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神共奋
每周两篇原创,包括但不限于:职场心理系列,读名著品职场系列,知识管理系列、国民新女性系列。欢迎关注,请相信一个不靠脸吃饭的人是最要脸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武志红  ·  自从我用后妈心态养儿子,乳腺都通畅了! ·  23 小时前  
精读君  ·  思维定势,有哪些好处和坏处? ·  23 小时前  
武志红  ·  在废品站,捡回一个知识女性的生平 ·  4 天前  
简单心理  ·  当一名心理学毕业生成为Jellycat门店员工 ·  4 天前  
武志红  ·  吉利根:真正拖垮你的,是低能量体质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神共奋

刻意练习:从“知道很多道理”到“过好这一生”的必杀技

人神共奋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7-06-20 21:15

正文



只有运动、音乐才需要刻意练习吗?

为什么广告人不喜欢创意练习

为什么刻意练习重要的是科学方法,而非意志力?

今天文末收保护费,还没发工资的,以及刚发就用完的,不许偷看!


1

人际沟通也需要刻意练习吗?


一位教人沟通技巧的老师在课上展示了自己多年前的笔记:

 

“周四到小赵师傅家,最近听说戒烟了,值得鼓励;他有了新女友,母亲好像住院了,都要关心一下……”

 

“昨天跟陈姐聊了她儿子的事,最近好像数学成绩不太好,家里有本讲如何做错题集的书,回家找找看……”

 

还有一些是沟通语言的草稿,都有反复修改的痕迹:

 

“张经理,您看,我好不容易有个这个机会。我知道您很忙,所以特意请小张查了一下,周三下午,您有两个小时的空档。这个活儿,要我一天都搞不来,可您来的话,一个小时就可以搞定了,您看,我到时候能不能用您两个小时的宝贵时间,拜托您了,我会给您打下手的……”

 

这其实就是近几年影响力很大的“刻意练习”的理念,在人际关系领域的运用案例:走出“你好、请、谢谢、不客气”的正常对话的“舒适区”,针对一些常用的沟通场景,设计话术,反复进行“学习区”的练习,最后达到浑然天成的自然效果。

 

学生问他,这么做,累不累?他反问学生一个问题: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老板拍拍你的肩膀,说这笔单子做得不错嘛,而你竟然头脑一片空白,等想起来该说什么时,老板早不知道哪里去了。你觉得相比而言,哪一种更累呢?”



2

只有运动、音乐才需要刻意练习?


自从“刻意练习”、尤其“从新手到大师只要一万小时"的理论出现后,很多以前的天才就被拉下神坛。比如莫扎特传记的作者就认为:莫扎特不是天才,他的神童名声,都是他父亲的营销包装;他20岁之前的作品,都是很平常的模仿之作。


他的“音乐天才”,其实源于父亲从3岁开始的长达十几年的科学而严格的训练。这段“刻意练习”的时间,远远超过了一万小时,也超过了史上任何一位音乐家,这才成就了他后来的音乐作品。


有人说,莫扎特的例子我信,但你前面的这个沟通技巧的案例完全没有代表性,我认识的那些擅长交际的人,天生就是反应快,谈吐风趣,自带段子手气质,根本没有什么“刻意练习”。

 

这话好像一定道理。翻翻那些讲“刻意练习”的书,举的例子都是运动、音乐等竞技领域,100次练习才会有一次表演。你什么时候见过那些擅长交际的人,随身带着一个小本本,到处去找人去练习了?


所有很多人怀疑“刻意练习”只在部分领域有效。比如万维纲在一篇文章里说:“在有严格固定规则的领域,练习的作用最大,比如国际象棋;没有严格规则的领域,练习的作用则非常有限,如编程、航空飞行、广告创意。”


就连广告人自己也这么认为:创意靠天赋,靠灵感,多看看书、多喝喝咖啡,多聊聊天,想法自然来了,根本不需要“创意练习”。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广告不是艺术创作,那些跨国公司怎么放心把自己的品牌,交给一群没有规则、不受控制的人身上呢?



3

“刻意练习”是为了形成思维习惯


有一次,刘谦做魔术表演前的彩排,做到某个环节时突然停下来,问坐在台下的经纪人:“昨天演到这里,观众为什么会笑?”经纪人被问住了,他前一天就在台下,根本没有感觉到啊。

 

对于一个魔术师而言,要施展“障眼法”,他必须清楚地知道观众在哪里会屏住呼吸,在哪里会瞪大眼睛;在哪里爆发出掌声。这个过程经过无数次练习和表演,任何细微的意料外反应,都应该敏感地察觉到。


在踢球、弹琴一类活动中,练习和比赛的内容完全一样,刻意练习目的,是把原本需要时间去反应的动作,变成下意识的动作。但在大部分的规则不明显、结果不可控的工作中,“刻意练习”并不直接形成新技能,而是在某些环节,让你形成某种思维习惯。

 

比如初次见面,人家问你的职业,你的下意识反应一定是这句话:我是做XXX的。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但沟通专家告诉我们,如果你希望自己更有社交魅力,你应该回答得更有故事化、情景化、细节化,比如:

 

“噢,我是软件工程师,现在正在研究一个项目,如何安排一个电影院内一天的观影计划。”这个回答,效果是不是好很多?


看上去好有道理的样子,可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你觉得自己也许下一次可以试一试。结果呢?下一次别人再问你这个问题,等你想到一个有趣的答案时,对方早就跟旁边的姑娘聊上了。

 

然后你就觉得,快速反应的社交能力是天生的,最后你就发出了那个经典的感叹:

 

“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好道理、好办法之所以好,就是因为用的人特别少;为什么用的人少?就在于它违反常规、违背天性、不在你的“舒适区”内。

 

所以,接下来你应该开始“刻意练习”,不需要多,只要形成思维习惯,能够产生条件反射,之后你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实战练习”,也就是从显性的刻意练习,进入隐性的刻意练习了——

 

以前你看段子时的反应是:“哈哈哈哈哈哈。”

 

现在你的反应是:“哈哈哈哈哈哈,这个说法有趣,我要记下来,想想怎么变成 我的东西。”

 


你把“职业”这个话题变成故事后,得到了积极的反馈。紧接着,你把沟通专家列举的初次见面的常用问题,全部设计成3句以内的故事化、细节化的表达——并不需要专门练习,只要平时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

  1. 你的兴趣、呆过的公司……

  2. 最近的情况、周末打算……

  3. 你的恋爱史、奇特经历、糗事……

  4. 你的老家、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

  5. 你现在的城市、小区……

  6. 你最喜欢的电影、小说、音乐……

  7. 你同事、朋友、亲戚、家人、宠物……

    ……


 所以千万不要再说“擅长交际的人天生反应快”这样的话了,人家不过是把你喝咖啡的时间,用来研究咖啡是怎么做出来的。


不过,人际沟通毕竟不是打球弹琴,不是所有的技能都通过训练获得。在音乐、运动等少数领域,“刻意练习”是最基本的练习方法;但在大部分工作中,“刻意练习”只是学习的一部分,分解出这一部分,才是第一步

 

下面就进入干货环节,用一个微软的案例,看一看“刻意练习”的三个重要步骤。


4

为什么微软要做扫雷游戏?


“刻意练习”的第一步是“定义任务、分解技能”。

 

微软第一次推出windows系统后,习惯了DOS系统“命令行”操作的消费者,对windows系统的图形界面很不适应,尤其对鼠标这个新设备,表示“太多余了”,“不知道摆哪儿”。

 

微软的工作人员拆解了消费者的感受——“图形界面不适应”是一个认知习惯问题,“不会控制鼠标”是一个使用习惯问题。显然,后者需要一定程度的训练。

 

这就是“定义任务”——拆解出那些需要熟练操作的任务。

 

针对这个任务,工程师进一步定义了鼠标在使用中出现的5个常用动作:移动、左击、右击、双击、拖曳。

 

这就是“分解技能”。

 

可接下来干什么昵?难道要像以前的电脑培训那样手把手的教?这是完全不可想像的成本支出。所以,一个天才的想法出现了,这就是首次亮相于windows3.1版的两款经典游戏——扫雷和纸牌。

 


由于这两款游戏需要大量地使用“移动、左击、右击、双击、拖曳”这五个基本鼠标动作,我记得当时身边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是通过玩游戏来习惯鼠标操作的。


这就刻意练习的第二步是“设定目标、设计训练”。


还记得吗?扫雷游戏是从9*9、16*16、16*30逐步升级,通过得分,提供技能提升的反馈,确保游戏难度与使用者技能水平同步提升,让你对鼠标的便利性,越来越有信心。


这就是刻意练习的最后一步是“不断反馈、不断实践”。

 

利用游戏形式进行“刻意练习”的训练,可不仅仅是幼儿园的把戏,事实上,很多公司已经开始尝试“工作游戏化”,利用排行榜、分级和绩效指标开发游戏化策略,将枯燥的工作变成更有趣的竞争。

 

这就是刻意练习的三个步骤,如果大家感兴趣,我会写成一个新的系列,引入更多的案例,看看在工作中具体应该如何“定义任务、分解技能、设计目标、设计训练、不断反馈、不断实践”。


5

刻意练习是科学方法,而非意志力


昨天,为了写这篇文章,我找到一个案例,一位高尔夫爱好者立志通过“1万小时训练”进入职业选手的行列,而他的结果却是——水平停滞、背部受伤,中途放弃。

 

1万小时理论没错,但这得靠科学的方法,而不是比拼意志力。千万不要用1个小时学习了一个错误的东西,再999个小时养成不良习惯,最后用9000个小时去纠正它。


P.S.

今天又轮到下面这个收钱二维码,一月一次出没的时间了,我就用这个向大家收本月的保护费(保护创作热情费)


因为微信不让我看到转钱的人是谁,所以,强烈建议你在转账留言中写下你的微信昵称,我的记性一向很好的。


需要说明的是,给多给少完全自愿,而且,给的人没有任何特殊待遇,不给的人也不会把你拉黑,纯粹是心意。



近期热文


别想当然了!我为什么要懂你没有讲出来的意思?


为什么生意最好的甜品店,总是开在减肥中心的隔壁?


成功者的一生,只有两天是开心的



人神

共奋

每周两篇原创

颠覆你对职场的看法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