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年间,镇上有个叫徐寿的善人,就与两岸的开明富绅相商,想联合发起在蒲汇塘上造几座石桥。徐寿的倡议得到众人赞同,大家好不容易筹足资金,便派人到江西邀集工匠,到福建采伐桩木,从常熟、无锡运来石料。货到人齐,选了个吉日良辰就动工了。
但是想不到,由于水急浪高,这桥桩就是打不牢靠,好不容易竖起了桥墩,可是没几天就被冲塌了。徐寿他们不罢休,塌了又建、可建了又塌,弄得人们精疲力竭,仍无良策。
这一天,阴雨绵绵,河水急涨,无法再施工。徐寿正吩咐工匠们收工,忽见一条小船从东面疾驰而来。船到渡口,下来一位银须白眉的老者。徐寿感到,来者非同一般,忙上前讨教解难之策。老者笑笑,点头说愿助一臂之力。只见他不慌不忙地兜了一转,到肉庄上借了一把斩肉斧头回来。众人好生奇怪,又不便多问,争相探身观望。
老者上了小船,来到桥桩边,口念咒语,挥起斧头,对准木桩,每根猛敲了三下。霎那间,整个渡口似地动山摇,而河水突然静了下来,一根根木桩也都乖乖地缩进水面。
众人见此情景,连声欢呼。
徐寿上前向老者作揖道谢:“师傅神功,多谢相助!”老者却说,桩虽打好,但造桥还会有重重难关,大家唯有齐心协力,才能按时完工。说罢,他随手将手中的斧头往桥桩缝里一抛。
徐寿忙率众齐声应答:“多谢师傅指点!”
转眼间,那老者已撑小船往西飘然而去。
桥墩从此竖牢,塘桥顺利造好,而日后无论天灾人祸,塘桥从没有塌过一块石板,因此有人讲“全靠玉斧垫了塘桥”。此事越传越奇,老者抛在水中的肉斧,被传为“玉斧”。七宝人乐意信以为真,将这“玉斧”称作“七宝之一宝”。
也许,这“玉斧垫塘桥”的故事仅是一则民间传说。然而,倡建蒲汇塘桥的徐寿确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
史料记载:徐寿(1493-1569),字永龄,号鹤田。为人仗义,他不惜耗尽家财,与本镇好友张勋(字启龙)一起募建塘桥。经数年努力,终于正德十三年(1518)把桥建成。就此,塘南形成南大街,长二百步,河北形成北大街,长三百多步,塘桥连接南北大街成为镇区中轴线,从而奠定了七宝老镇的基础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