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周刊  ·  30岁后,什么是最稳赚不赔的投资 ·  昨天  
单读  ·  浅薄而低级的快乐,我配拥有吗? ·  3 天前  
读者  ·  最近尽量不要随便网购! ·  3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住在旅游城市,我不想再接待“穷”朋友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生活周刊

移民“上岸”的海外中产,中年开始集体回国了?

三联生活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25-02-14 18:00

正文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静思
前几天,我和朋友约出来吃饭,她给我爆了一个惊天大雷:她和伴侣决定下半年回国了。

朋友多年前赴美留学攻读博士,读书期间认识了当时同样在国外求学的伴侣。毕业后,俩人结婚,然后像不少留学生一样,经历了找工作、生娃、等绿卡一系列打怪升级。如今,他们夫妻二人都在美国的制药公司工作,按人民币换算,薪资相当于国内的执行董事甚至副总裁级别。去年,他们顺利拿到了永居身份。

虽然双职工家庭带一个孩子确实辛苦,但得益于海外完善的低龄育儿托管体系,加上可观的收入,他们磕磕绊绊地把孩子带到了相对好养的4岁。在我看来,朋友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怎么突然就要转身离开了?

《三十而已》剧照
朋友说,自己回国薪资直接砍半,确实纠结过很久“值不值得”的问题。 但伴侣在海外工作受阻、发展有限;再考虑到父母,她和伴侣都是独生子女,双方父母都已经六七十岁,虽然目前身体还算健康,但年纪摆在那里,每次视频通话父母总是说“我们挺好的”,每次回国探望,她都能明显感觉到父母断崖式的衰老——父亲变得健忘,母亲的背越来越弯,两个人的生活越来越依赖彼此。基于种种考量,还是反润回国发展了。

朋友也清楚,在国外抚养孩子更轻松、教育压力小、工作没那么辛苦、生活质量相对高,也许以后会为了孩子的教育再考虑其他可能性,但人生的选择本就没有完美的答案,至少在当下他们只是做了最适合全家的决定。

《初来乍到 》剧照
“要不要反润回国发展?”是近年来华人圈热议的话题之一。无论是美国、加拿大、澳洲还是欧洲、新加坡等地,总有一波又一波的华人会发此一问。

与“留不下来的留学生”相比,“反润回国的人”抉择更艰难。前者几乎是无路可选,而后者通常指那些已经拿到海外永居身份、自己有一份不错的工作、甚至已经在海外成家立业在安稳扎营的人。他们做出回国发展的选择,不是打包行李、卖车、退房、然后动身启程如此相对轻松的几个动作;背后要考虑的是职业发展、孩子教育、养老适宜度等诸多“人生大事”。

《小舍得》剧照
关于反润回国发展的群体究竟有多少,目前没有官方统计数据,但打开各类社交平台,输入“回国”“反润”等关键词,你能看到许多相关讨论。 每个决定背后,都是无数次的思考、权衡、计划和最终下定决心的故事。

旅居海外这些年,我身边那些好不容易“上岸”海外、多年后又选择连根拔起回国发展的朋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当初家底不错,为了孩子教育家长带着娃跑来欧美。 这两年经济形势下滑、遭遇严重返贫,只能带娃又润回去、或者选择去汇率比差价没那么大的国家。

我所在的华人圈里就曾有这样的例子。疫情前,有一位家长为了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给家里办了投资移民。她和老公当年在国内创业,积累了八位数的资产。生意稳定后,她和伴侣那个圈层的不少家庭都把孩子送出国读书、希望将来申请名校更容易。他们也随大流决定把女儿送来美国读初中。考虑到女儿准青春期的特殊时期,妈妈一起过来陪读。

本来一切按部就班都在正轨上行驶得不错。结果,疫情来袭后,短短三四年间,家里工厂倒闭、生意几近破产。孩子初中快读完了,家里已经负债百万,家里的房贷、海外的置业费、生活费、孩子读国际学校的学费、兴趣班……每一项都成了巨额开销。为了缓解资金紧张的情况,他们最后一年只能把孩子转去当地公立学校就读。后来考虑到当地的公立教育确实不行,加上家里再也无法支撑海外的开销,最终,妈妈带着女儿回国“重启人生”了。

《玫瑰的故事》剧照
第二类是当初靠留学、找工作拿到身份,在美国生活过挺长一段时间,有了一些积蓄,生活过得安逸。 但国外确实“好山好水好寂寞”,而且对华人职场发展空间有限,待不住了。干脆带着资金和全家回国去发展——一般创业的居多。

海外华人——即使有了安稳的生活、稳定的工作,也总有着说不清道不明、夹缝生存的憋屈感。造成这种感觉的原因是多重的。

比如,华人职场发展天花板。

过低的“职场天花板”是海外华人职场道路上面临的一大绊脚石。美国Ascend Foundation数据显示,亚裔占专业岗位员工的13.9%,但执行层仅占3.1%;2022年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亚裔整体薪酬较白人低8%-15%,在同等学历下差距扩大至20%。虽说海外的职场环境相对宽松,但这种系统性的职场歧视始终存在、且难以破除。

《兄弟之道》剧照
再比如,购买力差异。

除非你能一直保持“赚美金、在国内花”的神仙状态,否则在美国挣钱、按当前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来看,收入看似可观,但实际购买力却会大幅下降。

就拿日常食材来说,牛肉、鸡肉、土豆、牛奶美国确实便宜,但咱们也扛不住天天吃。改善伙食,偶尔想吃个中餐、或者去中国超市买点食材自己做麻辣烫、冒菜、火锅、炒菜,开销翻倍。中餐厅的价格,中美价格几乎1:1,一碗拉面国内15元、美国15美金,麻婆豆腐,国内10元、这里的中餐厅12美元。除非你能割舍掉自己的中国胃,余生“尽享”白人饭。

《怒呛人生》剧照
更不用说,在华人心中,国内外生活舒适度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有一次,我家点外卖,既不是送餐高峰期、也没有天气恶劣,但还是等了近一小时才送到。就这个速度,你还得给外送员小费。快递更不用说,江浙沪包邮区当日送达的待遇不敢想,你想第二天送达,就得购买prime服务。遇到动辄就罢工的情况,加价也不好使。我家之前订的宜家小家具,就遇到美国卡车司机集体罢工,送了两周才拿到。

相较于国内尤其是大城市生活的舒适度,国外的生活有品质保证,但不便捷;且对于有着中国胃的炎黄子孙来说,难解的口腹之欲终是一大遗憾。

最后,就是海外华人普遍遭遇到的无法融入当地社会的隔阂感与孤独感,而且这些感觉会随着年纪渐长愈加强烈。

刚来美国时,我以为融入只是时间问题。语言可以学、习惯可以培养、传统可以了解,等工作稳定、有了朋友圈,日子自然会像本地人一样过起来。然而,小十年过去,才明白文化的隔阂并不会因为时间推移而自动消失。

比如,当你受邀参加当地朋友的派对,“一个世界的人”总能聊得热火朝天。自己坐在一旁,努力跟上节奏。可他们谈论的是从小看过的动画、零食、大学时玩的橄榄球……这些我们都没经历过,很难插不上话。孩子的学校组织家长活动,其他父母寒暄几句就能找到共同点,聊起小时候的露营经历、家族传统,而没有相同经历的我们只能尴尬地站在一旁,偶尔搭上几句话,也总觉得生硬和肤浅。

《我变美的那个夏天》剧照
在美国,你想交一个酒肉朋友都挺难。 美国郊区地广人稀,开车半小时见不到几个人影,中国人就更少;Downtown倒是繁华,但大城市的市中心被各种流浪汉和闲杂人占领,华人一般也不敢去。一起留学的老同学毕业后能在一个州就不错了,大多数时候也要为了工作和身份等限制不得不各奔东西,聚少离多。至于自己的同事——哪里的职场文化都一样,谁下班还愿意看到同事那张脸呢?而邻居们,先不说语言和文化隔阂,大家都住独栋house,说着在一个小区、住在隔壁,实际上见一面都难。

生活在海外,总有一种自己站在门外,透过玻璃窗看着这个世界热闹喧腾,但你始终无法真正走进去的感觉。

因此,有人选择反润回国,合情合理。

不过,回去也有实实在在的顾虑。首先,选择定居在哪座城市至关重要——是一线城市的资源和工作机会更有吸引力,还是二三线城市的生活节奏更舒适?其次,经济因素同样不容忽视。如果养老储蓄尚未足够,还需要考虑回国后的就业机会,是否能找到合适的工作维持生活质量?

如果孩子还小,还得思考他是否能顺利适应国内的教育体系,能否跟上学业进度,而国内的课业压力和竞争环境是否符合自己对孩子成长的期望?另一方面,如果子女已经成年,并且选择留在海外发展,那么回国就意味着和孩子长期分隔两地。 对很多父母来说,这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距离,更可能是一种情感上的割裂——未来的节假日、家庭聚会是否还能像以前一样?

《小欢喜》剧照
有一位朋友全家在上海生活,两年前因为工作关系带着俩娃去了新西兰旅居。当时他们的计划的是待两年,然后再回国让女儿直接衔接三年级。去年年底,全家按计划回来了,但读三年级的女儿上学比想象中还要难适应。

语文和数学的落后是意料之中的问题,再加上国内作业多、节奏快,女儿很不适应。最重要的是,女儿特别想念新西兰的老师和同学,到了那种回忆起来就会忍不住难过流泪的程度,让她对回国后的校园生活充满抗拒。旅居两年就如此困难,如果孩子从小在国外出生、成长,时间越久,回国后的挑战会越大、孩子适应周期拉长从而会不会影响学业,这是许多家长犹豫要不要回来的最大担心。

留下、还是回来,对跨越重洋、奔赴千山万水的人来说,无疑都是人生中的另一次重大抉择,每个决定背后都有无数次的权衡与拉扯。 对于那些回去的人来说,回国并不是回到过去,而是进入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新环境——国内的社会节奏、职场环境、教育观念都已巨变,甚至曾经的朋友圈也可能不再契合,同样需要投入高能量去重新适应;而选择留在海外的华人,尽管生活已经安稳、熟悉了远隔万里之外的风风雨雨,但身份、文化、归属感的困扰始终横在自己的曾经与脚下的土地之间。
人生中的选择题啊,总难万般周全,但也总是到处都写满了正确答案——只要你愿意看见它。
点赞 ”“ 在看 ”,让更多人看到
图片






排版:初初 / 审核:小风

招聘|实习生、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 《三联生活周刊》招实习生、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