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烟喝酒是最典型、最常见的叛逆行为,当孩子出现这些行为时,做母的不要急着去谴责孩子,甚至强迫孩子改变,因为那常常会激发孩子更烈的叛逆心,从而更频繁地抽烟喝酒。相反,做父母的应该反省一下,是不是自己对孩子的干涉太多了,或者自己对孩子的某些教育方式不对言行不重要,重要的是感受。
近期一项研究表明,孩子若在童年时期缺少父母的陪伴,则他们长大后会更容易染上抽烟喝酒的坏习惯。研究者们发现:如果孩子在7岁前缺少父母陪伴,在11岁前较其他孩子存在2倍以上的可能去吸烟,较其他孩子存在1.5倍的可能去喝酒。
该研究的成果发表于《儿童疾病档案》杂志上,伦敦大学的Rebecca Lacey和她的同事在文章中描述了她们的调查,调查针对孩子在9个月、3岁、5岁、7岁和11岁时的行为举止,以及7岁前父母是否长时间不在孩子身边。
调查结果显示,大约有4%的男孩和2%的女孩承认他们在11岁前抽过烟,以及有大约15%的男孩和超过10%的女孩承认在11岁前喝过酒。他们当中有超过25%的孩子的父母在7岁前“缺席”,这些孩子在11岁前抽烟的可能性比那些一直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多2.5倍,而尝试喝酒的概率则上升了46%。
童年中重大的事故会对一个孩子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比如失去父母的陪伴,因此一些孩子可能会选择借助抽烟喝酒来忘记这些烦恼。这一研究结果警示父母要尽可能多陪伴孩子,以让他们健康快乐地长大成人。
如果父母不分青红皂白地责骂,甚至拳脚相加,只会适得其反。心理学研究表明,体罚对孩子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野蛮粗暴的钥匙永远也不会打开孩子心灵上的锁。在孩子面前,不管你是什么身份,都只有尊重孩子,针对孩子的个性进行教育,才会引超孩子心灵的共鸣。体罚和打骂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抓住孩子的内心,才有可能真正解决难题。
在如何教育和引导孩子不吸烟饮酒的问题上应注意方式方法。把烟酒藏起来是不够的,要让孩子从小就知道吸烟、酗酒和吸毒的后果,让他们看到大人成为酒鬼之后的样子,从而知道酗酒和吸毒是令人讨厌的。而且,父母不要等到孩子喝醉了或发现孩子偷喝放在家中的酒时才同他谈这个问题。
如果父亲是个酒鬼,那就要同孩子讲清楚:“我有这个毛病,喝酒成瘾,这很不好。我希望你不要有这个毛病。”
专家还指出,有些孩子想通过吸烟喝酒使自己显得像个大人,对于孩子的这种心理,家长要加以关注,和他一起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如果孩子已经吸烟或饮酒成瘾,家长不要过分指责他们,而是要同他们一起找出原因,解决问题。
很多孩子都是出于和家长对立的想法而学会了吸烟、喝酒,在他们看来,这是向家长权威挑战的有力武器。孩子吸烟和喝酒的做法只不过是表面现象,真正的问题在于孩子的心理变化,怎样疏导孩子的心理也就是成了防止孩子吸烟,喝酒的方法。家长承认孩子已经长大了,可以适当地放松自己的束缚,给他们一点满足感,然后再以平等的地位和他们谈谈吸烟和喝酒的害处。
美国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说:“当孩子确实有错误需要纠正时,充满慈爱的父母通常会采取很坦诚的办法,详细了解原因,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关爱和理解,同时体会孩子的感受。最后,利用恰当的时机,在孩子自然地想倾听时才给他们讲道理。
换句话说,成熟的父母不会在第一时间去处理孩子的问题,他们会先处理孩子的感受。假如父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孩子就不会做过分的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