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央视新闻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公众号,提供时政、社会、财经、体育、突发等新闻信息以及天气、路况、视频直播等服务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这个月,公历和农历日期重合了! ·  12 小时前  
人民日报  ·  今日立冬 ·  昨天  
新华社  ·  在成都,用一种巴适的方式仰望科学星空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央视新闻

见字,如面

央视新闻  · 公众号  · 社会  · 2024-11-04 22:06

正文

看过一种说法:手写信是这个时代的奢侈品。


是呀,什么样的问候比得过“见字如晤,展信舒颜”,什么样的情意当得起“纸短情长,伏惟珍重”,什么样的期待堪得住“书不尽言,余候面叙”……


尽管写信这种方式在如今略显老派,但在从前那个“车马很慢,书信很远”的年代,书信承载了多少想念和期待,一来一回的等待,一笔一画的用心,都是溢出来的情意。


今天,就让我们回到“书信年代”。





01


在书信年代,

写信有一套完整的仪式。


人们会记得

多远的距离要买几分几角的邮票;


会记家乡的邮编,

和信封上那六个红色的“格子间”;


图自/@港湾amant



会记得在填完收信人后,

在后面写一个“亲启”;





会记得如果信里放了照片,

要在信封上加一句“内有照片,请勿折叠”。






02


在书信年代,

我们有独属于书信的语言。


信的开头除了“你好”,还有:

见字如面,展信舒颜

得书之喜,旷若复面




信的结尾除了“此致”,还有:

书未尽情,余待面述(叙)

就此搁笔,恕不一一







信尾的祝福要随四季而流转:

春天时写“顺颂春祺”

夏天时写“顺祝夏安”

秋天时写“即颂秋绥”

冬天时写“敬颂冬宁”


想要对方做什么事,后面要加一个“为盼”

希望别人回复,可以说“伫劳示复”

不劳别人回复,可以说“勿劳赐复”





03


在书信年代,

信封里装的不仅有信,

还有许多那个年代的“流行单品”。


如今我们在网上看到有意思的文章视频,

一键就可以转发给朋友。

其实,书信年代也有自己的转发方式,

那就是“剪报”

大家把报刊上的文章剪成一条条的小豆腐块,

和信放在一起寄给朋友,

堪称那个年代的“一剪转发”。





还有一样不得不说的随信物件,

就是自制的“叶脉书签”

制作过程不算简单,

但那时候大家就是愿意用自制的方式,

表达自己的用心。




在信里夹带贺卡也很常见,

要是还是一张会唱歌的“音乐贺卡”,

那就更有面儿了。

图自/@鹅鹅鹅鹅琳娜



书信年代还有一个让人动容的小行为,

很多人会在信里附上一张全新的邮票,

这就是在告诉你,我期待你给我回信啦!





04


在书信年代,

少男少女们把心事互诉,

当开花结果,时隔经年,

那些泛黄的笔迹,就成了爱的痕迹。




突然发现了爸妈的情书,几千封信每张都有编号,我随机抽了一封,结果,抽中了“预言信”,“子弹正中我的眉心”,爱在这个时候完成了闭环。(图文来自@Sandy)

信中用爱心圈出的部分写的是:

预言。儿子或女儿:不准偷看爸妈的情书!






看到了爷爷60多年前写给奶奶的信,他在信里常常关心她的身体,经常表达爱意,开头永远是“亲爱的桂”,结束永远是“您最好的朋友森”,读来让人肉麻又感动。正应了那句“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人”。(图文来自@铁皮脑袋)





我的大学老师说他和对象读研的时候异地恋,每学期写一本日记,很厚很厚的那种,然后放假了就交换,看看他们不在彼此身边的时候怎么过的。然后三年之后,他们结婚了。(@我是麦穗)




妈妈收东西翻箱倒柜,翻出来一封泛黄的信封,竟然是上世纪80年代他俩异地恋那会儿我爸给她发的电报:“太阳花一定要开放,我需要你。”

那个年代电报很贵,一般出大事才发,发这封电报的时候我爸妈分手了,我爸下“血本”试图追回我妈。提到太阳花是因为我妈喜欢太阳花,曾经送给我爹一些太阳花种子。(@大橙子Romy)








05


在书信年代,

有一种朋友叫“笔友”,

那是一个相互秀文笔的年代,

也是许多人记忆里最美好的年代。

而这些朋友,

有的在岁月里走散,再未相见,

有的依然留在彼此的生命里。



我笔友写给我的,不知道她现在好不好。(图文来自@天歌(756))






曾经我和同桌都想交一个笔友,就写了一封信给县里一所高中高三10号的同学,因为跟我号数一样,同桌也是写给跟自己号数一样的人,联系了一段时间,后面就断了。以前好期待来信呀,收到信的那种心情好激动,现在快40了,那种感觉还是很清晰。(@恩汐)




没有手机的时候,每周都在期待信箱是否有来信。(图文来自@澳爸79)





我初中的时候有一个笔友,从我初一开始通信,一直到初三。初三的下学期他没有回我信,但我还是一直写。后来快要毕业的时候收到了回信,是他姐姐回给我的,说他放假跟同学出去玩掉河里没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交过笔友。(@你怼我我就要怼回去)



2003年的笔友,现在还在联系,今年7月份他来找我了。二十多年来第一次见面,都从少年变成了中年男人。(@可爱的小狮子)





06


在书信年代,

你会更明白“家书抵万金”的含义,

那些家长里短、游子归心,

在一撇一捺间,写就了人间最真的情。



当过十几年兵的舅舅翻了30多年前(1990年)家里人给他寄到部队的书信,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姐姐、父母对一个不满20岁小伙子初次离家的挂念。

过去,没有手机,电话也很少,只能写信,一去一来,也许得要十来天才能收到,亲人总是时刻挂念和盼望着来信。也许信里没有长篇大论,也许只是拉拉家常,说说家里的大大小小事情,也足以让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感到安心。(图文来自@小姬炖蘑菇)




图文/央视新闻《夜读》整编
具体出处见标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除标注外均来自“范大山的课代表”








一切有时间缓冲的表达都很浪漫。
所以,
《夜读》决定抽一位读者
给Ta写一封信手写的那种!
参与方式很简单,
把你想对《夜读》说的话,
或者你希望《夜读》对你说的话,
留言告诉我们,我们会选取
留言点赞量最高的一位读者,
给Ta回一封手写信。
(时间截至11月6日22:00)

感谢陪伴,愿我们,见字如面。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监制 | 李浙  主编 | 马文佳
编辑 | 杨瑜婷  校对 | 高少卓
©央视新闻

喜欢今天的内容,请点赞!

推荐文章
新华社  ·  这个月,公历和农历日期重合了!
12 小时前
人民日报  ·  今日立冬
昨天
左右青春  ·  我盛装出席,只为参加你的婚礼
7 年前
最爱大北京  ·  今天开始,养肾就是养命!
7 年前
行业研究报告  ·  北京的饭局和骗局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