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月9日发稿时止,上海网上房地产显示,已有143个类住宅项目(即商业性质住宅)被暂停销售。
这些项目多数位于嘉定区、浦东新区、松江区,牵涉华侨城、万达、宝龙、绿地、龙湖、卓越、融创、融信、富力、上海农房、申通等多家知名企业旗下多个项目。
1月8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走访多个在网上房地产显示“暂停销售”的公寓项目售楼中心,有销售人员表示项目有房源可售,但样板房“在整改”,可以收取意向金;个别项目的销售人员对前来咨询的消费者表示项目没问题。
上海住建委已于1月6日表态:为保障购房人的合法权益,规范市场秩序,自1月6日起,市住建委会同相关部门对商业办公项目进行集中清理核查,在此期间暂停此类项目的网上签约。
类住宅市场的无序发展已引起上海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高度关注。据上海中原市场研究中心数据显示,由于资金的涌入,2016年全年商办类产品(类住宅为主)均价涨幅达到44%。2016年1月份成交均价为2.2万元/平方米,到12月成交均价已达3.17万元/平方米。据相关部门统计,纯商办楼单价约为同地段类住宅单价的60%左右,类住宅单价约为同地段商品住房单价的60%左右,甚至达到80%。
这就不难理解有的房企因利益驱动而图谋以商办性质获取土地,却做成住宅上市销售,争取更高的投资回报。商业利益驱动之下,上海类住宅在过去几年乱象丛生。
上海市住建委称,部分商业办公项目存在较为严重的擅自改变房屋单元空间分割、私自接通燃气管道等改变房屋使用性质情况,使得房屋结构、消防等存在安全隐患。同时,一些项目还在销售中进行虚假宣传,严重误导购房人。
比如,2016年11月,有媒体曝光松江九亭高科技工业园区一家公司违规在工业土地上建造商住楼;在松江九亭地铁站周边,有项目以LOFT产品销售,但规划图纸上却显示是“工业厂房及辅助用房配套综合楼”。
上海自2015年4月1日起实施《关于加强公寓式办公建筑规划管理工作的意见》,将公寓式办公建筑定义为:“带有独立卫生设备的单元式办公建筑”;其建筑控制要求为:每一分隔单元的建筑面积不小于150平方米,层高不大于4.5米。尽管如此,仍有商办项目开发商采取先通过验收,再将之隔成小单间销售的做法获利。
多名业内人士指出,当下类住宅发展情形既影响了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成效,也可能对上海未来发展产生破坏性影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知情人士处独家获悉,上海市相关部门此前已在各区走访和座谈摸底类住宅市场情况,发现目前类住宅项目在规划建设、市场销售、验收登记、后续管理等环节存在职责不明、监管失察、底数不清等问题。
记者从可靠信源处了解到,上海有关部门建议从四个方面全方位落实类住宅整顿:
☆ 加强对政府职能部门在审批、验收、办理产证过程中的失职渎职行为的问责力度;
☆ 对房企、房产中介的不规范行为制定“负面清单”并严肃处理;
☆ 市区联动、堵塞监管缝隙,着力完善办公类项目的设计规范、预售审批、联合验收等措施,健全类住宅监管机制、抓紧研究针对类住宅的限购政策等;
☆ 严守政策底线,在合同签订、交易登记等环节强化咨询服务与风险提示,加强舆论引导,对各种误导性的宣传推介要追究责任。
根据相关部门的建议,上海或将对擅自改变产品用途的项目实施整顿,并从规土部门规划审批、住建部门预售许可、规土部门规划验收、住建部门办理产证等关键环节细化研究有效管控违规行为的具体办法,落实商办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