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工业报》 王菲
|
文
2017 年3 月17 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
一间会议室里,来自中核浙江衢州铀业有限公司的基层党员代表郑慧霞讲完在企业调整改革中党员的故事后,坐在她对面、专程来中核集团调研党建工作的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郝鹏带头鼓起了掌,在场的中核集团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钱智民等,也表达出同样的赞赏。不仅如此,郝鹏书记会后还专门找到她说:“代我向大家问好,你们不容易啊!”那一刻,郑慧霞既感到荣幸又感到激动。她知道,大家的掌声是给每一个铀矿冶人的,是对他们在调整改革中经历的一切给予的精神回报。
一场不得不面对的告别
2016 年,根据中央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
神和国企改革要求,落实“三去一降一补”,开展僵
尸企业处置和特困企业专项治理工作,中核集团
全面启动了硬岩铀矿山调整改革,中核浙江
衢州铀业有限公司成为硬岩铀矿山调整改革第一
批先行启动试点单位,并于2016 年2 月全面停产
进入矿井维持维护阶段。
牵一发而动全身,落后产能的淘汰事关大局
的改革发展,也事关每个员工的人生起落和命运
抉择。“铀矿山调整改革的难度丝毫不亚于找矿。”
中核集团地矿调整改革领导小组组长,集团公司
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和自兴如是说。
对于调整改革,衢州铀业的干部职工并不陌
生,因为几乎每十年就会经历一次,但是生产基本
一直在持续。这一次,他们依然耐心地等待着。
而频繁召开的会议、不时下发的通知、日益明确的
政策、逐步细化的时间节点,让调整改革的氛围越
来越浓。
早在2015 年11 月17 日,中核集团党组就决定
成立地矿调整改革领导小组,由和自兴任组长,集
团公司规划发展部主任毋涛和地矿事业部主任杜
运斌任副组长。面对难度极大、矛盾突出的改革
局面,和自兴说:“搞调整改革,态度必须坚决,工
作要求细致,方法可以灵活,干部要能担当,团队
更要一心。”
一场态度坚决、目标明确的改革大战迫在眉
睫。
南方硬岩的铀资源总体储量不少,但是资源
比较分散,个体矿山规模很小。而在北方的新疆
和内蒙古地区,CO2+O2的地浸采铀技术在砂岩铀
矿中已经得到了大规模使用。据统计,目前地浸
矿山产能接近国内天然铀总产能的60%,打破了
我国铀矿开发长期依赖南方硬岩矿山“散”“小”的
格局。我国也是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掌握该技术的
国家。与南方堆浸采矿工艺相比,这一技术的工
业化生产,使得矿山建设周期短、形成产能快、绿
色环保,还节约了大量的矿山建设用地。技术的
突破与发展,使铀矿开采的产业格局和发展战略
在悄然发生着转移改变。
“北方一个绿色铀矿大基地就可以抵得上七
个南方硬岩矿山。现代化、规模化生产完全可以
保障我国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启动硬岩铀矿调
整改革是落实国家产业政策的需要;也是解放和
发展铀矿产业生产力,优化国内天然铀产业结构
布局调整,构建精干、高效、先进、具有国际竞争力
的新型铀地矿体系,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上台阶、
上水平、上规模的需要;同时,也是维护广大职工
切身利益的需要。”杜运斌说。
市场和成本的严重倒挂也制约着南方硬岩矿山
的未来发展。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国际铀价连年
下降。2016年,国际铀价已降至50万~60万元/吨,
而国内南方硬岩铀矿的生产成本却高达100 万元/
吨。“干得越多越辛苦反而越赔钱”使南方硬岩矿山
面临着越来越尴尬困窘的局面。
江苏扬州人朱茂虎30 多年前以运输兵的身
份来到了这里,当了一辈子司机,开了一辈子车。
从部队绿皮大卡车到工业中型卡车,再到现在的
面包车,他驾驶的车辆一直在变,运输的东西也一
直在变。从经济发达的浙东地区来到相对落后的
浙西大山,并干了一辈子,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
择。他说:“我们矿区最鼎盛的时期,有自己的医
院、学校、附属工厂,在衢州地区也是名声赫赫的
单位。我对进出矿区的路无比熟悉。回想原来送
产品时忙碌的日子,真的开心!可是再后来就慢
慢没有产品可送了。”
几十年间,国家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地方政
府也在不断调整着发展方向。衢州这个位于浙江
省西部的地级市,一直是浙、闽、赣、皖四省边际交
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素有“四省通衢、五路总头”
之称。2012 年、2013 年,衢州市连续两年入选中国
十大宜居城市。目前,和衢州铀业正在开展的调
整改革一样,整个城市也正着力进行着工业经济
的转型升级。
安全环保的压力和隐患一直是悬在衢州铀业
头上的一把剑。“在矿山工作,时刻都要绷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