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崔浩出身于北朝第一流的世家大族清河崔氏。崔浩是个相貌俊美的奶油小生,《魏书》载其“织妍洁白,如美妇人”。同时他“性敏达,长于谋计”,他帮助鲜卑族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讨胡夏、灭北凉、伐柔然,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起了积极作用,后人称其为“南北朝第一流军事谋略家”。崔浩也很自恋,自比为同样“貌若美妇”的汉初名臣留侯张良,甚至觉得自己要更牛一些。
崔浩的政治生涯极为辉煌,在他长达五十年的政治生涯中,辅佐了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代皇帝,享尽恩宠。但这位重臣的下场,却是极为悲凉。
北魏太武帝尤其宠爱崔浩,两人堪称密友。在一次盛大宴会上,太武帝拉着崔浩的手,向新归降的高车(北朝人对漠北部分游牧部落的泛称)酋长介绍说:“朕今天就让你们这些蛮子开开眼界,瞅见没?传说中的崔大人,就是眼前这位。你们别看他长得娘炮,但是人家内秀,超级有料的,他就是朕的定海神针。”这还不算,太武帝甚至召集各部尚书,当众宣布说:“大家都注意了,以后但凡有拿不定主意的大事,都应该先征求崔浩的意见,然后再做决定哦!”
有时,太武帝没打招呼,就坐车去崔浩家中向他请教问题。由于提前没有收到风声,崔浩仓促之间没有准备食物,只好端上粗茶淡饭、家常菜,太武帝也不嫌弃,照样大吃大嚼。崔浩进宫见驾,甚至可以随便进出皇帝的卧室。这与皇帝是好友的无上待遇,在朝臣中那是绝无仅有的独一份。然而,这无上的宠幸却并非好事,反而是悲剧的开始。
身为汉人,崔浩却得到鲜卑皇帝如此宠爱,怎能不招来鲜卑贵族的嫉恨。但是崔浩并没因此谨小慎微,反而实行“齐整人伦,分明姓族”的民族政策,抬高汉人士族官僚的政治地位,贬抑鲜卑贵族。如此一来,那些鲜卑贵族更加愤怒了,就想方设法地排挤诋毁他。
也许是自己长得太秀气吧,崔浩的审美观与常人有些距离,比较欣赏粗犷的长相,他很仰慕太原王氏家族。太原王家世代遗传齇鼻(酒糟鼻),江东人称“齇王”,崔浩固执地认为王家子弟特有的大酒糟鼻子靓得很,还做主把侄女嫁给了后秦降将、太原王家的王慧龙。两人第一次见面,崔浩一看到他的大鼻子,就啧啧称赞道:“瞅瞅这大鼻子多带劲,不愧是太原王家的人,天生贵种啊!”从那以后,崔浩就化身王慧龙的脑残粉,见人就夸王慧龙长得俊美,全然不顾听者的心理感受。这审美观的确称得上异类。
可是王慧龙是南方人,你崔浩整天对着他点赞捧臭脚算是个什么事!大臣长孙嵩本就看不惯崔浩,这下好不容易抓到了他的小辫子,就向太武帝打小报告,说王慧龙是南方降将,崔浩把南蛮子捧上天,明显是鄙视鲜卑人嘛,居心何其毒也!这下可触到了太武帝的逆鳞,他当即派人把崔浩叫过来,温柔地批评了一顿。崔浩赶紧磕头认错,从灵魂深处进行深刻检讨与严肃自我批评。
太延五年(439年)十二月,太武帝命令崔浩修纂《国记》,并叮嘱他说:“崔老,你可要照实写,一定要秉笔直书,必需的。”崔浩严格贯彻领导指示,直书了拓跋氏一些比较丑恶的早期历史,在没有上报皇帝审阅的情况下,就听从手下两个文人的建议,动用三百万劳工将《国记》勒石刻成方圆一百三十步长的碑林,并且将其树立在了交通要道上,供来往的群众瞻仰拓跋氏的“丰功伟绩”。这下可捅了马蜂窝,鲜卑贵族炸窝了,一拨拨地向太武帝告状,指控崔浩有意暴露国恶,罪大恶极,十恶不赦。
对于崔浩的出格表现,太武帝也是愤怒异常,其实也难怪太武帝生气。试想之,如果你一贯信任的人、你的亲密好友,突然满大街张贴大字报,将你祖宗十八代干过的见得人、见不得人的事情全都抖搂得一干二净,你会做何感想?不过,太武帝虽然出离了愤怒,但却没有失去理智,他给崔浩机会辩白:“说说吧,你做出这样的事,心里是怎么想的?”崔浩却想不通这算啥错事,不是皇帝老子您让我秉笔直书的吗,怎么能怪我?最后崔浩给出的说法是:“我收了手下俩货的钱,一时脑子进水了,才听他们的话刻碑示众的。”
这解释又算个什么事!太武帝十分无语,暗暗问候崔浩的母亲。或许是当初宠得多深,如今被辜负、被背叛的恨意就有多浓。太武帝决定诛杀崔浩。崔浩被装进木笼里,送往城南行刑时,几十个兵士嗷嗷叫着在他脑袋上小便,对于一位官至司徒级的高官来说,这样的羞辱实在少见。清河崔氏一族,崔浩的母族范阳卢氏、妻族太原郭氏、儿女姻亲河东柳氏都被连坐灭族。这一来,北方世家大族几乎全被销了户口本。对于这一大型杀戮事件,史称“国史之狱”。
可怜崔浩才华、容貌均不逊于留侯张良,却没有张良知进退、守本分的雅量,不懂得功成及时抽身而退,反而搅和进皇家贵族的破事儿,最终落个悲惨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