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烟被认为“有百害而无一利”,对健康带来的风险众所周知,而酒却被誉为“百药之长”。“关于饮酒和健康的信息比比皆是,到底该信哪一个?”有这样疑问的人应该不少。现在,就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梳理一下饮酒的利与弊。
酒的历史源远流长。这些酒都是利用酵母使谷物或果实发酵制造出的“酿造酒”。酵母广泛分布在土壤中,分解糖分得到能量(腺苷三磷酸,ATP)时产生酒精(乙醇)和二氧化碳。也就是说,我们喝的酿造酒是酵母产生的副产品酒精。
除了酿造酒以外,还有把酿造酒加热、蒸发并冷却后使酒精度(体积百分比)提高的“蒸馏酒”。蒸馏酒包括威士忌、白兰地、白酒(烧酒)等,其中有的酒精度甚至超过了60%。酿造酒的酒精度最高大约20%,因为超过20%的话,酵母就不能存活。
酒是利用酵母发酵(分解糖,产生乙醇和二氧化碳)制造而成的。米酒和啤酒是谷物中所含的淀粉被分解成糖(糖化)后发酵制成的。白酒和白兰地等蒸馏酒是将发酵后得到的液体经过蒸馏(加热使其蒸发,然后冷却得到纯度更高的液体)制成的。
是否善饮取决于遗传因素,也就是说基本上是由与生俱来的基因决定的。之所以用“基本上”这个词,是因为有一些原本不太能喝的人,一点一点地持续喝下去,最后会变得多少能喝一点。但这样的人,由酒精带来的健康风险更大,需要更加当心。
饮酒后,酒精顺着血流被运送到肝脏,通过乙醇脱氢酶(ADH)转化为乙醛。乙醛是毒性很高的物质,除了会引起面孔潮红、血压下降、心悸、恶心等醉酒反应(脸红反应),还很可能引发癌症。
除此之外,乙醛还可以通过肝脏的乙醛脱氢酶2(ALDH2)转化为毒性较低的醋酸(乙酸)。之后,醋酸返回到血液,在肌肉(骨骼肌)中被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酒精的代谢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几种,但身体摄取的80%以上的酒精都是通过这样的途径被ADH和ALDH2代谢的。
是否能喝酒,主要取决于ALDH2基因的种类(类型)。ALDH2基因有正常型和突变型,突变的基因产生的酶代谢乙醛的能力较低。我们体内具有2个(一对)等位基因,因此,ALDH2基因的类型包括:2个均为正常型(野生纯合子:能喝酒),1个正常型、1个突变型(杂合子:能喝一点),2个均为突变型(突变纯合子:完全酒精不耐受)。
研究表明,突变纯合子类型的人只喝一杯啤酒就会面孔潮红、心跳加速,产生醉酒反应。杂合子类型的人喝约180毫升米酒的酒精量不会有问题,超过这个量就会陷入醉酒状态。东亚地区突变纯合子类型的人较多,而欧美人90%都属于野生纯合子类型,所以酩酊大醉的人较少。
通过简便的“酒精药敏试验”就可以大致判断出自己属于哪一种类型。在纱布上滴几滴消毒用酒精,贴在皮肤较柔软的部位(如上臂内侧等),通过皮肤是否会变红来判断。如果7分钟内变红则为突变纯合子类型,完全不能喝酒;如果7分钟内没有变红,那么继续贴10分钟(共17分钟),如果变红了就是杂合子类型;如果还没有变红,就可判定为野生纯合子类型。
除此之外,ADH基因虽然不像ALDH2基因的差别那么大,但其中一部分(ADH1B)也分为作用较强的(ADH1B-2)和作用较弱的(ADH1B-1),拥有作用较弱的基因的人和其他人相比,饮酒对健康带来的风险更高。
喝酒后变得口齿不清、胡言乱语、纠缠他人的人被称为“醉鬼”,那么“醉”到底是什么呢?从医学上来讲,是指乙醇给大脑等中枢神经系统造成的急性影响。提高声音、作出大胆行为,都是由于大脑皮质的控制机制发生了麻痹。
大脑皮质指大脑的表面部位,人类的大脑前方(前额皮质)尤其发达,掌管着思考、创造性、理性等人类特有的大脑高级功能。但如果喝了酒,随着饮酒量的增加,前额皮质功能发生麻痹,控制功能就会失效。
从好的角度解释,可以说饮酒会使人从日常的压抑中解脱出来。适量饮酒会使人感到放松或情绪高涨,能够轻松地和人说话,因此会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具有正面效应。
能喝酒的人喝1~2瓶中瓶(500毫升)啤酒(换算成酒精大约20~40克)后大约30分钟,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可达0.05%~0.1%,达到微醺程度。当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超过0.1%,就是平时所说的醉酒状态,到0.35%以上就会陷入失去意识、呼吸肌麻痹、大小便失禁等急性酒精中毒状态。
酒精不仅能作用于大脑皮质,还会深及大脑的更深部位(大脑边缘系统和大脑基底核),有可能引起饮酒欲望或对酒精的依赖。
虽然醉酒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但对于睡眠只有负面影响。饮酒过量会影响REM睡眠(快速眼动睡眠)的机制。过量饮酒后,睡眠变浅,次日醒来后会觉得不舒服,这是因为大脑没有得到很好的休息。
另外,酒精还有利尿效果,使上厕所变得频繁,因此会影响睡眠。由于大脑呼吸中枢受到影响,也有可能造成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睡眠时呼吸反复暂停,可能引发各种疾病)的恶化。
有些人睡前会少量饮酒,但很多医生一致认为最好不要为了助眠而饮酒,因为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原因以外,逐渐增加饮酒量会带来酒精依赖症的风险。
大致来说,要代谢一合米酒的酒精(约20克)需要约3个小时。也就是说,即使喝了3合米酒,喝到晚上10点,到次日早上7点酒精也会完全被分解(不过多少存在一些个体差异)。虽然这一点经常会被人误解,但实际上并不是因为血液中的乙醛浓度高就会引起宿醉。宿醉可以说是饮酒所造成的身心创伤。
宿醉的症状有头痛、恶心、呕吐、胃痛、腹泻、头晕、心悸、倦怠感、嗓子干、忧郁状态等多方面。研究表明宿醉会对每个人最薄弱的方面产生影响。市面上销售的含姜黄素的饮料只能给人安慰,实际上并没有能治疗宿醉的药。脱水就补充水分,头痛最好使用对胃刺激小的对乙酰氨基酚(镇痛药)。如果胃痛的话,高舒达(法莫替丁片)等药(H2受体拮抗剂)比较有效。但随着时间推移,宿醉会自然消失。
一般认为,如果酿造酒和蒸馏酒的纯酒精含量相同,则酿造酒比较容易宿醉。“酿造酒中含有各种各样的副产物,里面可能会有引起宿醉的物质。例如葡萄酒和米酒中含有‘胺’这种物质,会引起头痛。
酒中虽然有能量,但几乎不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食物纤维等营养元素。也就是说,如果什么都不吃只喝酒,容易引起营养不良(多发于酒精依赖症患者)。但如果想一边饮酒一边保持营养均衡,那么摄取的热量必然会过剩。并且,酒有增加食欲的效果,不知不觉之中就会吃得过多。很多爱喝酒的人就是这样走上了代谢综合征之路。
代谢综合征指内脏周围脂肪堆积形成的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等状态。如果放任不管,有可能引起2型糖尿病、动脉硬化、肝脏损害等疾病。
有流行病学报告指出“一定量的饮酒对健康有益”。据说,男性平均每天摄入酒精30克、女性平均每天摄入酒精15克,不论酒的种类,都会使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循环系统的死亡风险降低三四成。并且有数据表明,如果控制在这个量以内,就可以增加被称为“好胆固醇”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这样就具有抑制动脉硬化、改善心功能不全、预防脑梗死、降低糖尿病风险等效果。
研究表明,喜欢酒的人一般不会喝了适量的酒就停止。据统计,平均每天摄入60克以上酒精的人,脑出血的风险增加2.2倍,脑梗死的风险增加1.7倍。多项数据表明,即使是日平均饮酒量很少,但一次喝酒2小时,男性一次摄入酒精超过70克、女性一次超过60克,就有可能由脑梗死和循环系统疾病引起死亡,这一点尤其要注意。
酒精和乙醛会提高口腔、咽喉、食道、肝脏、大肠、乳房等的癌症发病率。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极少量的饮酒也会提高患癌风险,对于癌症来说没有“安全饮酒量”。欧洲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表明,男性患癌的10%、女性患癌的3%是由饮酒引起的。
那么,到底怎样饮酒是正确的呢?并没有适合每一个人的正确的量。只有根据自己的体质和健康状态并综合饮酒的利弊,在换算成纯酒精每周300克的范围内,每个人决定适合自己的饮酒量。笔者也是葡萄酒爱好者,但只在周末会饮用,并且将每天平均的酒精摄取量控制在15克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