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资本时差
密切追踪宏观经济、地缘政治、全球大类资产最新动态,深度、硬核、专业,让资本市场没有时差。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资本时差

这样玩金融 太危险了!

资本时差  · 公众号  ·  · 2024-05-06 23:30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描述了某地贷款市场出现的乱象和风险,包括大量放水导致的存款过剩、贷款利率异常低等问题。同时,文章还提到了新的利率黑市现象,即地方通过向民营企业高息借款以降低明面上债务的情况。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贷款市场乱象和风险

文章描述了因为政策利率不断下调和货币政策宽松,市场流动性过剩,导致贷款市场出现乱象和风险。银行为了完成贷款任务,推出一些不合理的贷款产品,如高杠杆的新兴组合贷等。

关键观点2: 利率双轨制和资金流向问题

文章提到国企过去可以轻松获得廉价贷款再转手高价贷给民企,现在资金流向发生转变,出现新的利率黑市现象。一些地方通过向民营企业高息借款以降低明面上债务,增加新的隐性债务风险。

关键观点3: 财政压力和债务风险

文章指出财政收入的低迷和支出的刚性导致一些地方面临财政压力,需要通过扩大债务来维持。然而,上级政策限制了新增债务,导致一些地方采取违规操作,如高息向民营企业借款等,加剧了隐性债务风险。


正文

一放水,就乱象丛生。

乱象1:这几天,某地贷款圈已经疯了。去年放出去的水,今年又全部回来了,导致今年的存款太多了。反观贷款,迟迟完不成任务,行长只能改变策略,推出一款新兴组合贷,即9成房价+200万信用贷,总额加起来相当于1.5倍的房价,年化利率2.8%,10年利率不变,而条件只需要某地的房子和真实经营执照即可,因为有房屋抵押,甚至可以不用看负债。

乱象2:某地信用社贷款,只要两个营业执照互相担保,就可以贷款不超过1000万。上边给的贷款任务,要求必须完成,所以才有这种操作。现在好多社会闲散人员,都利用这个规则,找一些孤寡老人办营业执照,然后去银行办贷款。

……

我们希望这些只是个例,而不是普遍现象。

否则这一波又是,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利益让某些群体独自享受了,但是风险却全留给了大家。

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几年政策利率不断下调,货币政策处于相对宽松的周期,市场流动性充裕。

1年期LPR利率从2019年的4.25%调降至3.45%;5年期LPR利率从2019年的4.85%调降至3.95%。

政策目的就一个,降低贷款利率。

我国又是以国有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如果贷款利率下降了,它们的盈利就会下降。

为了保持一定的利差,因此就需要降低居民的存款利率。

所以,这几年,各大银行,以及中小银行一轮又一轮的降低存款利率。

并且,监管还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禁止通过手工补息的方式高息揽储。

但是, 重资金的行业,比如房地产和基建投资等等,这几年被玩坏了。

他们没有太多的贷款需求,因此资金兜兜转转了一圈,又都回到了银行体系。

结果就是,银行存款大幅增加。

据央行数据,从2020年至2024年1月,中国住户存款累计增加58.24万亿元。

现在,各种现金存款、定期存款、外币存款、信托存款等等,也就是M2,加一起突破了300万亿。

这种情况监管也知道,于是开始打击监管套利,遏制资金在金融系统空转。

然后,一季度的企业存款增幅大幅下降,同比少增近3万亿。

一句话,无论是出于盈利需求,还是监管需要,银行都需要迫切的往外贷款。

世界又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任务压下来了,很多时候下面的人会为了完成短期目标,而不顾风险,不顾常识。

因此,就出现了上面的一些怪现象。

二、新的利率黑市

以前的利率黑市是什么?

在利率双轨制下,国企很不费力的拿到银行贷款,并且利率异常的低;

反观民营企业,需要融资但是又拿不到贷款,怎么办?

国企拿到的廉价贷款,又转手高价贷给民企,国企躺着赚个利差。

现在,情况颠倒了过来。

以前,地方可以卖地,财政收入非常好,财政支出也很大方。

但是房地产疲软之后,财政收入就低迷了很多,但是地方可以通过城投公司接盘经济,当然资金来源主要靠发债,日子也算过得去。

这样一来,城投债规模迅速飙升,风险急剧累计。

然后,上面开始陆续出台了,“35号文”“47号文”“14号文”等化债文件。

主要就是,限制风险高的地方继续发债,城投发债也主要是借新还旧,严控新增债务。

结果就是,2024年一季度,城投债发行规模1.61万亿元,同比上升5.09%;净融资额878.21亿元,同比下降79.27%。

然后,搞笑的事情出现了。

被列为高负债的省份,别说新增债务了,还要求必须降低负债。

问题是,财政支出很多都是刚性的,财政收入又覆盖不了财政支出,必须不断扩大债务才能维持。

比如,每年利息支出50亿,公务员支出3个亿,一年刚性支出90个亿,但是一年的税收只有60个亿。

现在上面不仅不让新增债务,还必须得降负债,怎么办?

顶多降低明面上的债务,真实的债务肯定是降不下去的。

一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就是,向民营企业“求助”。

而且,在当前环境下,民营企业拿银行贷款比较容易。

所以,很多地方的操作就是,比如用8%的高息向民营企业借款,增加新的隐性债务,然后还掉3%利率的明债。

这样一来,明面上看,这个地方的债务下降了;实际上是,用高利率债务替换掉了低利率债务。

民营企业倒成了躺着赚利差的主角了,取代了之前国有企业的角色。

不一样的是,之前国企倒卖资金是“主动的”,而现在民营企业替地方融资是“被动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