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提升反欺诈工作的高效性和精准性,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优化反欺诈技术和策略,筑牢反诈防诈的第一道防线。
“工商银行积极应对电信网络诈骗多发高发态势,不断筑牢金融安全屏障。”工商银行安全保卫部反欺诈服务处相关负责人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工行按照金融管理部门电信网络诈骗“资金链”治理工作要求,于2022年3月在工商银行总行成立了涉诈涉赌“资金链”治理工作专班,深入开展防控电信网络违法犯罪专项治理。
记者了解到,为实现对电信网络诈骗“资金链”的精准治理,工商银行制定了“事前客户分层分级、事中‘千人千面’、事后二次核验”的风险防控策略,有效提升了客户服务质量。
在资金端的智能防控方面,工商银行全力推进企业账户反诈风控体系建设,于2015年打造出银行业首个风险信息管理平台——工银“融安e信”大数据风控平台,助力企业筑牢反诈防火墙。
“该平台提供的电诈防控服务以公安机关查获的电信诈骗账号等信息为基础,打造毫秒级、零时差响应的高级别安全工具,对涉案账户的转账汇款交易进行全渠道、实时预警拦截。”该负责人表示,自模型上线以来,“融安e信”在网银、自助终端、ATM等渠道,自动拦截可疑电信诈骗汇款60余万笔,为客户避免损失超百亿元。
在客户端,工商银行创新研发“受害人保护模型”,基于模型的综合能力将预警前移,打破以往客户要发生多笔金融交易后才可能识别被害人的异常行为瓶颈。当预警线索出现后,自动对接智能决策引擎反诈平台,触发一体化防控措施。
《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受害人保护模型”自今年9月份投产以来成功预警保护1万余人,保护总资产超10亿元,联动警方劝阻约2800起,最近拦截最大的一笔金额超千万元。
筑牢反诈防线,离不开警银协作。工商银行与全国多地反诈中心联手,因地制宜地开展信息共享、模型共建、工作联动,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属地公安开展新型反诈合作。
在北京,北京市刑侦总队与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建立了警银常态化风险数据共享机制,在斩断涉诈资金链和潜在被害人保护方面已开展信息共享100余次、共享风险信息40多万条,并打造了“北京发起、覆盖全国”的预警劝阻新模式;在浙江,浙江省公安厅与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共同推动“智卡通”平台对接应用;在贵州,贵州省刑侦总队、中国人民银行贵州省分行、贵州金融监管局与工商银行贵州省分行四方联合组建“金剑”反诈实验室,共建数据共享、联防联控、精准打治机制;工行上海、江苏分行开展警银联合建模,参与“受害人资金监测模型﹢信息交叉核验机制”试点。
工商银行北京分行安全保卫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分行始终将反诈工作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有关工作得到公安、监管部门的充分认可。”
在业内人士看来,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具有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在这场“AI对AI”的博弈中,唯有不断深化智能技术应用,才能在变局中掌握先机。
“虽然打击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犯罪手法变异迭代快,攻防对抗升级加剧。”于晓颖告诉《金融时报》记者,近年来,诈骗集团利用区块链、虚拟货币、AI智能、共享屏幕、远程操控等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更新升级犯罪作案手段。
“接下来,银行还需要加强对账户异常情况的检测,同时要持续优化反诈模型,加强对AI换脸、信息异地登录等新型诈骗手段的识别。”工行安全保卫部反欺诈服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工行将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做好精准防控,践行大行担当,用实际行动守护好百姓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