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豆瓣电影
发现好电影,分享看电影的乐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央戏剧学院实践教学中心  ·  实践课掠影|探秘2022级剧院管理班《剧场管 ... ·  2 天前  
乌鸦电影  ·  一张剧照就封神!国产这次出息了… ·  2 天前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  12.18【观众厅】戴锦华教授导赏系列202 ... ·  2 天前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  12.18【观众厅】戴锦华教授导赏系列202 ... ·  2 天前  
电影工厂  ·  只要山姆不下架,我能吃一辈子! ·  4 天前  
深焦DeepFocus  ·  盛放时刻|2024山一女导演短片扶植计划首映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豆瓣电影

你可以不是潘金莲,但你还是李雪莲吗?

豆瓣电影  · 公众号  · 电影  · 2016-11-18 18:53

正文

评论影片 |

《我不是潘金莲》



影评作者:锐利修蕊

2009年加入豆瓣,观影量3419部。本篇评论截止发稿时排在条目热评第2位。


《比利·林恩》散场后,一些观众选择了回到妥帖的日子中去。因为信奉着“这个世界不会更好,但也不至于更糟”的无神论,稳定才是生活的关键。对于电影中的主人公,选择是别开生面的,是历经千辛万苦的一次改变。哪怕是坚定了所谓的意志信念,稍有的激荡和动摇,就足够支撑电影的黄金时长。


可《我不是潘金莲》却是拧巴的,硬是要反着来,这可能是很多文学改编电影的出发点。也是中国式人物思考的原始途径。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为了离婚这档子事儿,放下生活的其他面,专注于掰扯清楚自己的苦,但她的这种苦,又是有别于传统文学里“悲悲戚戚”的女性思想,她努力让别人相信自己的故事,但她的本质不是说服,而是得到肯定。




“不然我付出的一切,这么多年来,我都干了什么呢?”
范冰冰饰演的李雪莲,在电影里十几年过去,面对晨起就来叨扰的法院院长王公道,落寞的留下这句疑问。屋子里滚着牛肉汤,氤氲着的沉默里,李雪莲大概也不是疑问,那时候她觉得自己已经没了理,但看到旁人对这件事比她自己还上心,她迷恋这种存在感,于是决定对这件事不放手。


《我不是潘金莲》如果桎梏于把主题停留在“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思路上,一次揭发官场的真态,那显然不是它的本意。但你又说冯小刚原意用一个本是“无理之人”,变成“有理之事”的创作初衷,那大概又浪费了这部电影。


我想电影里最妙之处,是小小两个“喝茶”二字,配上由上至下的“命令”变了味儿,就成了观众心里都懂的生活经历。一直以来,我们也是迫于这些本没有的“强行压制”,憧憬着幻想之光,才勉强能活下去。


旁人称羡,假惺惺赞叹退休院长夫妻恩爱白头。老夫人恶狠狠一语道破携手“活下去”的关隘是“忍”,而且是“一忍再忍”。

说到婚姻,李雪莲的故事不止一个。那些年因为分房,生二胎而结婚,离婚,又复婚的“闹剧”,大概又以新的形式来到了这些年。这种家常,无法区分“对错”的,在这部电影里建立起“理直气壮”的一面,在电影的前半段,你甚至要相信了李雪莲的苦衷。



这个村妇非常“理得清”,她可以把自己的故事,变成每个人的故事,甚至在每个阶层,你都无法摘掉投射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就是这个要了命的责任,成为了李雪莲,甚至是和她交过手,或没交到手的“紧张人物”的无形负担。


但她又很“拎不清”,她无法适应这个悲惨世界里,弱肉强食那一套。她单纯的有点“好命”,就算是最后全民出击找她,她依然有其他的人或事来拯救,最后“落得一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

《驴得水》里悄无声息铺展开的一个命题,是“办大事就不拘小节”。《我不是潘金莲》里每个人对和错的综合,或说成是转折的,也都是投射到自己身上的“不拘小节”。支撑李雪莲像秋菊打官司一样“告”下去的,是不灭的“离婚被骗”。让她打消了这个念头的,是某个午后对着牛突然生不起来气来了。


事物皆因积少成多,但又因为一个小的感触“气就散了”。而让她又有了“告下去的”力气,还是前夫秦玉河那句赌气一样的:“我看你是潘金莲”。前夫的一句解决问题,顺便泄恨的搪塞,就成了李雪莲电影后半段的支撑。但你又不得不说,这些“不拘小节”就成了稳固话语中的根。


所以,到了后来那个秦玉河意外死掉的“果”,就成了《秋菊打官司》里“我只是想要个说法”的无奈。可情绪要比后者奔溃更多。

而你无法想到,处理这些复杂的情绪,放在范冰冰这样符号化强,但又角色面目模糊的演员面前,是足够重大的角色,但她完成的也很完整。


如果说影片的开头,你还能用范冰冰演了李雪莲,这样固执的呆板印象去看电影,随着画幅比例不同,方圆转换的镜头,一次次加深对剧情的理解。你就要忘了这是你印象里的范冰冰,她几乎就是李雪莲本人。而那个慢慢推进,又缓缓拉远的裸背。又让你对很多个李雪莲式的人物叠加,塞满了片尾飘散的数年间。


李雪莲用“人代会拦不拦车”来裹挟身不由己的各位,而这一次次又淡化了范冰冰本人的符号特征,自然也就成了她最不像自己又找得到痕迹的代表作。

打消李雪莲死去的决心,是果树承包商的“私利”。同样打消李雪莲对爱情执迷不悔的,也是赵大头的“私利”,倘若赵大头不为了自己的儿子,而是和杀猪的老胡一样,只想得到她的身体,那或许这个世界会好,李雪莲还有救。


首映礼上片尾演员名单浮起,范冰冰饰演李雪莲的字样映出,观众再次给予掌声。我想是每一位观众通过范冰冰的表演,照见了心里的李雪莲。




这部以幽默包装的喜剧片,看的让我无法笑出来。
透过万花筒的世界五彩斑斓,每个人都被染成了新的颜色。电影里透过圆形的镜头,仿佛望远镜,把时间推远,却让自己离得更近。眼里的每个人物被压缩,众生万象,倒显得人“方”头土脸。圆中藏方,在北京这块地的“方”里,每个人又显得格外的圆。


可结局镜头打开,恢复了我们对电影一贯的“格式”。李雪莲学会了柔软,收敛起自己和“牛”对谈的习惯,变成了“我不是潘金莲”故事里的旁观者。电影里的圆和方,是背离《比利·林恩》顺从的不妥协。可结局也依然是有滋味的。

画幅比重从圆变方再变圆,方拉长了矩形,有了宽和长,而不是等长的边。李雪莲不再是潘金莲,更不是李雪莲,她成了我们身边的芸芸众生。

以“轴”展开的圆,从中心延展,一气呵成,成了一个完整的圆,这是每个人降生的时刻。但成长就是改变,范冰冰饰演的李雪莲,变形成世人该有的模样。
而这部电影也不过成了多年后的“People Move On”。越说越淡如水的故事。



 

 END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豆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