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澎湃新闻
有内涵的时政新媒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学习强国  ·  “余华英卖掉的儿子”现身?警方出手 ·  2 天前  
学习强国  ·  “余华英卖掉的儿子”现身?警方出手 ·  2 天前  
南国都市报  ·  琼海通报一起溺水事故 ·  3 天前  
央视新闻  ·  “时差”缩小再缩小!才下展台就上处方 ·  3 天前  
央视新闻  ·  见字,如面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澎湃新闻

杨洁才是真正保唐僧取经的“菩萨”,她还救了我的每一个寒暑假

澎湃新闻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4-17 18:48

正文

孔鲤丨文

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


4月15日,内地知名女导演、制片人杨洁女士因病去世,享年88岁。杨洁的代表作电视剧《西游记》是在中国重播次数最多的电视剧之一。

86年版《西游记》自打播出以来,就创下至今都难以逾越的近90%的收视率重播次数也申请到了吉尼斯纪录,然而这部剧的拍摄过程也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

谨以此文与读者再次回顾经典,缅怀杨洁老师。


本文约5700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杨洁此前在访谈中谈到,《西游记》为什么能红30年?因为主创们是在搞艺术,没有为钱为名为利。视频编辑 薛松 视频来源 《鲁豫有约》


一、踏上征程


1978年,日本投拍了一部《西游记》电视剧,这部电视剧引起了轩然大波,虽然有很大反响却引起不少读者的不满,因为在这里面唐僧是女的、沙僧是河童、如来是女的、金角银角是夫妻……


于是时任央视副台长洪民生在1981年11月的文艺部会议上,要求杨洁担任《西游记》的总导演。杨洁当时既惊讶又开心,因为这也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


于是杨洁和两位戏曲编剧戴英录、邹忆青商量了很久之后决定,必须忠于原著、慎于翻新,同时人、神、妖都不选用戏曲里的那样化妆,而是直接采用塑形,保证在电视上看到的人物形象是活灵活现的真“妖怪”。


在基本方针确定后,接下来的重头戏就是选角了。而选角里的重中之重,就是孙悟空的人选。我们大家都知道,孙悟空的角色最后与“六小龄童”融为了一体,但在当时杨洁最初看上的并非六小龄童。她先后找了李小春、董志华、叶少兰等戏曲演员,但都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合作。直到那一天遇到了六小龄童。


六小龄童曾祖父章廷椿,为绍兴章家猴戏打响了名声,身为农民的他,打下“活猴章”的名号。


从这以后,章家四代猴王,从戏曲走到大屏幕,创下“章家猴戏”累累盛名。六小龄童的祖父,“赛活猴”章益生,将绍剧开拓到上海,生根发芽至今。六小龄童的伯伯,“七龄童”章宗信,除了饰演猴王外,还在戏曲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饰猪八戒,。而六小龄童的父亲,“六龄童”章宗义,六岁登台,是名符其实的南派猴王。



1957年,周恩来观看了六龄童的《孙悟空大闹天宫》,大加赞赏,同时发现了一个六龄童的二儿子,称那是猴戏的新希望,是个小天才。


很多年以后,当正筹拍《西游记》剧组的杨洁观看了由七龄童、六龄童及这位小天才合拍的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立刻认定这就是她要找的孙悟空,立刻跑到六龄童的家里,询问起小天才的下落。


据杨洁导演回忆,当时六龄童叹了口气说,他去世了,是白血病。十分惋惜的杨洁自然只能无奈地离开,这时六龄童向她推荐了自己的小儿子,章金莱。


记住小天才的名字吧,小六龄童章金星,虽然很多人不知道这段轶事,但这个名字值得我们去记住。而章金莱的艺名则是人尽皆知:六小龄童。


在确定了孙悟空的选角后,杨洁马不停蹄定下了猪八戒和沙和尚的扮演者马德华与闫怀礼。而不为人知的是,这部仅仅二十五集的《西游记》里,居然有三个不同的唐僧。


二、“九九八十一难”


唐僧几度换人


第一个唐僧叫做汪粤,由于大家谁都不知道怎么演唐僧,剧组特地安排他到北京法源寺生活了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里汪粤一直跟和尚们同吃同住,整个人也变得“高僧”样了许多,临走时老和尚给他一句赠言:


“务实——言行相应,不怀自大。有恒——有所为作,而不中舍。”


这话是对汪粤说的,也是对唐僧说的。


回到剧组的唐僧很快成长了起来,试集《除妖乌鸡国》里面他还很青涩,到接下来的《祸起观音院》、《偷吃人参果》中便愈发成熟起来,《三打白骨精》则是他最后一次扮演唐僧,在这一集最后,他愤怒地赶走了孙悟空、眼神中却又流露出了不舍与无奈,这样的表演是很到位的。



这里有一个小插曲,之所以试拍集选择《除妖乌鸡国》,是因为这一集有高山深谷的戏、有水中龙宫的戏、有仙境天宫的戏、有阴曹地府的戏,剧组想全部试一遍看看会是什么效果。


然而在拍完这一集之后,汪粤提出了要离开剧组,他想去拍电影了。不知这时他是否想到了老和尚送他的那句话。


后来,徐少华登场了。相比于汪粤,徐少华白白胖胖,也更柔弱一些,清秀的模样显得很有灵气,留下来的他接连拍了《困囚五行山》、《猴王保唐僧》、《计收猪八戒》、《坎途逢三难》、《智激美猴王》、《大战红孩儿》、《夺宝莲花洞》、《斗法降三怪》等剧集。



可惜的是,就在拍摄《智激美猴王》的时候,徐少华考上了山东艺术学院,必须去上大学,几番交涉无果,唐僧又得换人了。


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主动找来的两位“唐僧”最后都半途而废,最后一位无意中发现的唐僧却一直跟到了故事结束,是他走完了这条路。


迟重瑞。


几年以后在一台《西游记》相关晚会上,许镜清和阎肃特地为他写了一首歌《唐僧抒怀》,歌里面是这样唱的:


“为求真经不怕难,多少回面临生死险,面临生死险,战兢兢,口念弥陀置之度外心也安。”



有趣的是,戏里向往自由的孙悟空、动辄分家的猪八戒和任劳任怨的沙和尚都没有动摇过,偏偏是最为坚定的唐三藏,在戏外换了两次,给剧组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


拍了二十五集告终


众所周知,《西游记》原著共计一百回本,而在这部《西游记》拍摄十多年后,杨洁导演又拍了一部电视剧《西游记·续集》,将原先只有二十五集的《西游记》故事全部补完,那么为何当年的《西游记》仅拍了二十五集就告终了呢?



1986年元宵节,前十一集播出完毕,收视空前,然而第二天台里召集主创人员开会时却宣布了一个噩耗:


“十五集拍完了的话,那就拍个结局就结束了吧。”


这是杨洁导演所不能接受的,因为前十五集《西游记》剧组整整拍了三百万,严重超支,台里最终决定放弃《西游记》的拍摄。但这部剧毕竟是剧组全体人员的心血,突然被砍掉谁都不忍心,几经周折,终于制片副主任李鸿昌老师找到了钱,他从铁道部十一工程局处获取了三百万的资金资助。



因此我们在片尾的“联合录制”里,会发现“铁道部第十一工程局”也被列入了名单中。


但由于三百万资金毕竟有限,杨洁不得不忍痛将《险渡通天河》、《真假美猴王》、《受阻狮驼岭》、《收伏青牛怪》和《救难小儿城》这些精彩故事砍掉,眼尖的观众自然能发现在多年以后的续集中杨洁才再度开拍这几集,但那时早已物是人非,也没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原声音乐曾被批“特别庸俗”


《西游记》的配乐全部由许镜清先生完成,他所创作的这些曲子和电视剧相辅相成,二者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只是很多人不知道,在杨洁拍板许镜清之前,争议还是颇大的。因为许镜清从一开始就坚持使用电子鼓来进行演奏,这在改革开放初期大家对音乐的认识还停留在二胡、唢呐等基础上时是完全离经叛道的。幸亏杨洁力排众议坚持了下来,我们才能听到由许镜清作曲、阎肃作词的许多经典原声。


1983年春天,一个偶然的机会让许镜清进入《西游记》剧组。在此之前,已有七位著名的作曲家无功而返。


许镜清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他们分别写了几集,有的用交响乐团,有的用民乐团,但导演杨洁全都否了。”


“我写第一集时里面有一段《欢乐花果山》,音乐很精巧,就写一群猴子在水帘洞里活蹦乱跳庆祝胜利。我用了弦乐、电贝司、电吉他、和声器、木琴等,录音时刚好杨洁在,她就问谁写的,就用这个人了!这就是《西游记》希望的音乐!音乐编辑说这人没名,杨洁说我要的不是名气,他只要把音乐写好就可以了。这就把我给定下来了。”许镜清说。


86版《西游记》片头曲《云宫迅音》。(02:57)


1986年《西游记》在央视试播了11集,全国轰动。央视领导专门针对《西游记》开了次会,提到音乐时说,音乐里用了电声,不符合传统四大名著的感觉,《西游记》是民族的、中国的、传统的,为什么用电声?希望把这位作曲换掉。


当时正在九华山拍摄地的杨洁听完后大怒,一拍桌子说拿纸笔来,口述了一封信。许镜清说,他只记得最后两句话:如果艺术上要我负责,就请领导不要管怎么拍,如果不要我负责,我拍完片子全部交给领导,你们去做后期吧。“如果没有杨导这么硬顶,就没有我后来的故事了。杨导是我的知音。”


许镜清称自己最喜欢《女儿情》,该曲由导演杨洁填词


谈及创作往事时,许镜清的口中反复提到导演杨洁。在他眼里,杨洁是一个非常果断,说一不二的人。她的魄力、智慧、能力成就了她这个导演,才能一路把《西游记》拍下来。


就像音乐,当时按道理来讲,导演得听台领导的意见,而杨洁敢跟领导顶,在电视台也是不多见的。她觉得《西游记》的音乐应该像许镜清写的,领导从大局考虑也没错,四大名著要有中国风格,要用琵琶、古筝、二胡、三弦,可这些乐器在杨洁眼里不足以尽述《西游记》的神话性,没那种韵味。而许镜清写的那种中西合璧,电声和弦乐结合才可以。


然而在1986年试播时还有一片人表示反对,《北京日报》、《工人日报》都有文章批判。那个时候,许镜清的音乐被认定为“特别庸俗,俗不可耐”,因为用了不合时宜的电声和架子鼓,这些只有在资产阶级的歌厅里才能听到。直到后来,音乐才渐渐红起来,一个艺术作品多年来反复播出,才累积了这样的知名度。


三、终成正果


三十年以后,这部《西游记》已成为中国电视史上殿堂级的存在,变成了永恒的奇迹。但自打步入网络时代,随着网络时代自带的对一切质疑、打破一切权威的属性,1986年版《西游记》也免不了被质疑、被批评,多年来这部剧被冠上如下几宗罪:


一、这版《西游记》的人物造型不符合原著。比如原著里对孙悟空的描述是这样的:“行者身躯鄙猥,面容羸瘦,不满四尺,原来是这般一个骷髅的病鬼。”如果按照这样的形象,1986年版《西游记》里的美猴王是断然不符的,而《西游·降魔篇》里的孙悟空才是最贴近原著的。甚至不仅是孙悟空的造型不符合原著,就连猪八戒、沙和尚也不相符。



二、这版《西游记》的人物形象不符合原著。在原著里,唐僧是一个哭哭啼啼的老和尚,孙悟空曾变作美女吃人,猪八戒生下来之后便咬死老母,沙和尚则挂着骷髅头项链,全都和剧里面的人物设定不符。同时对于孙悟空、猪八戒的战斗力也提出了较大质疑。



三、这版《西游记》的精神内核不符合原著。虽然二十五集《西游记》与后来的续集将《西游记》原著的主要故事全部拍摄了出来,但很多人指出,原著《西游记》的主题并未被这版《西游记》所继承,这一部电视剧充其量不过是传奇精彩故事的再现罢了。而《西游·降魔篇》等则较好地反映了原著主题。



以上种种,皆在指出这版《西游记》的不足,那么是否正确呢?我们通过分析1986年版《西游记》来一一辨析。


早在开拍前,杨洁导演就曾找当时佛教界的资深人士赵朴初先生题片名“西游记”,但赵朴初先生说唐僧在佛教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便连袈裟上的格子都是最多的,而《西游记》里唐僧哭哭啼啼的形象则歪曲了历史真相,因而不愿与之有过多瓜葛。


剧组后来找了陈叔亮先生为片头题字,陈叔亮先生在题字的同时说了四个字:“脱形取神。”



正是赵朴初的要求和陈叔亮的告诫,让剧组决定不必完全拘泥于原著,对人物要在充分的了解下进行高度概括。


孙悟空虽然在故事里有很多形象,但他最基本的形象必然是:一只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桀骜不驯的猴子。至于后来人说当时天庭并未用出全力,我想作者其实并无这个想法。至于很多人提及的孙悟空在取经途中法力不够,其实看看《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就知晓,在原著《西游记》被整理出来之前,孙悟空等人的事迹是分散的、并不完全在一个统一的世界观下的,或者说某种程度上是割裂的。


所以孙悟空的形象就是“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那么为什么大家都喜欢他这样的形象呢?因为打破冥顽须悟空。想想那孙悟空的故事,上了天庭,这也不服那也不听,吃喝拉撒毫不理睬旁人目光,你觉着庄严肃穆的,我偏要把它一一打碎。只因我不想顺着你走。


李贽为什么喜欢《西游记》?因为他不服。我们为什么喜欢《西游记》?因为我们也不服。这种不服是骨子里的,我们整个民族从骨子里就诞生的反骨。


“时日曷丧,吾及汝偕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不只是反上级、反领导、反皇帝,而是反对整个规则,反对高高在上的老天。


在天上,孙悟空干了一件事。他成功地让所有人与他为敌。他不知进退,不知见好就收,不知政治博弈。他只知道,老子就是不想被你管。你要管老子,那就是老子的敌人。他从诞生伊始就是个无父无母的泼猴,所以他缺乏融入规则的条件,他向来不理规则,但规则要来制约他了,对不起,干。


这泼猴不只是我们每个人的童年,也是深深植根于我们民族灵魂中的愤怒,我们敢怒不敢言,他敢。是为民族史诗。


这才是孙悟空留在我们心中的形象,不是什么身材矮小、吃人为妖、法力不高,全都不是。


所以在1986年版《西游记》里,我们看到从始至终孙悟空都是这样的形象,虽然后来他从桀骜不驯变得越来越有人情味,但他骨子里的反抗精神永远没有改变。



正应了陈叔亮先生的四个字:“脱形取神。”


猪八戒、沙和尚亦是如此,虽然和原著略有差距,但主创人员在原著里人物的形象上进行了高度提炼,猪八戒好吃懒做、沙和尚任劳任怨的形象全部凸显,师徒四人形态各异,坚定有之、桀骜有之、惫懒有之、踏实有之,相得映彰、惟妙惟肖。


至于批评1986年版《西游记》不符合原著主题的观点,是可以批判性吸收的。因为我们首先要拎清楚《西游记》原著的主题究竟是什么?


《西游记》并非是单主题的故事,而是包含着多重主题的,不过多主题是自觉还是无意需要商榷。其中包括了反抗精神、讽刺官僚、去除心魔等多重,几个版本各有侧重,在这一点上1986年版《西游记》确实没有全部遵循原著。


但是一来要考虑到遵循原著的话,比如真正表现出《西游记》里关于顿悟、证道的去除心魔情节,又会有多少人愿意呢?要知王扶林导演拍《红楼梦》时也删减去了大量的细节只留下了其神。


二来很多朋友都没有意识到一个误区:遵循原著的并非就是好的,改编原著的并非就是不好的。


这就是1986年版《西游记》创作上的第二点了:1986年版《西游记》自身的魅力。


我们不去谈拍摄六年的艰苦,事实上虽然大家确实十分辛苦,但六年时间却有着时代的原因,当时全剧组仅一台摄像机,而且连威亚是什么都不知道,自然十分耗时。杨洁导演就曾说过,要是给她和日本同样的设备,她可以在两年内拍完。


三十年光阴倏忽而过,我想,除了六小龄童、马德华、闫怀礼、汪粤、徐少华和迟重瑞,台前幕后还有许多人也值得我们去记住。


至于戏里戏外的那些恩恩怨怨,比如《西游记》的话语权问题、剧组里的替身问题等,时间会说明一切。


就像时间已经证明了,1986年版《西游记》是永恒的经典。


30年了,它仍是一个奇迹


参考资料:杨洁《敢问路在何方 我的30年西游路》、六小龄童《猴缘》。
【作者孔鲤,微信公众号“书林斋”(微信号:Kongli1996)】




本期编辑 郦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