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今的我是满腹梦想的青葱,自从干过产品经理之后满腹的梦想就变成满腹的脂肪了。面壁大师是我最佩服的人,他对什么事情都看的很透彻。
——老郑
首先要讨论的问题应该是,在中国金融机构经营的环境下,产品经理能否发扬匠人精神,一直踏踏实实的搞产品研发。如果可以,那么我们这个文件就可以结束了。
可惜,我认为是不可以。中国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打破了职业世袭体制,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普通人通过自我奋斗完全可以达到极高的地位,而日本等所谓匠人精神的国家通常是不允许随意更换工作和身份的。比如刘邦朱元璋等社会底层人可以当皇帝,但是在日本,长尾景虎为了当官要改名成上杉谦信,丰臣秀吉由于是农民出身改了名字也不能当将军,普通人想换个工作,通常要换祖宗改姓氏。所以中国聪明人都在忙于高考光宗耀祖,醉心于某种专门的技能被认为是没有出息的行为,而在匠人国家由于换社会身份很难,所以只能去研究专业。所以在国内,如果产品经理就醉心于踏踏实实写自己的合同,连公司领导都会认为你是废物,想办法把你赶走让价格更加低廉的应届生来替代。所以为了生存,产品经理应该自己考虑好未来的发展方向。
目前中国资产管理领域还属于作坊式运作,即以手工师傅(基金经理)为核心,其他的都属于跑趟打杂的伙计,因此成为基金经理就是产品经理的最佳出路。当然这个过程比较困难,产品经理通常要先拍好股票或固收投资总监的马屁,找机会被“招安”到投研部门,从打杂开始,做研究员或交易员,然后一步一步混到投资经理,这里面需要自己努力,更需要贵人提拔。有很多小弟马屁拍的不够,或者没能满足领导的“需求”,最后也没能混到投资经理。最近出了FOF这个投资工具,很多产品经理感觉这是改行做“师傅”的捷径——终于不用被“潜规则”了。但我感觉搞FOF不太好做,投资和写合同终究不同,没经过投资训练的产品经理直接去操作FOF还需要自求多福。按照曾志伟的台词:路怎么走,让你们自已挑。
如果不做“师傅”,那么剩下的比较好的路就是做产品总监了。这属于最常规的发展路径,但遗憾的是产品总监之上很难发展,只要老的产品总监不滚蛋,后面的弟兄们就只能慢慢排队,屁股多位子少,所以这条路也很漫长。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产品经理要完成总执行者向组织者的转变,具体而言包括:
1、重点培养一些小弟,并有效形成组织。光光拉人头是不够的,关键要设计好谁能有什么特长,各自扮演什么角色,这才叫组织,否则叫乌合之众。
2、自己形成风格和观点。即对产品和市场行情形成认识,能够预测哪类产品在下个阶段受欢迎,同时不触怒证监会。这样弟兄们跟着你还有前途,公司聘用你才有效益。
3、慢慢等机会。从产品经理混到产品总监,最好不要搞日本鬼子那套“下克上”。在中国乱臣贼子没好下场,所以只能熬,如果自己的公司没机会,那么就考虑换个平台吧。
4、当了总监之后,要给自己的兄弟们想好出路。兄弟们中肯定有不少是有进步要求的,要尽量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愿望,当然也没有必要脱袍让位,但是帮弟兄们想想未来,终究也是大哥的本份。
产品总监很难再往上升了,这一般就是产品经理的顶点,他们的未来还是产品总监。
如果既没能被投资部门“招安”,也没能在产品经理的江湖中混成老大,那么产品经理混十年左右,可能就只能设法退出武林笑傲江湖了。原因很简单,江湖容不下你了,比你年轻的小弟有的是,公司要你个老东西干吗?但是笑傲江湖不是四处流浪,总要有个安身的所在,一般归路有以下几种:
1、自己去创业。比如开个私募基金、互联网理财之类的公司,依靠自己的知识和关系网开辟一类天地,万一那天有市场行情赶紧把公司卖了套现,从此逍遥快活。
2、去银行等能养老的金融机构,例如银行托管部等,虽然收入有所下降,但是起码能熬到退休。
3、去做“大忽悠”,通常是从事培训等业务。给晚辈们介绍介绍经验,混口饭吃。
长期来看,无论做到什么级别,笑傲江湖都是所有金融从业者的归宿,所以早走出去几步,也未尝不是好事。
人生哲学:持续的学习很重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