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曹将
《PPT炼成记》作者,关注职场成长和知识管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秋叶PPT  ·  这才是用DeepSeek做PPT的正确姿势, ... ·  8 小时前  
曹将  ·  2025年每日计划模板,开工就用上! ·  20 小时前  
旁门左道PPT  ·  PPT数据可视化,到底有多少种方式?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曹将

如何利用碎片时间学习?

曹将  · 公众号  · PPT  · 2024-09-23 20:40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探讨了如何有效利用碎片时间学习的问题。作者提出了三个限制条件:注意力的特点、同时做两件事的困难以及碎片时间容易被打断。为了突破这些障碍,作者给出了三个建议:只做一件事、让其中一件事变得简单以及找到自己的专属时间段。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注意力的特点导致在碎片时间学习困难。

作者在开车时尝试听课,但很难同时做好两件事。原因在于注意力的集中需要时间,且被打断后需要时间来恢复。一直被打断会降低效率。

关键观点2: 只做一件事是突破碎片时间学习的有效方法。

作者建议,在碎片时间里只专注于做一件事,如通过地铁通勤时间看书,将「两件事」变成「一件事」。使用倒计时和降噪耳机帮助集中注意力。

关键观点3: 让其中一件事变得简单,以便在碎片时间学习。

作者通过记录设计案例、使用软件记录灵感等方法,将学习变得简单,容易在碎片时间内完成。比如使用软件将灵感快速记录下来,不影响其他动作。

关键观点4: 找到自己的专属时间段,提高碎片时间学习效率。

作者提到很多写作的人喜欢晚上码字,创造一个不被打扰的时间段。但也有因躲在车里被误认为有心理问题的情况。虽然难找,但专属时间段能提高学习效率。


正文

作者:曹将
编辑:泽涛

最近收到一个提问,我觉得很有代表性:

曹将,我有一个困惑,就是怎么用好碎片时间?感觉每天很多时间都浪费掉了。

要是以前回答这个问题,我会说:你要对时间进行分类,然后在特定的时间做特定的事。比如开车的时候听课,比如排队等餐的时候看篇文章。

但是,现在让我再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会说:要从三个限制条件上找突破口。

为什么这么说?具体怎么做?

下文我们具体展开来说。

注意力的特点


我每天开车上下班,通勤路上会占用一个小时。这就是典型的碎片时间,于是我就想学点东西,比如听听网课或者播客。

但是,当我下车后,回想路上听了什么,却总是想不起来。即使能想起来,也最多是一些零星片段。

分析背后的原因,一共三点:

1.这段时间你在做事情 A ,但同时你又想用它来做另一件事 B 。

2.事情 A 非常占用你的大脑内存,事情 B 也不是容易的事。

3.事情 B 随时会被打断。

回到例子里:

1.这段时间我在开车(事情 A ),我希望同时听课(事情 B )。

2.开车很占用我的大脑内存(可能因为我还不太熟练)。听课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大多数课程里都有需要思考的知识点。

3.听课很容易被打断,比如某个司机突然变道,我会赶紧做调整,然后吐槽两句。

而人的注意力有三个特点:

1.注意力的集中需要时间。 也就是说,你在投入去做某件事前,有一段缓冲期。这个很好理解,上班的时候,我们不是坐上工位就进入状态,而是慢慢地找到感觉,然后开始战斗。

2.注意力被打断后需要时间来恢复, 这是上一句观点的延伸。

3.如果你一直被打断,你的效率就会降低。

所以你看到了吧,要想同时做好两件事,真的很难。

而要用好碎片时间学习,就要从这三个特点入手,去突破它们带来的障碍。


方法一:只做一件事


· Before:这段时间你在做事情 A ,但同时你又想用它来干另一件事 B 。
· After:只做一件事。

我有个同事,她之前是开车上班,后来选择了坐地铁。我问她原因,她说,坐地铁的时候可以看看电子书。她设置了一个「 30 分钟」的倒计时,这是她从家到公司的通勤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戴上降噪耳机,然后沉浸式看书即可。

让「两件事」变成了「一件事」。 一个倒计时和一个降噪耳机,就让自己从通勤这件事中抽离出来。

方法二:让其中一件事变得简单


· Before:事情 A 非常占你的大脑内存,事情 B 也不是容易的事。
· After:让其中一件事变得简单。

我有一个日记本,里面都是我在碎片时间(浏览网页、逛街、刷朋友圈等)里积累的设计案例,当我有设计需求时,就会去翻一下、找灵感。


为什么这个操作被验证有效?核心原因就是,拍照(截图或下载图片)这个过程非常简单,它不会影响我的其他动作。

类似地,我会利用「 SlaxNote」 软件 ,当我工作间隙突然有一个灵感时,马上拿起手机说两句,然后它就会录下声音,生成文字,并用 AI 润色。一气呵成,很简单,马上就能积累下来。

↑ SlaxNote

切换回原来的工作时,不用花费太长时间,有影响,但不多。

再比如有一天上班路上听一则关于社恐的播客,下车后我就只记录下一条笔记:

社牛也会社恐。很多社牛,在新环境下,都会先社恐一段,比如坐在角落,等一个契机。比如等一个熟人带他进入这个讨论氛围,接下来他就可以好好表现了。

接下来在上电梯时,就用「通义」 App 把音频转为文字,晚上再细看博客的全部内容。

↑ 「通义」App

所以,对于碎片时间的学习,期待不要太高,有一个启发就已经很不错了。至于要系统性的学习,还是要回归到整块不打扰的时间。

方法三:找到自己的专属时间段


· Before:事情 B 随时会被打断。
· After:创造自己的专属时间段。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写作的人喜欢晚上码字。一个原因是,在这个时间段里,其他人都睡了,他不会被打扰。即使有人找,他也可以「装睡」,第二天再回复消息。

有个典型的中年男性朋友,他说自己最舒服的一个时间段,就是开车回家后,在车库里待的二十分钟。在这个时间段里,他会梳理一下第二天要做的事,想一想今天没做好的工作。等一切理清楚后,再上楼。

「作为一个有家室的男性,车应该是最后的一个自留地。」

当然,他也遇到过一个尴尬时刻。有一天丈母娘发现他下班后待在车里,偷偷跟女人说,女婿是不是有心理健康问题。这搞得家人产生了误会。

不过说实话,现在的工作节奏下,很少有朋友能有自己的专属时间段。手机让我们彼此更容易连接彼此,也让我们更容易被找到,更容易被安排工作。随时随地,时刻待命,好像已经成为了一种职业道德。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