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白云仙院
此时正是修行时!关注白云仙院,从这里开始遇见你的信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生物学霸  ·  打破校史,「双一流」首篇 Nature ·  2 天前  
BioArt  ·  Nature | ... ·  2 天前  
生信宝典  ·  新课第二期 |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白云仙院

《易经》的古今含义,为何有人看起来一头雾水?

白云仙院  · 公众号  ·  · 2025-01-09 07:36

正文



近些年来,主流意识形态有复兴传统文化的提倡,“国学”热了起来。作为“国学”经典的《易经》,常常被许多人挂在嘴上。


更有一批阴阳人士和想成为阴阳先生的人士,以《易经》为原典说辞,兜售一些《易经》概念,诸如太极、两仪、四象、八卦;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天地日月星、金木水火土;阴阳吉凶,相生相克等等,目的是看相、算命、堪分水,归根到底一个“钱”字。


由于许多人不懂,经不住忽悠的人就吃亏了。


个人感觉,《易经》本来并不复杂,是我们想多了。现就“易经”的起源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供大家参酌和评述。


“易”、“易经”、“周易”的关系



《易经》本来就叫“易”,汉代将“易”作为经典,称为《易经》。所以“易”和“易经”是一回事。“易”是原典的名称,“易经”是后人把“易”作为经典的名字。


“易”原本有三部,即“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根据《周礼》、《山海经》等文献记载,“连山易”是虞夏时期的“易”,以“艮”卦为首卦。“艮”即山,如山之连绵,故名连山。“归藏易”是商代的“易”,以“坤”卦为首卦,“坤”即地。天气为归,地气为藏,故名归藏。


《周易》相传为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的说明叫卦辞,爻的说明叫爻辞。“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到春秋时期,《周易》被儒家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自此之后两千五百多年,《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不可动摇也无可替代的重要位置,一直到“新文化运动”。


由于“连山易”和“归藏易”在秦汉之前就已经失传,所以,通常意义上讲“易”“易经”,指的都是“周易”。


“易”原本是做什么用的



一般认为,“易”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人事规制和文明亮点,即规范人们活动的文化和精神设置,也叫“巫”,说得精确点是“巫”的手段。


世界范围内,人类在文明起源过程中,各民族都出现“巫”或类似“巫”的文化设置和组织规制。“巫”通常通过占卜获取信息代码,然后交付首领形成行动指令。“巫”的占卜需要举行特定仪式,使用特定手段,中国人将这种手段套式化和模式化,就是“易”。


所以,“易”是什么?“易”起源于占卜,或者说“易”就是占卜,就是为了占卜。


中国历史上,虞、夏包括更早的远古时期,人们用什么东西占卜,不得而知。商朝人占卜用龟甲和兽骨。具体操作就是将龟甲和兽骨用火烤,烤后上面有裂纹,根据裂纹的形状和走向预测吉凶。将预测吉凶的结果以线条笔画等方式刻在这些龟甲和兽骨上,即甲骨文。所以,甲骨文又叫“甲骨卜辞”,是占卜结果的说辞。


大体上讲,文王演“易”用的是草棍。即往地上撂草棍,根据草棍的形态确定卦象,预测吉凶。


所以,“周易”原本并不复杂,就是占卜用的。“周易”的难点是卦象与人事之间的逻辑关联,重点是预测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向性、倾向性、趋势性和一般线性结果,关键是条件变数与逻辑结果之间的确定性和非确定性。


《周易》的逻辑套式和一般模式



《周易》将撂草棍的形状确定为八个基本卦象,即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并通过组合推演出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这些统称为“卦象”,即草棍组合的不同形状。


为了与人事相关,“周易”将八卦分别对应八种基本存在,即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后世进一步充实八卦内容,有乾为父,坤为母,震长男,巽长女,坎中男,离中女,艮少男,兑少女;还有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以及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等等。


对“卦象”进行解卦,即卦辞和爻辞,是《周易》的核心内容,这是《周易》作为几千年经典的价值所在。


先撂草棍,然后根据撂草棍的形状确定卦象,再然后将卦象与人或事相关联,这就是《周易》占卜的基本套路。所有的一切都是人为设定的,既不神秘,也不复杂。


解“乾卦”第一句“初九潜龙勿用”



《周易》的第一卦为“乾卦”,卦词的第一句是“初九潜龙无用”。基本意思是:对于人和事,一开始,处于萌发状态,条件不成熟,应当低调,隐忍,沉心静气,积蓄力量,不要着急,仓促,耐不住寂寞,霸王硬上弓。


任何事物的出现和发展变化都有一个过程,即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盛到衰、由衰到无的过程。“初九潜龙无用”讲的就是在开始阶段的状态和策略。这是中国人智慧的基本蓝本,在知识和认知领域的范例太多了。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一直低调隐忍,韬光养晦,卧薪尝胆,沉心静气搞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在文化形态上,就是“易经”的“初九潜龙无用”。


实际文化生活中,诸如小不忍,则乱大谋;没有弯肚子,不要吃弯镰刀;宜未雨绸缪,勿临渴掘井;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人在作天在看,自作孽不可活等等,都是“易经”所谓“初九潜龙无用”的知识范围和策略方法。


不要把《易经》想得过于神秘复杂



大体上讲,民国之前,中国历史几千年,《易经》一直是知识阶层人士的规定认知内容和一般知识学识,也是塑造中国人人文品格和人性特征基本规范标准和基本模式要求。


隋唐时期,办学和科考的指定教材是“钦定十三经”,即《尚书》、《易经》、《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孝经》、《尔雅》、《论语》、《孟子》,其中《易经》是大经,即主教材。


宋元明清时期,办学和科考的指定教材是“四书五经”,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书经》、《易经》、《诗经》、《春秋》、《礼记》,《易经》也是基础经典。


而现在的人看《易经》,一头雾水,为啥呢?原因很简单。


从“新文化运动”开始,我们将西方现代科技文明作为学习和考试的主要范围,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的所学的东西都是以西方现代科技为主体的知识体系,所以,百年以来,《易经》游离于主流文化知识之外,即《易经》已经不是一般人群和普通人士的认知对象,也不属于绝大部分人的知识范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