去掉,表明了政府调控管理市场的决心非常大,针对重点城市出台了一系列具体调控措施。作为行业参与者,我们自己也赞同这种方式,毕竟这些措施对整个行业长期发展、建立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都非常有好处。我们也不断在调试自己,不断适应新的政策、新的要求。在这个行业做了这么多年,我们仍然有基本的观察、基本的态度、基本的看法,这个行业的空间仍然还有,容量仍然还很大,城镇化的进程依然没有完成,租赁市场才刚刚开始,机构化介入的时机刚刚到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或者在整个城市里关于空间、关于不动产等各种服务需求还非常大。所以,我们对整个市场、对我们自己的业务前景有一个基本的信心。


当然,我们不能纯粹靠信心过日子,还是要靠每天跟客户高度互动,有效洞察他们的需求,不断在他们生活当中起到更好的作用,能够在这种交互过程中去创造本来应该有的价值,这方面我们也在做一些有益的探索。过去我们作为一家纯房地产开发商,只要关注客户满意度这些比较粗放的指标就能做好运营,今天我们在追求客户满意度的同时,也在客户忠诚度、客户推荐客户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也初步取得了一些效果。更多的时候是客户在教我们,当我们真正跟客户有效互动的时候,我们会以客户为老师,客户参与到我们很多价值创造过程,比如在工地,现在就有开放日,客户走进来,对工地提一些要求,提一些想法、看法。我相信,只要把客户真正有效连接住了,把需求洞察住了,保持跟他们高效互动,这门生意就有得做,我们无非是当好农民种好地,靠辛勤劳动创造价值、分享价值。


您的第二个问题涉及到租赁住宅,最近媒体朋友都非常关注。其实这个市场还是一个比较传统、古老的市场,租赁住宅是百年前、千年前就有的生意,历史上只是众多分散的业主、房屋的主人提供给分散的需求者,也叫C2C业务。传统租赁住宅的运作,表面看没有什么规律,实际上我个人判断是最市场化的,因为提供方和享用方都非常分散,非常众多,这是真正市场化的机制。最近一两年,确实有一些资本、机构介入了这项业务,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机构在这个市场的占比非常低。考察机构在一个城市住宅租赁的介入程度,一般会用渗透率指标,从我们的观察来看,目前机构渗透率非常低,机构的介入十分有限。万科把住宅租赁作为核心业务,是战略的自然延伸,我们从城市配套服务商到城乡建设与美好生活服务商,我们坚持为大众服务、为普通人服务,为普通人盖有人住的房子,这个逻辑延伸到租赁住宅,也是为大众服务、为普通人服务,大众业务、普通人业务才是我们的主渠道业务。


我们对租赁住宅有三个定位:第一,坚持初心,不忘初心。我们为什么要做这项业务?因为每个城市都有新人进入,我们希望为他们提供有尊严、能够融入城市、较高性价比、有一定舒适度的租赁住宅,给他们提供一个居住的解决方案,从资本回报来说,媒体朋友比我们从业者还清楚。第二,响应号召,响应整个社会的需求,党和政府把租购并举作为新时代的新要求,万科响应这点,不断在这方面做我们应该做的事。第三,积极探索,机构介入租赁市场,确实属于相对新鲜的事情。一个新生事物往往会面临种种问题,所以即使有人提出质疑,我们也心平气和,客观、实事求是跟各方解释、沟通、互动。正因为租赁住宅是新型业务,我们在观察它的同时,也会给予一定的耐心。万科坚持做租赁住宅,是因为这是一个正确方向,是我们的主航道,我们也会不断培养这方面能力。新事物的成长需要过程,这当中肯定会有一些遗憾、不足,希望媒体朋友发现问题及时告诉我们,我们及时改正。


“做城市的有机更新


问: 万科7月份收购了太古冷链项目,在物流板块,万科究竟有何规划?未来要做到什么样的程度?万科在城市更新改造方面有何布局?



张旭(万科集团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答:


万科7月份收购太古冷链仓储业务,其实是基于我们的行业定位——城乡建设与生活服务商。为千家万户老百姓的食品安全贡献一点力量,这是我们介入冷链仓储业务的初心。冷链仓储这个行业在中国才刚刚开始,中国人均仓储保有量只有欧美国家的约五分之一。美国冷链仓储业务排第一和第二的公司,加起来占全国市场份额的40%以上,是相对集中的。在中国,冷链业务很分散,各家做自己的冷链仓储和配送,没有形成一个行业,这是老百姓最大的痛点。食品安全、药品安全,都是老百姓的痛点。既然是老百姓痛点,就应该去做。


太古冷链是中国这个行业里做得最好的,无论在仓储选址、产品设计、生态环保理念,都做得很出色,而且有700多优质客户,可以迅速和我们结合起来。我们和太古冷链合作,会带来更大的协同效应,一方面我们会整合自身资源,另一方面会把太古团队保留下来,他们有经验,有非常高的标准。我们的资源和他们的经验,加上我们建立的行业标准,加上智能化、信息化,并通过人性化的管理手段,我们能够在这个行业里做得更好,能够为美好生活、为老百姓食品药品安全做出更多贡献。


第二个问题,我愿意花多一点时间介绍。万科是一个很人文的企业,在历史上我们做过天津水晶城、武汉的张之洞博物馆等,我们做了很多这方面的项目。但从这几年的外部经验来看,一个城市的更新,不是简单把它拆了再盖起来,而是必须把老城的文化、历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城市焕发更多活力。我们到国外发现,千年教堂、百年社区街巷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和历史发展相结合,不断注入新的内容,我们今天做城市更新,要赋予时代的意义和内涵,传统与现代结合,城市才有活力。老建筑做保护,承载的都是历史记忆、历史文脉、城市文脉,它不仅是建筑,更是艺术。


城市更新,我们首先想的不是开发、拆除,而是保护原来的建筑风格、风貌,这样才能在新旧交替过程中保留城市独特的风貌和风格。上海、北京等城市都是因为有历史、有文化,老的建筑得到保留,我们才能看到这个城市的风格、 风貌 尊重历史文脉,保护城市记忆,打造公共空间,激发城市活力,这是我们做城市有机更新的基本想法。


一个城市要实现它的活力,路径是多样的,我给大家介绍三个万科的项目。第一个是上生·新所,它是上世纪20年代由美国开发商开发,一开始是美国海军俱乐部,后来又变成侨民度假场所,二战期间曾被日本人占用,解放后变成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所以叫上生所。我们起了一个名字“上生·新所”,目的是帮助它焕发新的历史风貌。上生·新所承载了中国近代变迁史,为了让这个社区还原风貌,里面的17栋不同时期的建筑,我们都做了针对性的保护和规划。上生·新所这个片区解放后就没有开放过,今天全部打开了,上海市民除了可以到上生·新所感受历史、文化之外,我们在里面还加入了休闲、时尚、美食等内容,很多高端的时尚用品都在这里发布,现在已经是一个网红时尚区。


第二个项目叫“仓前九里”,位于福州烟台山。福州是五大通商口岸之一,烟台山历史上是领事区、外贸基地和航运中心。百年前,十几个国家的领事馆、外国商行、教会、学校、医院都聚集在这个地方,上世纪20年代梁思成、林徽因曾在这里居住,电影明星胡蝶、文学家郁达夫、叶圣陶也都曾造访此地。这是一个非常有历史、有文化的地方,百年历史风云变化,今天看上去有点破旧,但它形成一个山地街巷和一个尺度空间非常小的街巷。我们2015年获取这个项目,就是看到它的历史文脉,我们请了62位工匠,对44栋建筑、9个街巷进行了修缮,给它们注入更多内容。虽然到今天修缮工作还没全部完成,但已经在网上被大家称作是“世纪沧桑后的芳华重现”,欢迎大家前往体验。


第三个项目叫永庆坊,在广州恩宁路,清朝时是中国南方经济的核心区,有商业又有粤剧,是当时很多人流连忘返的一个地方。这里有詹天佑故居、李小龙祖居,我们重新翻修,将其变成一个小博物馆,它就变身为艺术之地。我们的做法还是保留所有街巷肌理,把文物全部保护下来,引入一些创意办公场所,在很多年轻人待的地方建立了一个文化广场,让所有老百姓都可以在那里聚集。现在,永庆坊变成了一个旅游地,一个游客到广州旅游必须打卡的地方。如果说十几年前我们做天津水晶城是尝试,今天做这些项目,能帮助我们看到城市的未来,更好地参与城市有机更新!


“组织变革,始于人归于人


问: 今年以来万科内部有一系列变化,内部变革的原因是什么,是因外部环境推动还是内生主动求变?



孙嘉(万科集团执行副总裁、首席财务官)答:


万科内部有句话,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这么多年,万科人一直强调危机意识,骨子里有自我变革的基因。危机意识、自我变革基因让我们一直不敢懈怠,从住宅开发到今天城乡建设与生活服务商,从职业经理人到事业合伙人,背后都是非常实在的变化。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