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采葛》的创作背景及主旨
《毛诗序》:
《采葛》,惧谗也。
《毛传》认为,《采葛》是说,被贬出周王室的臣子,担忧、害怕奸臣小人,在周天子身边说自己坏话的一首诗。
《郑笺》进一步补充道:
桓王
之时,政事不明,臣无大小,使出者则为谗人所毁,故惧之。
周幽王
之乱,
平王
东迁,这一些列事件,致使周之天下,一分为二,它的表象即为,周平王与
周携王
的二王并立。其背后是,天下分为以虢国为首西方诸侯,和以郑、晋为首的东方诸侯,开始争权夺势。
当他们开始争权夺势的时候,周天子就变成了吉祥物、挡箭牌,都以周天子的名义,为自己谋私利。
当周天子发现自己的处境时,当然不能坐以待毙,甚至不甘示弱,以施行制衡之术,周旋于各诸侯国间。
但是"王道衰微",他的各种措施,往往被人利用或蛊惑,并不能挽救周王室之颓势,反而他的各种行为变成了“跳梁小丑”,根本无法阻止各位诸侯的相继争霸。
春秋之乱世,首先表现在周王室政事之乱,桓王之时,他与
郑庄公
恩怨的背后,也有虢公、周公等人的撺掇。
活跃于桓王之时的周王室卿士有:郑庄公、虢国诸侯(
虢公忌父
,
虢公林父
,又叫
虢仲
),周国诸侯(周桓公,即
周公黑肩
)等。
郑庄公独揽大权时,周桓王与虢公林父、周公黑肩,他们是利益共同体,在对郑国的繻葛之战中,恰好也是这三人,分别率领周王室的中军、右军、左军。当郑庄公被排挤出去时,他们三人也不会相安无事。
晋国忙于内乱,小宗
曲沃
与大宗
翼
纷争,周王室想趁机为自己拉拢势力,可直接的参与人却一直是虢公。曲沃与翼,也想借周天子的名义,证明自己的合法地位,而虢国却与晋国有世仇,虢公从中想公报私仇,四者可以说是“各怀鬼胎”,乱成一锅粥。
二王并立的主要代理人,即是西方的
虢公翰
和东方的
晋文侯
,终以晋文侯消灭虢公翰扶持的周携王而结束。这期间,
郑武公
也灭了东虢国,转而扶持了一个苟延残喘的北虢国。
周桓王先是支持曲沃,后又支持晋翼,前后摇摆,押错了宝,且每一次都是虢公带兵前去,像个“搅屎棍”一样。无论最终是谁取得了晋国的领导权,都将会对虢国实施打击报复。这也是为什么晋国要不惜路途遥远,两次假道灭虢的原因。
西晋
皇甫谧
写的史书《帝王世纪》中说:
桓王既失於信,礼义陵迟,男子淫奔,谗伪并作,诸侯背叛,构怨连祸,九族不亲,故诗人刺之。
此书的用词甚为熟悉,我们也能看出,他只是总结归纳了《左传》《毛传》等书的内容,与《采葛》有关的,便是:谗伪并作,一句。
春秋之初,天下大势怎一个乱字了得。诸侯并起,周王室困兽犹斗,左拉右踩,看似制衡,实则夹缝中求生存,于事无补。
王室内各位权臣、卿士,争权夺势,争风吃醋,进谗言的小人,虚伪的奸臣,比比皆是,层出不穷。这其中虚伪之最,当属周王室第一卿士郑庄公;谗言之最,虢公林父也不是不可当;权臣之最的奖项,也可以发给周公黑肩。
*周桓王十八年,虢仲(虢公林父)向周桓王进谗言诬陷大夫
詹父
。周桓王认为詹父有理,詹父于是带领周天子的军队进攻虢国。同年夏天,虢公出奔虞国。
周王室政事之乱,也表现在周桓王宠爱次子
王子克
身上。所谓,爱屋及乌,宠幸儿子,是因为君王宠幸他的母亲,就像
卫庄公
宠幸
州吁
及其生母,周幽王宠幸
褒姒
及其儿子
姬伯服
。宠妾弃妻,废嫡立庶,是国家祸乱的根源,这在“卫风”中我们多次强调。
表面上,我们看到好似是君王的喜好决定着一切,实质则是背后政治势力的相互博弈,通过给君王灌“迷魂汤”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
武惠妃背后的李林甫,杨贵妃背后的杨国忠,褒姒背后也有
褒侯
和
虢石父
。宠妃和庶子,背后若是没有权臣、奸佞支持,早就被“忠言”棒杀,难以存活。权臣、奸佞,也想借“庶子”上位,来实现打击政敌、排除异己的目的。
周桓王很想立王子克为天子,但是碍于“嫡长子继承制”,只好对周公黑肩嘱托道:将来太子
姬佗
继位死后,让他拥立王子克继位。从这样的嘱托,也可以坐实周公黑肩权臣的地位。
周庄王
四年,周公黑肩认为发动政变的时机成熟,想一举杀掉庄王,立王子克为王,但他们的阴谋被大夫
辛伯
识破。辛伯曾劝周公黑肩道:
并后、匹嫡、两政、耦国,乱之本也。
周公黑肩一意孤行,不听劝阻。
辛伯无奈,只好向周庄王报告。周庄王采取紧急行动,先发制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死了周公黑肩及其死党,镇压了这次以庶篡嫡的政变。王子克得知周公黑肩被杀,只身逃往遥远的燕国,寻求庇护。
权臣、奸佞,争权夺势,争风吃醋,他们向周天子灌“迷魂汤”。这些所谓的“迷魂汤”就是谗言,被排挤出王室的大夫,有的随便领一个差事,让他们行役在外,有的强加罪名,流放边邑。
这些外放的大夫们,内心忧惧,一方面忧虑周天子能否醒悟,识破谗言,一方面生怕小人们斩尽杀绝,自己遭到更为致命的打击,这便是《采葛》诞生的背景。
二、《采葛》的诗歌解析
采葛
彼采
葛
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
萧
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
艾
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毛传》:兴也。葛,所以为絺绤也。事虽小,一日不见于君,忧惧于谗矣。《郑笺》:兴者,以采葛喻臣以小事使出。
《毛传》:萧,所以共祭祀。《郑笺》:彼采萧者,喻臣以大事使出。
《毛传》:艾,所以疗疾。《郑笺》:彼采艾者,喻臣以急事使出。
《周南·葛覃》中详细说明了,葛可以制作成细葛布,叫絺,粗葛布叫绤。葛布,是制作夏服和凉鞋的必备品。古代采葛、制衣是妇女的职分。
萧,即艾蒿。有香气,古时用于祭祀。《召南·采蘩·采蘋》中,蘩和蘋,都是不同的祭祀植物。蘩由诸侯夫人领导女宫们去采摘,蘋则是由大夫妻去采摘,以供祭祀。不同的祭祀植物,分别由不同等级的贵族夫人去采摘。采摘祭祀所需的植物,也是妇女的职分。
艾全草可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抗菌消炎、调经止血以及增强免疫力等功效。同样,采艾也是妇女的职分。
本该由妇女去做的工作,周天子却派大夫臣子外出完成,这本身就不合理。周天子听信奸臣的谗言,随便安排一个事由,将贤臣贬出权力中心。
采葛,制衣是平常的小事。若是以小事使出,说明权力斗争还没有那么激烈,所以臣子的忧惧没那么严重,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采萧,祭祀是大事。若是以大事使出,说明权力斗争的严重。大事没有拒绝的理由,只能外出,所以臣子的忧惧便加重了,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采艾,治病是急事,容不得你思考。小人奸佞等不及了,想把贤臣赶快贬出去,反映了此时权力斗争尤为激烈,
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全诗在情感和内容上是递进的,被贬出的大夫贤臣,他们的忧惧逐渐加深,度日如年,反映了周王室内权力斗争的愈演愈烈。
我们一般人无法身处高位,在政治斗争中,
去
体验到底什么是忧惧。要知道,小人的一句谗言,也可能是满门抄斩的重罪。这种压力是巨大的,有的人一夜愁白了头,有的人干脆自我了结,喝药、跳楼。政治斗争的残酷,不是常人能够体会的。
三、忧谗畏讥,古代士大夫的心结
争权夺势,党争,几乎成了封建专制王朝中晚期的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