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要返工啦!开不开心哇?
上班前,波叔推荐一部小短片,小菠菜们看完赶紧洗洗睡。
《校合唱团的秘密》
片子来自匈牙利,导演叫克里斯托弗·迪克。这可是今年
第89届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
得主。
整部片子只有26分钟。
导演的获奖感言说:
这个奖献给唯一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的人,他们就是孩子。
合唱团到底有什么秘密?
女孩索菲刚转学到新学校。有一天偶尔路过,听见校合唱团在排练,她被美妙的歌手所吸引,不由得停下脚步。
她向往的神情被和蔼的校长看到。校长告诉她,他们的合唱团很有名,获过很多奖,最重要的是,原则很开放,任何人只要喜欢唱歌,就可以成为其中的一员。
这么民主?
这么平等?
索菲心花怒放,当然马上加入。就这样,她成了合唱团新成员。
还很快在合唱团里结交了好朋友丽萨。两人交换完礼物就算是“义结金兰”了。
第一次参加合唱团排练,老师就通知了他们一个重大消息:离全国大赛只剩十天,如果他们在比赛中胜出,就可以去瑞士旅行。
老师很自信今年合唱团一定能获奖,因为他们是国内最优秀的合唱团。
索菲很兴奋,也很紧张。
排练一开始有些生疏,但是她很快就进入了状态。
排练愉快地结束后,孩子们高高兴兴领了糖果就走出教室,音乐老师却把索菲留下来。
要开小灶吗?
并不是。
老师告诉索菲,下次排练时,她必须要默唱。
默唱是什么?
就是
假唱
。就是张嘴对口型,不可以唱出声。
为啥?
老师说,索菲刚入团,唱得还不够好,为了不影响整体水平,她必须不被观众听到她的声音。
如果她想参加全国大赛,这就是条件。
而且这件事情不能让其他同学知道。
索菲心里当然不开心,但乖巧的她还是答应了。
放学回家,她开始对着镜子练习……默唱。
再次参加排练,她已经可以做到神情并茂地默唱了。
但是,无论表情动作怎么丰富,还是引起了旁边丽萨的注意。
丽萨问索菲为什么不唱,问了好多次,索菲每次都随便找个理由转移丽萨的注意力。
两个女孩每天一起上学,一起放学,一起听音乐,一起排练。日子一天天过去,仿佛也挺快活。
但是有一天,丽萨实在忍不住了,以为索菲在闹别扭不肯唱歌,还劝她不要任性影响比赛。
听完好友的劝告,索菲心里是一阵一阵的委屈。
她不想再隐瞒而伤害了友谊,只有说出实情:是老师不让她唱。
从此以后,索菲继续默唱,可是丽萨却无法淡定了。
自从知道秘密之后,她排练的时候就多了个心眼。果然,她发现默唱的不只索菲一个。
直觉告诉她,这不公平。
仗义的丽萨为朋友抱不平,终于在排练时任性了一把,当堂顶撞老师。
她说:
这不公平。
但是,老师却给她好好上了一堂课:
我知道你很喜欢合唱团,大家都喜欢,都想成为其中一员。这里的每个人都在努力付出,让我们保持第一。没错,甚至那些没唱出声的也是。不是每个人都像你这么有天赋,如果只允许有天赋的人加入,这样公平吗?但如果让所有人都唱,我们就永远成不了最优秀的。有些同学唱不好,这是事实,我从不想点名让谁丢脸, 这不是他们的错。
不知道这小丫头能不能理解老师的话,但即使是对成年人,这段话似乎也是有理有据,没什么毛病,很难反驳。
作为中国人,我们对这套
“顾全大局”
逻辑一点都不陌生。
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唱《歌唱祖国》的红衣小姑娘
林妙可
吗?
她也是“默唱”。
全世界误以为属于她的那个天籁之声,其实来自
杨沛宜
。
所以我们也许很容易接受这样的逻辑:
作为成年人,老师要考虑的东西要复杂得多。
要让所有喜欢唱歌的孩子都能参加合唱团,但喜欢唱歌不代表你唱得好,既然参赛必定要争取获奖,那就必然有人要做出牺牲。
要参与,还是要获奖?
两个都要。
所以她让所有孩子都能够参赛露面,但是让部分孩子不露声。
听完老师的解释,丽萨默默地回到自己的位置。
大家继续该真唱的真唱,该假唱的假唱。
虽然反驳不了老师的歪理,但丽萨的直觉告诉她:
这是不对的。
不反驳,不代表她理解、她认可。孩子只认一个理:
每个人都应该有权利唱歌。
小小风波搞得排练不欢而散。
回去后两个女孩还是愤愤不平。她们悄悄商量了一个计划,并且悄悄地将它付诸现实。
比赛日终于到了。
舞台上,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
老师站在台前指挥。
预备,开始!
可是,台上一片寂静,所有人都懵了。
同学们个个神情并茂,张着嘴似乎唱得很享受,可是谁也没有出声。
这是集体默唱!
无论老师怎么命令,就是不出声。
没错,索菲和丽萨的计划就是说服同学们集体默唱。
这样做,既是表达对老师的抗议,也是以退为进,争取每个人唱歌的权利。
最后,老师被气得直跺脚,羞愧难当,干脆躲进后台不管了。
老师刚离开舞台,台上就响起了歌声。
丽萨亮起美妙的歌喉,带领合唱团的小伙伴们唱响他们熟悉的曲子……
这一次,没有人默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